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精囊囊肿

先天性精囊囊肿较罕见,多在青春期后始被发现,常合并射精管梗阻、血精和泌尿系感染,亦可因压迫膀胱或尿道而引起排尿障碍症状,少数是在直肠检查时偶被发现。
别名: 精囊炎   精囊结核   精囊炎[前列腺精囊炎]  
英文名: cyst of seminal vesicle
发病部位: 精囊  
就诊科室: 泌尿外科  
症状: 精液带血   射精后会阴部疼痛   血尿   尿频   尿痛  
多发人群: 中青年男性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并发疾病: 尿道下裂   两性畸形   双侧肾不发育  
是否遗传: 不确定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血精:表现为射精时排出血精,精液呈粉红色或红色或带血块。急性者血精现象更明显。 
2.尿频、尿急、尿痛:急性者尿急、尿痛症状明显,并可见排尿困难。慢性者以尿频、尿急,并伴排尿不适、有灼热感为明显。 
3.疼痛:急性者可见下腹疼痛,并牵涉到会阴和两侧腹股沟。慢性者则可出现耻骨上区隐痛,并伴会阴部不适。疼痛症状在射精时明显加剧。 
4.其他症状:可有发热恶寒、寒战,此为急性精囊炎所见的全身症状。血尿,也是急性精囊炎的表现之一。而射精疼痛,性欲低下、遗精、早泄为慢性者所见。

病因

精囊囊肿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精囊囊肿常合并 其他疾病,包括同侧肾发育不全、不育、血精及泌尿系感染。近来文献报道精 囊囊肿的发生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成人多囊肾病(APKD)有关,这主要由中肾 管(包括肾脏)的基底膜的缺陷引起。因此,在诊断精囊囊肿时应注意有无多囊 肾。先天性囊肿可合并肾发育异常、输尿管异位开口,还可合并其他生殖道异 常,也有报道提示中肾管发育不良引起先天性精囊囊肿伴生殖泌尿道畸形。 Razi 等报道了精囊囊肿合并有腹部肿块,伴有排尿不畅症状,同侧肾发育不 良,便秘及脊柱裂的病例。国内文献报道的19 例中有5 例合并一侧肾、输尿管 缺如。Sakti 等1980 年曾报道一例精囊囊肿伴同侧肾、输尿管及睾丸缺如。此 外,先天性精囊囊肿还与午非管或其邻近畸形有关。在胚胎发育4 周时,午非 管末端形成输尿管芽,在临近尿道、膀胱部分的尾端向头部、背侧发展。如输 尿管芽产生过分偏向头侧,将导致延迟吸收,继而造成肾、输尿管不发育或伴 有其他畸形。精囊囊肿如合并同侧肾、输尿管畸形,此精囊相当于缩短的输尿 管,或认为是残留的输尿管芽,继而发展成为囊肿样憩室。后天性精囊囊肿多 见于成人,常由于泌尿生殖系感染,前列腺切除术后或射精管结石病引起射精 管梗阻所致。也可为炎症引起射精管或精囊憩室口的狭窄,导致精囊内压上升 而形成囊肿。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前列腺精囊按摩后尿检查可见白细胞,细菌培养阳性。精液检查可发现有白细胞、红细胞,精浆C3和铜蓝蛋白升高,细菌培养阳性。 
2.B超:
B超是一种廉价而无创伤的检查,可作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检查。经直肠B超检查可见精囊区囊性结构,呈无回声特征,并可了解囊肿大小,易与实质性肿块相鉴别。多房性囊肿可见精囊边缘呈分叶状,内见多个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囊性无回声区,囊壁薄、均匀,多切面扫查可见各房腔相通。本病常合并肾、输尿管发育异常,腹部B超可了解同侧肾、输尿管是否缺如或发育不良。
3.精道造影:
目前多采用经皮穿刺输精管造影,对精囊囊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可显示精囊囊肿的位置、形态、大小、是否合并结石及精道有无狭窄。

4. CT、MRI不但可辨别囊肿的性质,还可以清楚地显示盆腔内各脏器解剖及与囊肿的关系。IVU可显示有无同侧肾缺如、肾发育不良及膀胱受压变形,对精囊囊肿的诊断提供参考。

5.其他辅助检查:B型超声波或CT扫描检查,不仅能显示膀胱后结构的轮廓,且能区分实质性与囊性结构,超声图像上精囊囊肿常发生于一侧精囊,呈无回声区,囊壁光滑,细薄,后壁回声增强。CT图像上,可见精囊内有囊性厚壁病变,其密度取决于囊液内蛋白含量(CT值0v25Hu)。壁可以光滑或不规则,增强扫描后囊壁可以强化,而囊内无强化,可伴有一侧肾脏形态异常或缺如。精囊造影是诊断的重要手段,吴宏飞等报告7例中6例,郝金瑞等报告14例中11例精囊造影获诊断。膀胱镜检查可见膀胱三角区及后壁隆起。 Canabthi等认为MRI对显示精囊病变特别有用,在T2WI最宜显示精囊的卷曲及低信号增强的囊肿,做增强时也见于T1WI上。

