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焦虑综合征

焦虑综合征也叫焦虑障碍、焦虑症,指对一系列生活事件或活动而感到过分的、难以控制的担忧,并伴有负性或紧张症状的焦虑障碍,以和周围任何特定的情景没有关系的持续、全面、过度的焦虑为特征。
别名: 广泛焦虑障碍   泛化性焦虑症   泛化焦虑   慢性焦虑症   小儿焦虑症  
英文名: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发病部位: 精神系统   神经系统  
就诊科室: 精神科   小儿精神科  
症状: 焦虑情绪   不安行为   紧张性失眠   手足发抖   更年期抑郁   紧张性头晕   神经性胃痛   皮肤湿冷   情绪性腹痛   紧张不安  
多发人群: 小儿   妇女   更年期妇女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并发疾病: 食欲不振   失眠   睡眠障碍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自由浮动性焦虑:不能明确意识到自己担心的对象或内容,而只是一种提心吊胆、惶恐不安的强烈的内心体验。 
2、预期焦虑:担心的内容也许是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但担心、焦虑和烦恼的程度与现实很不相称。 
3、警觉性增高:表现为对外界刺激敏感,易于出现惊跳反应。 
4、睡眠障碍:难以入睡、睡中易惊醒。 
5、注意障碍:注意力难于集中,容易受干扰。 
6、运动不安:搓手顿足,不能静坐,不停来回走动,无目的的小动作增多。 
7、肌肉紧张:主观上的一组或多组肌肉不舒服的紧张感,严重时有肌肉酸痛(多见于胸部、颈部及肩背部肌肉,紧张性头痛也很常见)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动过速、胸闷气短、皮肤潮红或苍白,口干,便秘或腹泻,出汗,尿意频繁等。

病因

1、遗传因素 
已有的资料支持遗传因素在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Noyes等(1987)报道GAD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本病的患病率为19.5%,远高于一般人群的患病率。 
2、神经生物学因素 
1)对焦虑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得益于对可缓解焦虑的药物作用机制的阐明:苯二氮卓类药物作用于γ-氨基丁酸(GABA)-苯二氮卓受体-氯通道复合体,具有抗焦虑作用;去甲肾上腺素(NE)、蓝斑核:支持的证据有: 焦虑状态时,脑脊液中NE的代谢产物增加; 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NE)能诱发焦虑,并能使有惊恐发作史的患者诱发惊恐发作; 
2)蓝斑核含有整个中枢神经系统50%以上的NE神经元,NE水平由蓝斑核的胞体及α2自受体调节.5-羟色胺系统,特别是中缝核及其投射系统:许多主要影响中枢5-HT的药物对焦虑症状有效,表明5-HT参与了焦虑的发生。 
3、心理因素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焦虑是对某些环境刺激的恐惧而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焦虑源于内在的心理冲突,是童年或少年期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冲突在成年后被激活,从而形成焦虑。在临床中,一些焦虑障碍的患者病前有应激性生活事件,特别是威胁性事件更易导致焦虑发作。

检查

在临床上诊断焦虑障碍,首先要排查是否是由躯体疾病所引起的,可做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来排除器质性疾病,像心电图、X线胸片、消化道造影、胃镜等。比如,出现焦虑的症状,首先要排除甲状腺疾病,因为甲状腺疾病本身可以伴有焦虑症状,患甲亢的人往往焦虑、容易激动、睡觉不好。还有诊断为惊恐发作首先也要排除其他病,比如心脏病,或各种各样易出现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出汗、全身发抖等症状的疾病,之后才考虑是精神疾病。

诊断

一般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CCMD-3),分离性焦虑症的标准如下:   
1、症状标准
(1)至少在6个月以上的多数日子里,对不少事件和活动呈现过分的焦虑和担心;
(2)发现难以控制住自己不去担心;
(3)这种焦虑和担心都伴有以下6种症状之1项以上:坐立不安或感到紧张、容易疲倦、思想难以集中或头脑一下子变得空白、激惹、肌肉紧张、睡眠障碍;
(4)这种焦虑和担心不仅限于某种轴Ⅰ精神障碍上;
(5)此障碍并非由于某种物质(如药物)或一般躯体情况(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也排除心境障碍、精神病性障碍或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可能。   
2、严重标准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准起病于6岁以前,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1个月。   
4、排除标准不是由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儿童恐惧症及具有焦虑症状的其他疾病所致。

治疗

1、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对每个患儿均可采用,针对不同患儿个人不同经历和心理需要,通过解释、安慰解决问题。对症状较轻者,仅用此疗法即可治愈;对较重者还需配合其他心理治疗。   
2、行为治疗   
行为理论认为,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并因强化而保持下来的,因此,可以通过另一种学习来消除或矫正这一异常行为。行为治疗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儿童行为问题,特别对于年幼的患儿为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系统脱敏法、冲击治疗、暴露疗法、示范法、阳性强化法、消退法等   
3、药物治疗   
最常见的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类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和苯二氮类药物。药物治疗通常与认知行为治疗结合,或在认知行为治疗无效时使用。   
4、家庭干预   
焦虑障碍经常在家长焦虑或家庭关系有问题的背景下出现,这可能会影响到各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强调关注其家庭背景,比起仅仅关注儿童的焦虑障碍,其疗效可能更加巨大和持续。家庭理论认为焦虑症状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表现形式,并认为焦虑症状反映了家庭系统中的一些问题,父母对潜在的害怕所表现出的焦虑及态度通过明显或不明显的方式传递给儿童。家庭治疗主要着眼于家庭中两代间症状传递及精神病理的演变。所以对家庭系统进行干预是减少儿童焦虑症状的关键

预后

焦虑综合征的发病率随发病年龄递增,这与其它焦虑障碍不同。广泛性焦虑障碍是成年起病,在所有焦虑障碍疾病中,起病年龄最晚,与重性抑郁障碍(MDD)的起病年龄更接近。一项发表于第29届欧洲神经精神药理学会(ECNP)年会的研究进一步显示,40岁以上的男性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因癌症死亡的风险为对照的2倍以上;然而,对于同样遭遇严重焦虑困扰的女性患者而言,其因癌症死亡的风险并不显著高于对照。

预防

主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加强心理疏导,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小儿方面,要重视儿童心理健康,为母亲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消除家庭环境或家庭教育中的不良因素,克服父母自身弱点或神经质的倾向。提供父母生物反馈疗法(松弛疗法),帮助小儿全身放松训练,配合游戏、音乐疗法等,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育。

健康问答

  • 儿童患焦虑综合症的原因是什么?
    医生头像
    王学廉 主任医师 唐都医院 - 神经外科
    儿童焦虑症主要与心理社会因素及遗传因素有关。患儿往往是性格内向和情绪不稳定者,在家庭或学校等环境中遇到应激情况时产生焦虑情绪,并表现...为逃避或依恋行为。部分患儿在发病前有急性惊吓史,如与父母突然分离、亲人病故、不幸事故等。如父母为焦虑症患者,患儿的焦虑可迁延不愈,成为慢性焦虑。家族中的高发病率及双生子的高同病率都提示焦虑症与遗传有关。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王学廉

唐都医院 神经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2745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2月25日 10:22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