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小肠间质瘤术后肝转移

小肠间质瘤在胃肠道间质瘤中占30%~35%,平均诊断年龄为63 岁。小肠间质瘤易发生转移,而肝脏是小肠间质瘤常见的转移部位,转移灶常多发,多两叶肝内同时转移。但很少侵犯区域淋巴结或腹腔外器官。
英文名:
发病部位: 小肠   肝脏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是否遗传: 不确定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患者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一般表现为右上腹闷胀、隐痛等不适,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等表现。
2.原发部位肿瘤的表现:可有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便血、腹胀等表现,但均无特异性。

病因

小肠间质瘤术后肝转移具体病因不详,有专家认为可通过门静脉系统发生血行转移。瘤体巨大并囊变,瘤细胞突破肿块边缘,侵袭胃(肠)壁肌层及黏膜发生溃疡,有研究认为上述特征可能是GIST肝转移的重要条件。因此,当患者具有消化道出血症状、超声显示为巨大混合性回声团块,并出现生长区局部胃(肠)壁增厚以及溃疡等浸润征象时,高度提示GIST已进入晚期,发生同时或异时性肝转移风险较高。

检查

1.彩超检查:超声检查无创、操作简易,对诊断晚期GIST及其肝转移瘤、评估术后疗效及监测复发具有重要价值。
GIST肝转移瘤不同于消化道其他恶性肿瘤肝转移声像图的特点如下:
①GIST同时性肝转移瘤多为囊实性回声,其形态、内部回声基本与原发瘤一致,典型征象为囊实性回声团块并内部“丝瓜瓤”样无回声区分布;
②GIST异时性肝转移瘤多表现为实性中-低回声,无回声区及短条状强回声相间,个别可呈孤立性、 巨大不均质团块状回声;
③可同时出现腹膜和(或)躯干肌肉转移,极少见淋巴结转移;
④格列卫治疗后,部分转移瘤缩小、回声较前减低、血流信号减少。GIST肝转移瘤与平滑肌肉瘤肝转移难以鉴别,后者偶见于胃部,小肠罕见,转移至肝脏时多为实性低回声,少见囊性回声;当GIST肝转移瘤主要表现为囊性回声时, 尚需与其他囊肿型肝转移瘤相鉴别。
2.CT检查:通常发现肝脏低密度影,边界不清, 病灶内部密度不均,可有囊状低密度灶,增强后动脉期可见不均匀强化,后期强化程度减退呈低密度灶。单从影像学检查往往不易与胃癌或肠癌肝转移鉴别,尚需结合其他检查及既往史鉴别。
3.基因检测:应该在符合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基因检测,推荐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一直接测序的方法,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基因突变检测十分重要,有助于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断、预测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疗效和指导临床治疗。专家委员会推荐存在以下情况时,应该进行基因学分析:
(1)所有初次诊断的复发和转移性GIST,拟行分子靶向治疗;
(2)原发可切除GIST手术后,中一高度复发风险,拟行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3)对疑难病例应进行c-kit或PDCFRA突变分析,以明确GIST的诊断;
(4)鉴别NF1型GIST、完全性或不完全性Camey三联症、家族性GIST以及儿童GIST;
(5)鉴别同时性和异时性多原发GIST。检测基因突变的位点,至少应包括c-kit基因的第11、9、13和17号外显子以及PDCFRA基因的第12和18号外显子。大多数GIST(65%~85%)的基因突变发生在c-kit基因的第11号或第9号外显子。对于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的患者,在鉴别诊断时,可优先检测这两个外显子;但是,对于继发耐药的患者,宜增加检测c-kit基因的13、14、17和18外显子。
    

诊断

有以下临床表现者须高度警惕有小肠间质瘤的可能性:
(1)原因不明的小肠梗阻,或反复发作的不完全性小肠梗阻,并可以除外术后肠粘连及腹壁疝的患者; 
(2)原因不明的下腹部及脐周肿块患者;
(3)原因不明食欲减退、消瘦、腹痛、反复消化道出血或伴有贫血或持续大便隐血阳性,经食管、胃、结肠等部位各种检查未发现病变者; 
(4)原因不明的慢性腹泻或有慢性小肠穿孔及腹部伴有压痛者。
在此基础上出现或伴随有右上腹的隐痛不适,必须完善辅助检查,评估肝脏情况,综合评估病情,明确疾病诊断。

治疗

肝脏是小肠间质瘤常见的转移部位,转移灶常多发,多两叶肝内同时转移。小肠间质瘤术后肝转移应首选手术切除。手术原则应完整切除转移灶,切缘距肿瘤1cm左右。 具体术式视病灶的大小、数目、位置及肝功能和病人全身状态等综合判定。术后应定期复查;如病理免疫组化检测 CD117阳性,可服用格列卫(甲磺酸伊马替尼)预防复发。

预后

对于恶性程度的较高的GIST术后存在复发转移的可能,治疗难度较大,预后较差。

预防

1.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2.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拒绝垃圾食品。
3.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阳光生活。
4.遵医嘱规律治疗,定期健康体检或复查。

健康问答

  • 小肠间质瘤是癌吗?
    医生头像
    冯智军 主治医师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 - 肿瘤介入科
    小肠间质瘤是胃肠间质瘤的一种。分为良性,潜在恶性,恶性,具体如下:恶性指标有:①肿瘤具有浸润性;②肿瘤出现远近脏器的转移。潜在恶性指...标有:①肠间质瘤直径4cm;②肠间质瘤核分裂象≥1个/50HPF;③肿瘤出现坏死;④肿瘤细胞有明显异型性;⑤肿瘤细胞生长活跃,排列密集。当肿瘤具备一项恶性指标或两项及以上潜在恶性指标时,则为恶性;仅有一项潜在恶性指标时,则为交界性,否则为良性GIST。但是有报道指出即使是良性的肿瘤,在10年或20年后也出现了恶性转化。因此,目前学术界倾向于废除良恶性标准。下拉查看详情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冯智军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 肿瘤介入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861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8月16日 10:26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