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钩虫病

钩虫病是由钩虫寄生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上以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重者可致发育障碍及心功能不全。
别名: 黄肿病   钩虫感染   懒黄病  
英文名: ancylostomiasis
发病部位: 寄生于小肠  
症状: 贫血   营养不良   恶心且食欲减退   乏力  
多发人群: 任何年龄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并发疾病: 贫血 NOS   肺炎   皮炎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钩虫病的症状主要由钩蚴及成虫所致,但成虫所致的症状较为长久和严重。 
1.钩蚴虫所致的症状 
(1)皮炎钩蚴侵入处皮肤,初有奇痒和烧灼感,继而出现小出血点、丘疹和小疱疹。皮炎多发生在手指或足趾间、足背、踝部等,数日内可消失。抓痒可继发细菌感染,局部淋巴结肿大,偶可出现一过性荨麻疹。 
(2)呼吸系统症状受染后3~5日,患者常有咳嗽、喉痒、声哑等;重者呈剧烈干咳和哮喘发作,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哮喘,痰内可出现血丝。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加或肺门阴影增生,偶可发现短暂的肺浸润性病变。

2.成虫引起的症状 粪便中有钩虫卵而无明显症状者称“钩虫感染”,粪便中有钩虫卵又有慢性临床症状者称“钩虫病”。 
(1)消化系统的症状患者大多于感染后1~2个月逐渐出现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腹泻、乏力、消瘦等。 
(2)血液循环系统症状
①贫血重度感染后3~5个月逐渐出现进行性贫血,表现为头晕、耳鸣、心悸、气促等。长期严重贫血可发生贫血性心脏病,表现为心脏扩大、心率加快等。严重贫血常伴有低蛋白血症,出现下肢或全身水肿。
②循环系统症状贫血的程度直接影响循环系统,特别是心脏代谢功能。患者皮肤黏膜苍白,下肢轻度水肿,不劳动也感气急、心悸,四肢无力、耳鸣、眼花、头昏、智力减退等。重度感染者全身水肿显著,轻度活动后感严重气急、心悸及心前区疼痛,脉搏快而弱,全心扩大,有明显收缩期杂音以至舒张期杂音。出现心功能不全时尚见有肝肿大、压痛、肺部啰音、腹水等。
 
3.其他 儿童重症患者,可有生长发育障碍、智力减退、性发育不全、侏儒症等表现。成年患者也常有闭经、阳痿、性欲减退、不育等;严重感染的孕妇易引起妊娠中毒症、早产、死胎等。

病因

钩虫病是由钩虫寄生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
1.幼虫的致病作用 幼虫侵入人体皮肤可引起钩蚴性皮炎,局部皮肤可出现小的红色丘疹。 
2.成虫引起的损害 钩虫成虫以口囊吸附在小肠黏膜绒毛上,以摄取黏膜上皮及血液为食。成虫经常更换吸附部位,并分泌抗凝血物质,故被钩虫吸附的黏膜不断渗血,引起慢性失血和血浆蛋白丢失。

检查

1.粪便虫卵检查 
2.便潜血检查 可呈阳性。 
3.血象 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可有增高。 
4.X线胸片检查 可出现肺纹理增多,散在片状影,肺间质呈网状结构等改变。

诊断

1.临床诊断 在钩虫病流行区,有接触史、钩蚴性皮炎和轻重不一的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紊乱、上腹隐痛等可考虑本病的可能性。 
2.病原学诊断 要确诊钩虫病必须找到病原体。 
(1)虫卵检查取大便用直涂法在显微镜下找虫卵,检出率较低,可多做几次。 
(2)成虫鉴定如发现虫体可放在70%的乙醇中送检鉴定。

治疗

1.一般治疗 
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是本病的主要表现,故给予足量的铁剂,补充高蛋白饮食对改善贫血与消除症状甚为重要。 一般病例宜于驱虫治疗后补充铁剂,但重度感染伴严重贫血者,宜先予纠正贫血。输血仅适于孕妇或严重贫血者,已合并有贫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者,输血有助于改善心功能。 
2.驱虫治疗 
驱钩虫药物种类很多,常需多次反复治疗才能根治。对严重感染和混合感染者可采用联合疗法。针对病症对症治疗。

预后

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良好。

预防

1、要积极治疗病人,以减少传染源。
2、搞好粪便管理,修建无害化厕所或粪坑密封加盖,杀灭虫卵,防止污染。
3、注意局部皮肤防护。如下地劳动穿鞋、带手套,或在手足皮肤上涂1%的碘酊或25%的明矾水等。
4、应尽量争取使用机械劳动代替手工操作,以减少感染机会。

健康问答

  • 患了钩虫病时饮食上需注意什么?
    医生头像
    彭忠 主治医师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消化内科
    多饮食富于营养和容易消化的问题,可多食豆腐、瘦肉、猪肝、猪血、鱼,以及新鲜蔬菜,少吃辛辣油腻之物。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彭忠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推荐词条

肺炎 皮炎 贫血 贫血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3476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4月17日 16:31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