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寻找变应原:查明并远离变应原,避免与之接触是防治I型超敏反应最有效的方法。临床检测变应
原最常用的方法是直接皮肤试验,也可用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RAST)检测患者血清特异
性IgE。
(二)脱敏治疗:
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短期内进行小剂量、多次注射特异性变应原的疗法。其机制可能是:小剂量变应原进入机体与致敏靶细胞表面lgE结合后,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较少,不足以引起明湿的临床症状,并能及时被体内一些物质所灭活。如此短时间内少量多次反复注射,可使靶细胞内的活性介质大部分甚至全部被消耗。若再次注入大剂量变应原,则不会发生超敏反应,从而达到暂时脱敏的目的。常用于对抗毒素皮肤试验阳性者。
2.特异性变应原减敏疗法:多次、少量、长间隔(5~7天)皮下注射特异性变应原的疗法。其机制可能是:该法通过改变抗原进入途径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G类循环抗体,后者能与再次进入的变应原结合,阻止变应原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E作
用,从而阻断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这种特异性IgG抗体也因此被称为封闭抗体。常用于已检出而难以避免接触的变应原,如花粉、尘螨等。
(三)药物治疗
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
①阿司匹林为环氧合酶抑制剂,可抑制前
列腺素等介质生成。
②色甘酸二钠可稳定细胞膜、阻止致敏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③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和前列腺素E可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促进cAMP合成,使胞内cAMP浓度升高;甲基黄嘌呤和氨茶碱则可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阻止cAMP分解,使胞内cAMP浓度升高。
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抗组胺药物,可通过与组胺竞争结合效应器官细胞膜上组胺受体而发挥抗组胺作用;乙酰水杨酸为缓激肽拮抗剂;多根皮甘酊磷酸盐则对白三烯具有拮抗作用。
3.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肾上腺素不仅可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还可使外周毛细血管收缩升高血压,因此在抢救过敏性休克时具有重要作用。葡萄糖酸钙、氯化
钙、维生素c等除可解痉外,还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减轻皮肤、黏膜的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