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眼部猪囊尾蚴病

眼部猪囊尾蚴病系指猪绦虫之幼虫寄生于眼的任何部位引起的疾病,包括眼眶、眼睑、眼外肌、结膜下、前房、玻璃体及视网膜下,甚至晶状体,其中寄生于玻璃体与视网膜下,甚至晶状体。
英文名:
发病部位: 眼  
就诊科室: 眼科  
症状: 视力障碍   瞳孔异常   飞蚊症   视力极度下降甚至失明等  
多发人群: 所有人群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手术
并发疾病: 青光眼   白内障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外眼部猪囊虫病:一般只有局部轻微刺可能有局部充血、触痛等症状,其蠕动性无法显现。在眼外肌寄生时,可刺激肌肉痉挛收缩,产生斜视,而出现复视症状;在眼眶深处寄生,可有轻度眼激视现球突出。
2.眼内部猪囊虫病:引起色素膜反应及视力障碍。前房囊虫病:开始为一可移动的小白点,虫体长大后刺激虹膜,可呈现前房积脓、积血,最终发生眼内炎或继发青光眼,而致失明。晶状体内囊虫罕见。
3.散瞳眼底镜下所见:
(1)视网膜下寄生:虫体呈蓝绿色半透明囊样隆起,囊壁光滑,边界清楚,有特殊彩虹样光环,中央头节呈黄白色斑点,囊虫可稍蠕动及移动,表面有视网膜血管,或出血与渗出物。虫体周围视网膜脱离及渗出,当囊虫移走或穿过视网膜进入玻璃体时,局部遗留灰白条状瘫痕,而且玻璃体开始变混浊。
(2)玻璃体寄生:转动+4—+20屈光度检眼镜镜片观察,囊虫更加活跃,遇强光或平流电刺激,蠕动频繁,虫体尚可随患者头位移动,头节时常向外伸缩摆动、可见圆形吸盘,因为玻璃体受干扰而混浊浓缩。最后可包围虫体使之固定致死。

病因

本病的主要原因是吞食了混有猪绦虫卵或节片的食物感染引起的。其感染方式有以下几种:
1.自身感染
(1)内在自身感染,有猪绦虫病的患者在呕吐和/或肠逆蠕动,使绦虫妊娠节片回流至胃内,虫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化而造成感染。
(2)外在自身感染,自身排出的绦虫卵污染了手或食物等带入胃内。文献中有食生猪肉或“豆猪肉”史者占40%。
2.异体感染,即误使他人排出的绦虫卵进入胃内。
3.寄生过程,猪绦虫卵被人误食后,卵壳在十二指肠内被肠液消化六钩幼即行脱出,钻进肠壁进入血液循环,并被送到全身组织,可由视网膜中央动脉或由睫状动脉到达眼部。

检查

1.眼部检查:寄生于眼外者,无特异性改变,如为眼外前部,则局部扣及豆大肿物,与周围组织多无粘连,但局部可出现刺激性炎性改变。如在后部,则与眶内肿物表现相同。前房者,除严重混浊或积脓外,一般不难看到半透明之囊体及其自发性蠕动。玻璃体内囊尾坳,其边缘部呈金黄色彩环,和囊体自发性蠕动,但晚期由于虫体的刺激,造成玻璃体严重混浊或形成机化条索,对于视网膜下囊虫,早期亦不难看到,呈黄白色隆起,可见视网膜血管爬行其上,而囊体的金黄色彩环,为其特征,但随着时间推移,脉络膜和视网膜玻璃体的反应越来越重,造成出血、渗出,而且往往伴有“网脱”。
2.免疫学诊断:利用囊虫液作抗原行皮内反应及补体结合试验可供严重病例因眼底无法看清囊虫时参考高达。
3.活体组织检查:对皮肤皮下结节,包括眼睑及结膜疑诊囊虫者应常规做活体组织检查,病理切片中见到囊腔内含有囊尾蚴头节为其特征。
4.B超检查:典型的眼内囊尾蚴可探及在纤细光环中有强回声球形光斑,生存状态下的玻璃体囊尾蚴可见到特有的光环和囊尾蚴蠕动现象。视网膜内囊尾蚴由于位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与内界膜之间,球壁浅层呈膜状隆起,其超声扫描特征表现为膜状物超声光带纤细,缺乏后运动。死亡的虫体呈强回声光斑伴声影,也无蠕动。眶内囊尾蚴多寄生在眼外肌或肌附着处,由于囊泡近邻组织反应,声像学表现为眼肌增厚,蠕动时囊体之球形光斑时大时小。
5.CT检查:常表现为环形的低密度区,其内有点状高密度影。死亡的虫体多有钙化斑,CT表现为高密度区,增强扫描均不强化。
6.MRI检查:T1加权像囊泡为低信号,其内的头节为高信号,对比鲜明。T2加权像囊泡则呈高信号。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对视网膜下囊尾蚴,荧光造影早期囊体处呈遮蔽性弱荧光,囊体前的视网膜血管荧光充盈仍然正常可见。后期囊尾蚴寄生处及其周围可出现荧光素渗漏,囊体表面可呈现均匀或不均匀的强荧光表现,也有的不出现荧光着染。在虫体近处及原虫体所在部位,常会看到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斑。早期此处为弱荧光,后期荧光染色,或者出现透见荧光或染色相间的征象,反映了虫体的移位特征。

