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学校恐惧症发病年龄有3个高峰,且与其病因密切相关。5——7岁为第1高峰,这一阶段可能与分离性焦虑有关;11——12岁为第2高峰,可能与学生进入学龄期,上学功课多、压力增大或重新适应学校新环境及与新同学交往困难等因素有关;14——15岁为第3高峰,可能与学生进入青春期身心发展不平衡等因素有关。产生学校恐惧症的原因比较复杂,先天素质、家庭、学校教育不当以及不良的社会环境等都可能成为此症的诱因。
1.遗传因素:
孩子拥有父母的遗传基因,也遗传了父母的体貌、个性及情绪反应等相关特征。在早期研究中曾对299名患有广场恐怖症的母亲进行家族病史研究,发现其子女比健康母亲所养育的子女更容易发生学校恐怖症。因此,患有学校恐惧症的儿童,其父母往往也带有某些神经症等相关倾向。
2.分离性焦虑:
有研究者认为,部分学校恐惧症儿童拒绝上学是由分离性焦虑引起的,尤其是年幼儿童,其拒绝上学的实质是害怕与父母分离。当与家庭主要成员分离或是预感到将要与他们分离或是刚刚与他们分离,就会出现强烈的过度应激反应(哭闹、焦虑、悲痛、情感冷漠、社会退缩等)。这些儿童大多对父母依赖性很强,感觉与父母在一起才有安全感,当与父母分离时,就会因害怕、恐惧而产生不安的情绪,甚至在与自己主要家庭成员分离时(如离开家到学校)就会伴有明显的躯体症状,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
3.自身原因:
此类儿童大都心理发育不健全,从小受到父母过分的保护和溺爱,对父母的依赖性强,在生活上和精神上独立性差。他们的性格可能有胆小、害羞、敏感、多疑、特别爱面子、脆弱以及经不起批评等特点。他们因为性格原因,过分依赖父母,导致对学校集体生活不感兴趣甚至没有信心。
4.家庭因素:
这些学生的父母大都工作很忙,无法兼顾到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方面,所以通常会委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有的甚至把孩子交给雇佣的保姆长期照顾,导致这些孩子严重缺乏家庭的温暖。孩子们可能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也为了让父母多陪自己一会,就装出生病的样子(比如,肚子痛、头痛等)以留住父母。
现在大多家长对孩子常抱有很高的期望,往往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程度,进而造成孩子心理失衡,逐渐对学习产生焦虑的情绪,害怕上学。有的家长可能因为太急于求成,甚至因孩子的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随意训斥、讽刺或打骂,长此以往会使孩子的心理过于紧张,也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其中一些儿童害怕因为学习失败而受到家长批评,久而久之,产生害怕学校、恐惧上学的情绪。研究表明,75%学校恐惧症学生的家长对成绩过分重视。家庭其他因素和学校恐惧症可能也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包括儿童的出生顺序、家庭成员的多少、父母的婚姻状况、社会地位等。
5.学校因素:
对学校产生恐惧心理的大多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学生不能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学习成绩差,因此不受老师关注,甚至常遭到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歧视,从而有一种自卑心理,这也是学生产生学校恐惧症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些可能是由于年级的增高、知识理解层次越来越深,学习任务日趋加重,每天要应付排满的课程,甚至是老师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强行延长课堂时间或是另行补课,使他们感到了学校学习上的压力,再加上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双休日又额外增加了补习班,在这种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学生产生了想逃避学习,恐惧学校学习的念头也就不足为奇了。
6.某些疾病:
某些疾病也与学校恐惧症相关,在第4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与学校恐惧症相关的精神疾患有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分离性焦虑障碍(SAD)、社交恐怖症(SP)、节律性睡眠障碍(CRSD)、适应障碍(AD)、抑郁(DD)等。此外,在学校恐惧症患者中,有些儿童伴有奇怪的疲劳现象、积极性低;学习、记忆功能低下;睡眠障碍;出现头痛、腹痛、低热以及淋巴结压痛等躯体症状I61。这些现象与成人慢性疲劳症候群症状有类似性。因此,现认为儿童慢性疲劳综合征(CCFS)可能与学校恐惧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