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小儿肾静脉血栓形成

肾静脉血栓形成(renal vein thrombosis)是指肾静脉主干和(或)分支内血栓形成,导致肾静脉部分或全部阻塞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英文名:
发病部位: 肾脏   血液血管  
就诊科室: 小儿泌尿科  
症状: 血尿   发热   吐泻   脱水   剧烈腹痛   腰胁痛   肾区叩击痛   面色苍白  
多发人群: 小儿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
并发疾病: 高血压   肾性糖尿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原发性:新生儿及婴儿主要特点是腰部出现一外形光滑、侧面坚硬的肿物伴肉眼血尿。可有发热、吐泻、脱水及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呼吸增快、面色苍白、休克。肿物出现前后白细胞数增加。常导致进行性肾功能衰竭、高渗状态及死亡。原发病症状较明显,多为高渗综合征,一般仅在腰部扪到肿物后才考虑本病。
  2.继发性:较大儿童及成人继发于肾病者,可因血栓形成的急缓、堵塞血管的大小而异。急性主肾静脉大血栓常出现典型症状;而慢性肾静脉小血栓,尤其是侧支循环形成较好者常无症状。国内外经肾静脉造影确诊者大多无症状。
  典型症状有:
  1.剧烈腹痛或腰胁痛,可伴有肾区叩击痛。
  2.常有肉眼血尿,几乎均有镜下血尿。
  3.单纯性肾病患儿可突然病情加重出现大量蛋白尿。
  4.肾功能突然恶化,GFR下降,急性肾功能衰竭,BUN及血肌酐升高,无尿或少尿及氮质血症者多为双侧受累。
  5.有的病儿可有发热及感染症状。
  6.病程较长的小儿可有高血压、肾性糖尿及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等肾小管功能紊乱的表现。

病因

(一)发病机制:新生儿及婴儿细胞外液相对较多,而肾浓缩功能差,肾又有双重毛细血管循环,血运较慢,故在血液浓缩、脱水、高凝及高渗状态下,易形成静脉血栓,特别是在围产期。在较大儿童及成人合并于肾病综合征者,常与高凝状态有关。肾病时由于血浆中一些分子量较小(与白蛋白分子量近似)的抗凝血因子,如抗凝血酶?(6.8万)、Ω1-抗胰蛋白酶(5.4万)及促纤维蛋白溶解的纤溶酶原(8.1万)从尿中丢失,而一些促凝血的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分子量均>20万)及抗纤溶的Ω2-巨球蛋白(84万)分子量均较大,不易从尿中丢失,且可随肝脏代偿性合成蛋白质而增加,因而处于高凝状态。另一方面,血小板数大多呈中等度增高,聚集性及黏附性增强,又释放出?-血栓球蛋白、血小板因子4及因子3,前二者可使
  Ⅱ因子活化,使凝血酶活力增加,后者参与凝血活酶的形成。还有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增加,也可促进血小板凝聚。此外,由于肾病低蛋白血症时血浆容量降低,加上用呋塞米及伴随的高脂血症均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激素的应用刺激血小板生成及??更加重了高凝。
  肾静脉血栓常见开始于较小肾静脉如小叶间静脉,上行直血管及弓静脉,甚至下腔静脉及肾上腺静脉。可单侧或双侧受累,由主肾静脉向其分支扩延者罕见。肾脏可见出血性梗死、坏死,晚期可见瘢痕、分叶及挛缩,有时可误为肾发育不全及慢性肾盂肾炎。有的可见弥漫性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及广泛性髓质破坏伴有含铁血黄素沉积。产前发病者常伴有肾钙化或坏死。新生儿可有局灶性机化的血栓。
  (二)病因:
  1.原发性:新生儿多数由于感染或胃肠道紊乱引起脱水,其他如低容量、败血症休克、窒息及镰状细胞贫血等。也常见于患先天性肾或心异常的患儿进行血管造影术后,可能与高渗状态有关。较易发生于患妊娠中毒症、难产、产前缺氧及糖尿病母亲的小儿。也可见于小年龄组无明显诱因者。
  2.继发性:
  (1)继发于肾病:小儿多见于单纯性肾病复发后转为难治性者。
  (2)继发于下腔静脉血栓:继发于下腔静脉血栓或肾静脉、下腔静脉因外部肿瘤压迫所致者,如腹主动脉瘤、肾细胞癌及淋巴网状肿瘤等。

