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绝经后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是来源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器系统肿瘤之一,其中70%至80%的患者是发生在绝经后的人群中
别名: postmenopausal endometrium  
英文名: Endometrial carcinoma after menopause
发病部位: 子宫内膜  
就诊科室: 妇科  
症状: 下腹痛   子宫增大  
多发人群: 绝经后妇女  
治疗手段: 综合治疗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子宫内膜癌的患者通常会有以下几种临床表现,

1、阴道不规则的出血;

2、阴道的异常排液;

3、下腹痛、腰骶部不适;

4、肚子胀、厌食;除了以上几种症状外,患者在晚期还可能会出现子宫明显增大、压痛、宫颈触及出血等体征。

病因

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有三大高危因素,首先是肥胖,一般体重指数超过27,就是较危险的体重状态;其次是高血压和糖尿病;还有一种就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雌激素补充;除此之外,家族肿瘤遗传病史是子宫内膜癌的另一危险因素。

检查

1、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有无阴道不规则的出血、阴道的异常排液、下腹痛、腰骶部不适、肚子胀、厌食、家族遗传史;有无子宫明显增大、压痛、宫颈触及出血等体征。)
2、细胞学检查(TCT新柏氏液基细胞学检测)
3、阴道B超:有无宫腔占位
4、宫腔镜下诊断性刮宫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
5、肿瘤标志物:CA125高不高
6、影像学检查:盆腔核磁共振(检查子宫内膜癌精确度高、特异性好、了解病灶、部位、大小、肌层的浸润深度、盆腔淋巴结有无转移、确定手术治疗方式)

诊断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分两部分:

1、询问病史,通过询问病史,可了解患者的初步症状或是否带有节育器、存在家族史等;

2、检查,例如:外阴、阴道检查、细胞学检查、内诊、阴道B超、诊断性刮宫、查看肿瘤标志物CA125、盆腔核磁共振、胸部及腹部CT等相关检查,由此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确诊。

治疗

1、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早期患者大多数都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子宫内膜癌可根据手术病理分为四期,I期患者肿瘤局限于子宫体内;II期患者肿瘤侵犯宫颈间质,但无宫体外蔓延;III期患者肿瘤局部或区域扩散;IV期患者肿瘤侵及膀胱或直肠黏膜,或向更远处转移,因此子宫内膜癌的手术,通常要经过相关检查后,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决定适合哪种手术治疗,一般是根据手术病理分期进行相应的分期手术,若是患者癌细胞宫外转移了,就需要进行减瘤手术,而不是分期手术,术后恢复很长的一段时间是在家庭中完成的,一般患者进食和胃肠功能恢复后,再进行后续的辅助治疗。
2、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患者术后,要将病理进行详细的分析,若不存在易复发的高危因素,则不需要进行辅助的放疗、化疗;若患者肿瘤浸润到宫颈又无法进行宫颈癌根治性手术,或是肿瘤深肌层浸润的,则需进行术后放疗;另外通常中晚期的患者,术后除了放疗以外,还需进行辅助性的化疗。
3、针对晚期和复发的患者,常用的激素治疗方案就是高效孕激素,一般的就是甲地孕酮,一天吃一粒,通常的情况下可能吃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时间,但激素治疗可能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影响,长期服用孕激素,人体可能会有一个明显的发胖过程,对于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患者,服用激素时,要定时的监测血压、血糖的变化,因为孕激素会对血压、血糖产生一定的影响,有血栓的患者,服用孕激素前一定要排除血栓,如果有血栓的情况出现的话,则不适宜服用。

预后

整体预后要好于卵巢癌,复发率大约只有75%,再复发的病人,治疗周期也比卵巢癌短。五年的生存率能达到70%以上,但是晚期的患者预后很差。

预防

子宫内膜癌的预防要通过以下几点:

1、对于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要积极治疗该病;

2、健康饮食,避免肥胖;

3、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指数;

4、不要随意补充雌激素;

5、对于高血压和高血糖的患者,要定期体检,控制血糖和血压。

健康问答

  • 如何预防绝经后子宫内膜癌?
    医生头像
    曾海 主任医师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 重症医学科
    子宫内膜癌的预防要通过以下几点:1、对于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要积极治疗该病;2、健康饮食,避免肥胖;3、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指数;...4、不要随意补充雌激素;5、对于高血压和高血糖的患者,要定期体检,控制血糖和血压。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曾海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重症医学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推荐词条

下腹痛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809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1月28日 16:57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