诊断

绝大多数精囊囊肿患者并无临床症状,主要症状为:血 精、血尿、会阴痛、射精痛、膀胱刺激症、尿潴留、排尿困难、附睾炎、前列 腺炎、伴大便困难、不育等。从贺宗理1956 年首次报道,迄今国内共有44 例,其中以血精就诊18 例,占40.9%;以血尿就诊15 例,占34.1%;囊肿压迫 膀胱颈及后尿道致排尿困难12 例,占27.3%;巨大囊肿4 例,占9.1%,其容量 达400ml~800ml,最大1 例囊液达2500ml,因位于左腰部并无排尿困难症状; 由于射精管梗阻,长期慢性精囊炎导致精囊萎缩或功能严重减退导致不育共3 例,占6.8%。此外,囊肿破裂致弥漫性腹膜炎也有报导,直肠指检可扪及前列 腺上方囊性肿块,前列腺按摩后末段尿检查有白细胞,细菌培养阳性。精液检 查可发现白细胞、红细胞,精浆C3 和铜蓝蛋白升高。细菌培养阳性。精囊囊肿 可引起逆行感染,通过前列腺尿道上行至精囊,通过输精管进入附睾,这可通 过尿路与精囊囊肿抽出液培养出相同细菌证实。

治疗

1.精囊囊肿的治疗,取决于囊肿的大小、临床症状和患者年龄。无症状的精 囊囊肿一般不需治疗。精囊囊肿可影响精囊的容积和精子的转运而影响生育能 力。但至今,有关精囊囊肿影响生育功能的报道较少。因此,对于年轻未婚、 囊肿直径<2.5cm 者,仍可采取保守治疗,但应注意随访。对有继发结石、囊 肿较大、症状明显且难以治愈者应手术治疗。治疗方法有经直肠或经会阴囊肿 穿刺抽液术,经尿道去顶术或通过内窥镜切开膀胱底部行去顶术,以及手术切 除囊肿。单纯的囊肿穿刺可分为经直肠及经会阴径路。对症状明显者,可在B 超引导下经会阴穿刺治疗,或行开放手术。囊肿穿刺后有复发可能,可考虑注 入硬化剂,而经直肠囊肿穿刺易造成持续感染。据报道采取穿刺抽囊液的成功 率约30%,Kneeland 等报道了1 例因囊肿复发而多次穿刺抽液的病例。Beeby 等报道了1 例病人由于经直肠穿刺抽液后并发附睾炎而要求抗生药物治疗的病 例。囊肿穿刺囊液也可用于疾病的诊断。经尿道切开去顶手术并引流到膀胱是 一种较为满意的方法,但有引起逆行性射精的危险。对于精囊囊肿的开放性手 术包括囊肿或患侧精囊切除术,可经会阴途径、经膀胱途径、经膀胱旁路、经 膀胱后途径及经骶尾部途径,手术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其治疗疾病的特点。经膀 胱入路最为简单,吴国荃曾采用膀胱底部横断法将囊肿切除。经会阴手术有可 能引起患者阳痿;耻骨上膀胱外途径手术较复杂;对双侧性精囊切除术易引起 后尿道狭窄,应予注意。有输尿管异位开口者,应将肾输尿管连同精囊囊肿一 并切除。

2.在腹腔镜技术发展并应用于泌尿外科之前,由于精囊的解剖位置特殊,传 统手术方法处理精囊囊肿难度较大。精囊位于盆腔深部,开放手术术野暴露不 佳,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失血多,并发症发生率高;而经直肠囊肿抽吸术和 经尿道精囊囊肿去顶术则易发生感染、尿液反流、逆行射精等并发症。腹腔镜 技术的发展为精囊疾病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1993 年,Kavoussi 等 首次详细介绍了腹腔镜手术治疗精囊疾病的手术技巧,1995 年Carmignani 等 首次报道腹腔镜下手术切除精囊囊肿,至2005 年12 月共报道12 例,均取得了 满意效果,显示了腹腔镜手术治疗精囊囊肿的优势。与传统手术相比,腹腔镜 手术对盆腔深部的精囊囊肿显露良好,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术后恢 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外表美观等优点。

预后

精囊切除术及精囊部分切除术要求完全切除病变组织并保留输精管,对于较大囊肿或囊 肿累及整个精囊者,精囊则无保留价值,应予以全部切除;对于较小囊肿或精囊尚有部分正常者,应行精囊部分切除以保留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预防

1.避免过多房事:以减少性器官充血程度。
2.生活规律化:劳逸结合,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3.作好病人的思想工作:消除病人的顾虑,尤其是血精病人的顾虑,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4.对于血精治疗:尚可用乙烯雌酚1毫克加强地松5毫克口服,每日3次,连服2~3周,多能使血精停止。  

健康问答

  • 精囊囊肿的病因是什么?
    医生头像
    王学廉 主任医师 唐都医院 - 神经外科
    先天性精囊囊肿根据其发生的来源可分为精囊本身和胚胎期中肾管发育异常形成的两类囊肿。男性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中肾旁管,中肾管以及存留的一...些中肾小管衍变成有用结构或退化无用,它们的某些部分常形成一些管状或泡状残余结构存留在睾丸、附睾或精囊的组织中,有的形成囊肿,有的则在生后的长期生活中,因某些因素引起异常增生形成囊肿。近来文献报告精囊囊肿的发生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成人多囊肾病有关,亦有人(Varney1954)认为此类囊肿相当于短缩的输尿管或认为是残留的输尿管芽发展成的一囊肿样憩室,故有人称之为“假性精囊囊肿”。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精囊炎  精囊结核  精囊炎[前列腺精囊炎]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王学廉

唐都医院 神经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2397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6月05日 13:38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