诊断

1.诊断
根据裂隙灯显微镜及检眼镜眼底检查结果,依据囊尾蚴的特殊形态及蠕动现象即可诊断。但在玻璃体混浊或有严重葡萄膜炎反应时,对眼底无法窥视者,或因虫体周围水肿渗出较多,遮盖虫体,不能观察到蠕动,尤其是虫体死亡难以确定者,则需要作特殊检查以协助诊断。
2.鉴别诊断:眼外猪囊尾蜘病,几乎都在手术后“病检”确诊,而术前常常被诊断为囊肿或肿瘤。眼内者则往往误诊为虹睫炎,前房积脓,晶体脱位、色素膜炎、结核瘤等;在小儿又往往误诊为眼内炎,眼内肿瘤等。

治疗

1.药物治疗
(1)吡喹酮 系一种广谱的抗蠕虫药物,对囊虫亦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服药后囊虫可出现肿胀、变性及坏死,导致囊虫周围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及过敏反应,有的患者还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脑水肿,脑脊液压力与细胞数增高,严重者甚至发生颅内压增高危象。
(2)丙硫咪唑 亦系广谱抗蠕虫药物。常见的毒副反应有皮肤瘙痒、荨麻疹、头昏、发热、癫痫发作和颅内压增高。
(3)甲苯咪唑 常见的毒副反应有腹痛、腹泻、皮肤瘙痒和头痛等。
为了减免抗囊虫治疗过程中在体内大量死亡所引起的过敏反应,一般均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在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后应及时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治疗,还应酌情并用类固醇激素等。如发生严重颅内增高,除及时停用抗囊虫药物及脱水、抗过敏处理外,还可应用颞肌下减压术,以防止颅内压增高危象。
2.手术治疗
手术取出囊尾蚴的虫体。
3.驱绦虫治疗
对肠道仍有绦虫寄生者,为防止自身再次感染,应行驱绦虫治疗。常用的药物为灭绦灵(氯硝柳胺),嚼碎后一次吞服,服药后3-4小时应予泻药一次以排出节片及虫卵。

预后

本病预后取决于囊尾蚴在眼内的寄生部位,存活时间及手术能否顺利取出。
1.对寄生于眼底周边的囊尾蚴若能尽早取出一般预后良好,治愈后一般能保存较好的视功能。
2.若寄生于黄斑部者即使手术取出也将严重影响视功能。
3.囊尾蚴在人体组织内可存活3~5年,在眼内也可存活1.5~2年,存活的时间越长对眼的损害就越大。
4.眼内囊尾蚴一旦死亡,虫体分解产物的毒性作用可产生强烈刺激,造成严重的葡萄膜反应。因此对死亡的囊体也应尽力取出,终止毒性反应。

预防

本病预防主要是针对本病感染途径进行:
(1)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实行粪便管理;
(2)尽快摘出眼内囊虫,挽救视力;
(3)早期发现并治疗肠绦虫病和猪囊尾坳病人;
(4)猪应圈起喂养,并加强屠宰和收购的检查管理,严禁囊虫感染的“米猪肉”流人市场,实行冷藏或加热方法进行猪肉制作。

健康问答

  • 眼部猪囊尾蚴病应该如何护理?
    医生头像
    王学廉 主任医师 唐都医院 - 神经外科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病人的主观积极性,保持乐观精神,避免紧张情绪。克服平时的一些不良习惯,如喜欢皱眉、眯眼、熬夜及面部表...情过于丰富等。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王学廉

唐都医院 神经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566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1月08日 16:42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