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鼠咬热

鼠咬热是由鼠类或其他动物咬伤所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按受感染的病原体不同将本病分为小螺菌型和念珠状链杆菌型。据我国历年来所报告的病例显示,我国的鼠咬热似以小螺菌型较多见。
别名: sodoku  
英文名:
发病部位: 皮肤  
就诊科室: 感染科  
多发人群: 无特殊人群  
治疗手段: 内科治疗
并发疾病: 关节炎   肺炎   脑膜炎   败血症等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本病按受染的病原体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
 (1)小螺菌型鼠咬热:本型的潜伏期一般在7d以上(1~36d)。发病时,在已愈的原咬伤处又出现肿痛、紫色水泡或出现覆盖黑痂的硬结性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同时伴畏寒、寒战、发热、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约50%的患者出现暗红色斑丘疹、玫瑰疹或荨麻疹,关节炎罕见。重者出现神志不清、谵妄、脑膜刺激征。一般历时3~15d后,热骤降,大汗, 症状体征消失,经3~7d的间歇期,症状体征又复出现。可如此多次反复发作,大多数病例经 4~8周后自然缓解,但也可历时数月或数年。合并症有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局部伤口化脓性感染和继发性败血症。
 (2)念珠状链杆菌型鼠咬热:本型潜伏期短,一般为3~4d,最长可达20d。起病急,寒 战、高热、头痛、肌痛、呕吐,局部伤口可愈合或呈溃疡伴局部淋巴结肿大。在病初3 d内大多 数患者全身出现散发性充血性皮疹,以四肢多见,也可见于手掌和足掌。病后第2周多数患者 出现多发性关节炎,尤以腕和肘关节常见,受累关节红、肿、痛,关节腔偶可积液。经污染食物受染者,则无局部伤口及淋巴结肿大。症状一般持续1~2周后自行缓解,偶可有不规则反复 发作持续数周或数月。并发症有心内膜炎、肺炎、心包炎、败血性栓塞、脓肿等。

病因

病原体有小螺菌和念球状链杆菌。病原体经受染的鼠类或其他动物咬伤(念珠状链杆菌偶可经污染的饮食进入人体而使人 体受感染)进入机体,沿受伤的局部淋巴管至淋巴结,并在该处繁殖引起淋巴结炎。病原体入血成菌血症,则引起临床的急性发作。
小螺菌形态短粗,两端尖,有2-6个规则螺旋,菌体两端有一或多根鞭毛,暗视野下运动迅速。念珠状链杆菌的菌体短,常排列成链,形如念珠,革兰染色阴性。小螺菌常存在于鼠的眼、鼻、口、咽部分泌物及齿龈血中,念珠状链杆菌是野生鼠和实验用鼠的正常菌群,后者可转变为无胞壁的L型

检查

1.血白细胞总数正常至30.0×109/L,血沉增快,尿中可出现蛋白、红 细胞和白细胞。
2.小螺菌型鼠咬热多数患者的血清查梅毒抗体反应呈阳性。念珠状链杆菌型鼠咬热多数患者的血清查梅毒抗体反应呈阴性,可检出特异性抗体。
3.病原体检测:发热期间取血或伤口边缘的浆液做暗视野显微 镜检查,或做瑞特或姬姆萨染色镜检可检出小螺菌,或将此标本接种于豚鼠或小鼠亦可分离出小螺菌。取发热期患者的血液、关节液、脓液可分离出念珠状链杆菌,和(或)病后第二份血清的特异性抗 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可确诊为念珠状链杆菌型鼠咬热。新近以气相液相色谱分析测定出细胞脂酸可做快速诊断念珠状链杆菌型鼠咬热。

诊断

1.患者有鼠或其他动物咬伤史。
2.已愈合的伤口及相关的局部淋巴结突发红、肿、痛,伴发热 或间歇性发热等症候,最具有临床诊断意义。
3.标本中分离出小螺菌、念珠状链杆菌可确诊。
4. 本病应与疟疾、败血症、风疹、钩端螺旋体病、黑热病、回归热、布氏菌病、史迪耳病、斑疹伤 寒、过敏性脉管炎等相鉴别。

治疗

除支持对症处理外,抗菌治疗也是重要措施。小螺菌型鼠咬热,一般选青霉素G或四环 素,用常用剂量,疗程7~10 d,青霉素G治疗后常见吉一海反应。对念珠状链杆菌型鼠咬热,首 选青霉素G 12 X 105 U/d,分次肌注。合并心内膜炎者,应大剂量青霉素G静脉滴注,疗程4周 以上。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四环素、头孢菌素类、庆大霉素或氯霉素治疗。

预后

本病若及时治疗,一般预后好。若不治疗,小螺菌型病死率约7%,念球状链杆菌型病死率约10%。

预防

1.灭鼠。
2.防鼠类或其他动物咬伤。
3.咬伤后应彻底清疮消毒伤口,并注射青霉素预防。

健康问答

  • 鼠咬热的病原体是什么?
    医生头像
    韩顺利 副主任医师 焦煤集团中央医院 - 肺科
    病原体有两种:一为小螺菌,或称鼠咬热螺旋体,长3~5微米,有鞭毛,运动迅速,其所致疾病为螺菌热。另一种为念珠状链杆菌,长1~3微米,...呈圆形、卵圆形或梭形等,其所致疾病为链杆菌热。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韩顺利

焦煤集团中央医院 肺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300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7月20日 16:50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