检查

1.血常规及生化检查:1/3小儿有明显贫血,出、凝血时间延长,90%的患儿有进行性血小板减少,后者是对本病最有帮助且简单可靠的实验室发现,贫血为微血管溶血性贫血,周围血象可见红细胞碎片,可合并微血管内凝血及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血小板下降及凝血因子减少等,反映其在肾静脉以及重症时在其他部位(如脑及肝)静脉系统中的消耗,还可见血清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加,血浆D-二聚体阳性以及血浆纤维蛋白降低,但以上所见多为急性发病者,目前尚无确切的指标预测肾病合并肾静脉血栓的倾向,现较普遍认为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可增加血浆黏稠度,直接影响血栓形成的发病率。
  2.影像学检查:B型超声波及Doppler超声血流图阳性有助于诊断,但欠敏感,可用于肾静脉主干大血栓的诊断,腹部平片可显示肿大的肾脏及晚期有钙化;B型超声波检查可显示肾脏的大小,尚可看到大血管内的血栓;肾静脉肾盂造影或肾扫描显示无功能的肾可大致确诊,静脉肾盂造影在较大儿童有帮助,急性者90%以上可显示肾脏梗死区的整个肾脏或某些节段无功能,有的可见患侧肾脏增大,显影延迟,成人无症状者大多正常,有的可见输尿管近端侧支循环压迹,但在新生儿因显影差以及有一定的危险性而应用肾扫描代替,逆行肾盂造影可能正常,或因水肿有肾盂充盈不全,坏死的肾组织易被输尿管导管穿通,造影剂注入肾盂可渗透并扩散到液化的肾实质。
  3.肾静脉造影:确诊需用经皮股静脉穿刺选择性静脉造影,可发现充盈缺损或静脉分支不显影,如引流延迟可能为小血栓,发病缓者如为左侧尚可见到侧支循环,近年来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效果好,用药剂量小,造影剂浓度低,且可用于肾功能低下者,肾静脉造影为创伤性检查,并发症较严重,如血管穿通,急性肾功能衰竭,血管内膜损伤可诱发血栓及肺栓塞,故不做常规应用,应慎重选择适应证。

诊断


1.诊断:脱水及有高渗状态的婴儿可触及肾脏,伴有镜下及肉眼血尿是本病特征。在肾病综合征有高凝状态的患儿突然出现腹痛或腰痛、血尿、蛋白尿加重、肾功能恶化时应想到此病。上述情况下,如发现微血管内溶血性贫血、血小板数增加或进行性降低、血清及尿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或进行性降低,血浆D-二聚体呈阳性时,应高度怀疑,再进一步做确诊检查。腹部平片、B型超声波检查可作为常规检查,如再有肾静脉肾盂造影或肾扫描显示无功能的肾可大致确诊。有条件时应做DSA或选择性肾静脉造影确诊。DSA可见到在主干血管管腔一侧充盈缺损;分支内血栓造成管腔完全阻塞者,该分支远端小分支不显影;急性时除病变有上述表现外,其余静脉分支淤血增粗,肾外形增大,慢性者有侧支循环。
 2.鉴别诊断:经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及高凝血症和高黏滞血症可确诊RVT。病因鉴别诊断,须依赖病史、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来确定。可触及肾脏,伴有或不伴有血尿时,应注意鉴别肾胚瘤、肾盂积水、多发性肾囊肿及腹膜后出血等。

治疗

1.手术治疗:
  20世纪50年代以前提倡一侧血栓时行紧急肾切除术,现主张用综合保守疗法。小儿急性期不宜手术,如2个月后肾功能仍不改善或出现恶性高血压者方可手术,婴儿可等待4v6个月时做选择性肾切除。
  多数单侧病变经非手术治疗数天后血尿消失,肾肿减轻。但有时产生严重氮质血症、无尿或极少量尿,这并不表示不可恢复性病变,应行肾静脉造影,如有栓塞应经腹腔入路,切开静脉取出血栓。
  肾静脉栓塞的急性期不宜做肾切除,应随访检查肾功能恢复情况,如3v6个月后该肾无功能并发生高血压,则应行患侧肾切除。
  2.抗凝治疗
  (1)肝素  肝素为带阴电荷的酸性黏多糖,可用于预防静脉血栓,其可使凝血酶灭活,具有抗Ⅹa、Ⅸa、Ⅺa、Ⅻa因子作用,使受损的内皮细胞负电荷恢复。抑制血小板向胶原粘附,促进纤溶,减低血液的粘滞性。
  (2)蝮蛇抗栓酶  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凝聚、改善微循环。
  (3)华法林  与肝素有同样的抗凝作用,长期应用可溶解纤维蛋白,可用于需长期抗凝者。抗凝治疗的事件主要决定于肾病是否缓解或用至缓解后6个月。
  (4)纤溶治疗  急性者可给纤溶酶原激活剂即尿激酶或链激酶治疗。可于起病后3天内静点或经肾血管插管直接给药,可溶血栓,改善肾功能,增加尿量。
  (5)抗血小板凝聚药  双嘧达莫为血栓素A2合成酶抑制剂能抑制血小板凝聚,可减少血栓形成。阿司匹林为前列腺环氧化酶抑制剂,使前列腺环过氧化物转化为血栓素A2受阻而抑制血小板凝聚。
  3.治疗尿毒症
  4.对症治疗:应注意纠正酸中毒,但要避免给钠和水过多,注意保温、给氧及控制感染。

预后

本病预后不良。在新生儿如治疗不及时,病死率可高达95%,现采用综合保守治疗病死率已下降至20%以下。

预防

1.避免感染: 感染或胃肠道紊乱引起脱水常可发生本症,应积极预防治疗,及时纠正脱水。
2.做好产检和孕检:
做好围产期保健,积极防治妊娠中毒症、难产和糖尿病,因前述母亲的小儿易发生本症。
3.预防性给药:对于肾病高危患儿应进行预防性的抗凝治疗,积极预防本症的发生。

健康问答

  • 小儿肾静脉血栓形成应该如何护理?
    医生头像
    王学廉 主任医师 唐都医院 - 神经外科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主。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3、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下拉查看详情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王学廉

唐都医院 神经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755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9月14日 07:50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