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细胞破坏增加:
①血管内溶血:管内的红细胞被大量破坏,血红蛋白被释放到血液循环,出现血红蛋白血症(hemoglobinemia),血浆中游离Hb(正常0.02——o.05g/血浆)增高(血浆呈粉红色或红色);
②血管外溶血:红细胞被脾脏等单核-巨细胞吞噬消化,释放出血红蛋白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
2、红系代偿性增生:溶血后引起骨髓代偿性增生。
3、药物诱导:
①自身抗体机制:老年人服用a-甲基多巴、左旋多巴、普鲁卡因胺、甲芬那酸及氯氮等药物使T抑制细胞减少导致自身免疫功能异常;
②半抗原机制:半抗原指分子量<10KD的抗原。这类抗原一般不能诱导免疫反应,当患者静脉注射一些免疫源性药物,如静脉注射大剂量(每天用量超过100万U)青霉素,持续1周以上时,青霉素能作为半抗原与正常红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牢固地结合产生IgG抗体。这种抗体只破坏有青霉素结合的红细胞,贫血大多是轻度——中度,极少患者用药时间过长亦可发生血管内溶血及血红蛋白尿,可有严重的贫血。
1.病因治疗:针对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进行治疗。
2.药物治疗: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如泼尼松。
3.对症治疗:针对HA引起的并发症等的治疗,如输注红细胞、纠正肾衰竭、休克等
4.手术治疗: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或抗体为IgG型者,可进行脾切除手术治疗。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