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据案情和致伤方式,确证有中耳损伤和(或)颞骨骨折史。
2) 临床表现:
A. 局限性迷路炎
又称迷路瘘孔或迷路周围炎,瘘孔多位于水平半规管隆突,骨内膜尚完整,或为胆脂瘤及肉芽组织覆盖,因而未直接侵入外淋巴间隙。
突出表现为刺激后产生迷路瘘管激惹症状,出现暂时的眩晕;或在头位变动、耳内操作或滴药后出现眩晕。
听力检查多位传导性耳聋,但可呈轻度混合性耳聋。
瘘孔试验阳性可确诊,即于耳道加压或减压时出现眩晕、眼震及倾倒等迷路激惹症状及体征,可用鼓气耳镜或声导抗仪进行,如瘘孔部位为肉芽或较硬胆脂瘤阻塞,试验结果可呈阴性。
患侧前庭功能无改变。
X线乳突片多为胆脂瘤型改变。
B. 弥漫性浆液性迷路炎
局限性迷路炎进一步发展或炎症刺激导致迷路内弥漫性非化脓性炎症。
眩晕为持续性,可伴有恶心、呕吐。
耳聋加重,听力检查多呈混合性聋。
检查可见自发眼震,初期快相可向患侧,病程进展,可表现为麻痹型,即快相向健侧。
病变为可逆性,经治愈后内耳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正常。
C. 弥漫性化脓性迷路炎
细菌感染直接侵入膜迷路,产生迷路内广泛化脓,内耳末梢感受器全部遭受破坏,愈后纤维化或骨化,或骨迷路慢性化浓坏死,形成迷路腐骨。
单纯迷路化脓性炎症,多无发热,或仅有低热,亦无明显耳痛。
眩晕重,伴恶心、呕吐,不敢睁眼或转动,喜向健侧卧。
患耳听力严重减退或丧失,符合感音神经性耳聋。
自发眼震向健侧,示半规管麻痹,倾倒向眼震慢性方向。
愈后内耳功能丧失,眩晕症状一般在4~6周后逐渐减轻或消失。
迷路腐骨则多于乳突术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