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罗阿丝虫病

罗阿丝虫病又称卡拉把丝虫肿、热带肿或短时性肿胀,是由罗阿丝虫感染所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
别名: filariasis loa   眼丝虫病  
英文名: Loiasis
发病部位: 眼   皮肤  
就诊科室: 眼科   皮肤科  
症状: 皮肤瘙痒   剧烈疼痛    结膜充血   畏光   全身发热等  
多发人群: 流行病区生活史人群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皮肤症状:
成虫移行于皮下组织,由于其代谢产物可引起变态反应,在局部形成迅速发展的游走性肿块,局部有外伤时尤为显著。肿块直径约5——10cm,质硬,有弹性。肿胀多持续2——3d,常见于前臂、手指间、大鱼际、大腿、腓肠肌、腰部等处,腹股沟、阴囊部位也可出现。成虫可从皮下爬出体外也可侵入体腔内如胃、膀胱等。检查患部皮下可及蠕动的条索状成虫,每分钟可移动约lcm。
2.眼部症状:
较多见。成虫常侵犯眼前房,并在结膜下移行,引起不同程度的结膜炎。表现为结膜充血、水肿、畏光及流泪,伴有痒感及异物感,分泌物较少。在眼部亦可导致球结膜肉芽肿、眼睑水肿及眼球突出,眼睑部可见转移性肿块,成条索状,可由—侧眼部沿鼻根皮下转移至另一侧眼部。丝虫在结膜下有时可停留2——3h。
3.其它表现:
虫体释放的代谢产物可引起全身瘙痒、疲倦或伴有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四肢近端关节疼痛,有时局部肿胀,关节活动受限。

病因

1.本病由寄生在人体内的罗阿丝虫引起,是由班虻,白天叮咬人吸血为主要传播媒介。
2.成虫为白色线状,头端略细,雄虫长约30——34mm,宽约0.35——0.43mm;雌虫长约50——70mm,宽约0.5mm。微丝蚴白天出现在外周血液,与班虻叮咬人体的时间一致。
3.成虫寄生于人体的皮下组织,包括背、胸、四肢、腋下、腹股沟、阴茎、头皮及眼等部位,并可在皮下深部结缔组织内自由移动。形成游走性皮下肿块,并常周期性地在眼结膜下爬动。雌虫在移行过程中间歇性地产生微丝蚴,微丝蚴到达血液后,可被白天吸血的的班虻吸人体内,约9-10d发育成感染期幼虫,此时人被班虻叮咬即可感染,感染期幼虫在人体内约需一年发育成熟,成虫可存活l5年以上。

检查

1.临床查体:当罗阿丝虫在人体皮肤或者眼部移行是可通过观察发现虫体的蠕动。
2.血象检查:外周血微丝蚴阳性,且外周血象多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可高达60%~90%。
3.尿液检查:可见微丝蚴虫。
4.脑脊液检查:
可见微丝蚴虫。
5.
皮肤活检:从游走性皮下肿块活检标本中找到成虫

诊断

诊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流行病学史生活在流行区或曾在流行地区旅居过的人,有被班虻叮咬史。
2.出现前述的临床表现。
3.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IgE升高。
4.病原学检查:
1)外周血查找到微丝蚴;
2)从眼结膜表浅病损区检出成虫;
3)从游走性皮下肿块活检标本中找到成虫;
4)有时可在尿液、脑脊液、阴道宫颈分泌液或子宫内膜分泌液中找到微丝蚴。
5.免疫学检查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特异性抗体及测定罗阿丝虫抗原。

治疗

1.手术治疗: 利用手术摘除眼部和皮下肿物中的虫体,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不过一般此方法应用较少 。
2.药物治疗
1)乙胺嗪:能有效杀灭微丝蚴,对成虫也有一定效果。在本病高度流行区域或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应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也可在治疗前3d同时给予抗组胺药物或皮质类固醇激素。
2)伊维菌素:可清除血液中绝大多数微丝蚴,对成虫无效,几周后如血中微丝蚴上升可重复使用。

预后

罗阿丝虫病成虫可通过手术摘除,微丝蚴可采用药物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预防

1.赴非洲疫区工作或旅游的我国人群,日间在野外停留时可用昆虫驱避剂(例如:酞酸二甲酯)涂擦于暴露的皮肤上,防止班虻叮咬。
2.若在流行区长时期停留或工作时,可预防服药:乙胺嗪成人200m/d,每月连服3d。
3.一旦发病及时治疗,预防其他人感染。

健康问答

  • 罗阿丝虫病应该如何护理?
    医生头像
    王学廉 主任医师 唐都医院 - 神经外科
    1.进行有关防治化脓性皮肤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定期进行预防检查,尽可能消灭一切发病因素。 2.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 3.保持皮肤机能的完整性,对于皮肤病,尤其是瘙痒性皮肤病,应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防治皮肤损伤,避免搔抓及皮肤摩擦等刺激。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罗阿丝虫病[眼虫病]  眼丝虫病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王学廉

唐都医院 神经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774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6月06日 15:56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