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滴眼用利福平

用于敏感菌所致沙眼、结膜炎、角膜炎等。
通用名制剂名称: 滴眼用利福平
别名: 利福平滴眼液
药品种类: 西药(化药)
药品分类: 利福霉素类抗生素
药品剂型: 滴眼剂
是否处方:
是否医保:
是否基药:
用药途径: 眼用

专家解读

专家评药

医生头像

韩顺利

副主任医师

适应症:
沙眼、结膜炎、角膜炎

疗效:

本品用于沙眼﹑结膜炎﹑角膜炎等效果很好。

安全性:

局部用药,安全性较高,但应避免长期使用,以免引起肝功能损害。

使用便捷性:

因利福平溶解后不稳定,应在使用前配制,并注意有效期。

药品说明

禁忌

1.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2.严重肝功能不全患者禁用。
3.胆道阻塞患者禁用。

不良反应

畏寒、呼吸困难、头昏、发热、头痛、泪液呈橘红色或红棕色等。此外尚可引起皮肤发红或皮疹(过敏反应)、瘙痒等症状。

成分

本品主要成份为利福平。

性状

本品滴丸为暗红色,缓冲液为无色澄明溶液。

主治功能

用于沙眼、结膜炎、角膜炎等。

用法用量

滴眼。一次1―2滴,一日4~6次。将滴丸放人缓冲液中,振摇,使完全溶解后使用。

注意事项

1、对诊断的干扰:可引起直接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阳性;干扰血清叶酸浓度和维生素B12浓度测定结果;可干扰利用分光光度计或颜色改变而进行的各项尿液分析试验的结果,因使用利福平后可使尿液呈橘红色或红棕色。使用利福平可使血液尿素氮、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胆红素及血清尿酸浓度测定结果增高。
2、酒精中毒,肝功能损害者慎用。一般肝病患者慎用。 
3、利福平可能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并导致齿龈出血和感染,伤口愈合延迟等。此时应避免拔牙手术,并注意口腔卫生,刷牙及剔牙均需慎重,直至血象恢复正常。

药物相互作用

1、饮酒可致利福平性肝毒性发生率增加,并增加利福平的代谢,需调整利福平剂量,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肝毒性出现。
2、对氨基水杨酸盐可影响本品的吸收,导致其血药浓度减低;如必须联合应用时,两者服用间隔至少6小时。 
3、本品与异烟肼合用肝毒性发生危险增加,尤其是原有肝功能损害者和异烟肼快乙酰化患者。 
4、利福平与乙硫异烟胺合用可加重其不良反应。 
5、氯苯酚嗪可减少利福平的吸收,达峰时间延迟且半衰期延长。 
6.利福平与咪康唑或酮康唑合用,可使后两者血药浓度减低,故本品不宜与咪唑类合用。
7、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抗凝药﹑氨茶碱﹑茶碱﹑氯霉素﹑氯贝丁酯﹑环胞素﹑维拉帕米(异搏定)﹑妥卡尼﹑普罗帕酮﹑甲氧苄啶﹑香豆素或茚满二酮衍生物﹑口服降血糖药﹑促皮质素﹑氨苯砜﹑洋地黄苷类﹑丙吡胺﹑奎尼丁等与利福平合用时,由于后者诱导肝微粒体酶活性,可使上述药物的药效减弱,因此除地高辛和氨苯砜外,在用利福平前和疗程中上述药物需调整剂量,本品与香豆素或茚满二酮类合用时应每日或定期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据以调整剂量。 
8、本品可促进雌激素的代谢或减少其肠肝循环,降低口服避孕药的作用,导致月经不规则,月经间期出血和计划外妊娠。所以,患者服用利福平时,应改用其他避孕方法。 
9、本品可诱导肝微粒体酶,增加抗肿瘤药达卡巴嗪(dacarbazine)﹑环磷酰胺的代谢,形成烷化代谢物,促使白细胞减低,因此需调整剂量。 
10、本品与地西泮(安定)合用可增加后者的消除,使其血药浓度减低,故需调整剂量。 
11、本品可增加苯妥因在肝脏中的代谢,故两者合用时应测定苯妥因血药浓度并调整用量。 
12、本品可增加左旋甲状腺素在肝脏中的降解,因此两者合用时左旋甲状腺素剂量应增加。 
13、本品亦可增加美沙酮﹑美西律在肝脏中的代谢,引起美沙酮撤药症状和美西律血药浓度减低,故合用时后两者需调整剂量。 
14、丙磺舒可与本品竞争被肝细胞的摄入,使本品血药浓度增高并产生毒性反应。但该作用不稳定,故通常不宜加用丙磺舒以增高本品的血药浓度。

药物过量症状

逾量引起的症状:精神迟钝;眼周或面部水肿,全身瘙痒;红人综合症(皮肤黏膜呈红色或橙色)。 规格滴丸每丸含利福平10mg,缓冲液每瓶10mg.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1、利福平可穿过胎盘,虽然在人类未证实对胎儿的有害作用,孕妇用药应充分权衡利弊。本品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对胎儿的影响尚未阐明。
2、利福平可由乳汁排泄,虽然在人类未证实有问题,但哺乳期妇女用药宜权衡利弊。

儿童用药

由于未进行本品在5岁以下小儿中应用的研究,故5岁以下小儿应慎用。

老人用药

老年患者由于肝功能下降宜慎用。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韩顺利

焦煤集团中央医院 肺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864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9月20日 16:04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