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月经性哮喘

月经性哮喘是指哮喘的发作与月经周期有关,患者的哮 喘症状常在月经前期或月经期加重,一般发生于育龄妇女,月经性哮喘往往发生于以往有哮喘病史 的患者,症状的加重程度因人而异,严重者则需住院治疗。
英文名:
发病部位: 呼吸系统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  
多发人群: 育龄期妇女  
治疗手段: 内科药物治疗
并发疾病: 缺氧症   呼吸困难   急性呼吸衰竭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月经性哮喘的临床特点是发生在月经前期和月经期的哮喘症状加重,其呼吸道症状与其他类型哮喘相同。哮喘症状的加重与月经周期有关,但病情加重的时间不尽相同。大约74%的患者病情加重发生在月经期前的一周,其中10%~39%仅发生于这一时期,而35%~74%的患者月经前期的症状一直延续到月经期。10%~22%的患者仅在月经期病情加重,也有极少患者,哮喘病情的加重发生在月经期后2天。 
月经性哮喘患者一般年龄较大,而且病程较长。有的患者每个月经周期均可发生哮喘,有的在部分月经周期发生,临床上以后者居多。每一患者病情轻重程度不同,少数患者病情较严重,甚至需要机械通气治疗,月经性哮喘引起死亡的病例也有报道,但比较罕见。

病因

月经性哮喘顾名思义,就是伴随女性来例假而发生的哮喘。其发 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医学界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意见: 
 ①月经性哮喘是经前综合征的一部分。 
 ②月经性哮喘是由于患者体内前列腺素合成增多所致。前列腺素能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 
 ③月经性哮喘是由于患者体内黄体酮明显减少所致。黄体酮有维持支气管平滑肌舒张的作用。

检查

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舒张试验阳性。
2.用力肺活量:月经性哮喘妇女在月经期PEF 下降。
3.化验血中PGF2α增高。

诊断

1.病史:有哮喘病史。
2.哮喘发作与月经周期有关,发生在月经前期或经期加重等即可诊断。
3.需除外慢性支气管炎、心源性哮喘等。

治疗

月经性哮喘发作多与月经周期有关。治疗可根据病情的 严重程度而定。月经性哮喘治疗原则在发作期按常规的哮喘治疗原则进行处理。
①一般发作者:吸入激素和β受体激动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口服茶碱等。
②频繁发作的患者:吸入激素和长效β受体激动剂的联合制剂。
③病情较严重者:可能需要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氧疗、 氨茶碱等。
④危重患者:上述药物治疗及机械通气治疗。
在糖皮质激素 治疗效果欠佳的部分患者中,肌注黄体酮治疗可能有效,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在月经性哮喘的缓解期,患者需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消除经前、经期的紧张、恐惧心理,积极改善机体的应激能力。

预后

与发作严重程度有关。月经性哮喘大多轻-中度发作,预后好,少数发作严重者需呼吸支持,亦有死亡报道者。

预防

(1)首先从改善精神状态着手,当月经来潮前后,力争保持心情舒畅和情绪稳定,切勿恐惧、担忧和烦躁。特别是曾有过哮喘的妇女,要在经期克服不良情绪,防止情绪波动导致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大量分泌能引起支气管痉挛的神经递质而诱使哮喘发作。
(2) 可在月经来潮前数天,口服具预防效果的平喘药如酮替芬,每次1mg,每日2次,连用1—2周。
(3) 一旦于月经期前有胸闷、轻咳等哮喘发作先兆症状时,患者应停下手中的工作,静坐或半坐卧休息,使全身放松,稳定情绪,也可喝一杯热水或小量用些支气管扩张药,如沙丁氨醇气雾剂喷吸2-3下,避免哮喘发作。 
(4)患者注意平时身体锻炼,增强体质,以改善机体的反应性,亦不失为预防的有效措施之一。

健康问答

  • 如何预防月经性哮喘?
    医生头像
    韩顺利 副主任医师 焦煤集团中央医院 - 肺科
    (1)首先从改善精神状态着手,当月经来潮前后,力争保持心情舒畅和情绪稳定,切勿恐惧、担忧和烦躁。特别是曾有过哮喘的妇女,要在经期克服...不良情绪,防止情绪波动导致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大量分泌能引起支气管痉挛的神经递质而诱使哮喘发作。 (2) 可在月经来潮前数天,口服具预防效果的平喘药如酮替芬,每次1mg,每日2次,连用1—2周。 (3) 一旦于月经期前有胸闷、轻咳等哮喘发作先兆症状时,患者应停下手中的工作,静坐或半坐卧休息,使全身放松,稳定情绪,也可喝一杯热水或小量用些支气管扩张药,如沙丁氨醇气雾剂喷吸2-3下,避免哮喘发作。 (4)患者注意平时身体锻炼,增强体质,以改善机体的反应性,亦不失为预防的有效措施之一。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韩顺利

焦煤集团中央医院 肺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692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8月01日 13:36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