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骨化三醇

绝经后骨质疏松;慢性肾功能衰竭,尤其是接收血液透析患者之肾性骨营养不良症;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假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低血磷性维生素D抵抗型佝偻病。
是否处方:
是否医保:
是否基药:

专家解读

专家评药

医生头像

宫雪

医师

适应症:
慢性肾功能衰竭、绝经后骨质疏松

疗效:

骨化三醇胶丸对于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具有较好的疗效。

安全性:

少数患者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便秘,高钙血症等。

使用便捷性:

本品为处方药,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药品说明

禁忌

本品禁用于与高血钙有关的疾病,亦禁用于已知对本品或同类药品及其任何赋形剂过敏的患者;本品禁用有维生素D中毒迹象的病。

不良反应

1、由于骨化三醇能产生维生素D的作用,所以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与维生素D过量相似,如高血钙综合症或钙中毒 (取决于高血钙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
2、偶见的急性症状包括食欲减退,头痛,呕吐和便秘。慢性症状包括营养不良,感觉障碍,伴有口渴的发热,尿多,脱水,情感淡漠,发育停止以及泌尿道感染。 
3、长达15年临床使用本品治疗所有适应症,结果显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很低,包括高钙血症在内的发生率为0.001%或更低。 并发高钙和高磷血症的病人(浓度大于6mg/100ml或1.9mmol/l)可能发生软组织钙化,这些表现可通过放射学检查而观察到。
4、肾功能正常的病人,慢性高钙血症也许与血肌酐增高有关。
5、由于骨化三醇的生物半衰期较短,其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停药或减量数天后升高的血钙即回复正常范围,这一过程要比维生素D3快许多。 
6、对敏感体质的病人可能会发生过敏反应。

成分

活性成份是骨化三醇的合成物。

性状

本品为胶丸,内容物为无色至淡黄色或淡棕黄色的澄清油状液体。

主治功能

1)绝经后骨质疏松;
2)慢性肾功能衰竭,尤其是接收血液透析患者之肾性骨营养不良症;
3)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4)假性甲状腺功能低下;
5)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
6)低血磷性维生素D抵抗型佝偻病等。

用法用量

口服,具体方法如下:绝经后骨质疏松:推荐剂量为每次0.25ug,每日2次。

注意事项

1)高血钙同本品的治疗密切相关。对尿毒症骨营养不良病人的研究表明,高达40%使用骨化三醇治疗的病人中发现高血症。饮食改变(例如:增加奶制品的摄入)以至钙摄入量迅速增加或不加控制的服用钙制剂均可导致高血钙。应告知病人及其家属,必须严格遵守处方饮食,并教会他们如何识别高钙血症的症状。一旦血钙浓度比正常值(9~11mg/100ml,或2250~2750ugmol/l)高出1ml/100ml,或血肌酐升高到大于120umol/ml,应立即停止服用本品直至血钙正常。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慢性高血钙可能与血酐增加有关。卧床病人,如术后卧床病人发生高钙血机会更大些;
2)骨化三醇能增加血无机磷水平,这时低磷血症的病人是有益的,但对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来说则要小心不正常的钙沉淀所造成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要通过口服适量的磷结合剂或减少磷质摄入量将血磷保持在正常水平(2~5mg/100ml或0.65~1.62mmol/l)。患维生素D抵抗性佝偻病人(家族性低磷血症),以本品治疗时应继续口服磷制剂。但必须考虑本品可能促进肠道对磷的吸收,这种作用可能使磷的摄入需要量减少。因此需要定期进行稳定期,每周至少测定血钙两次。
3)由于骨化三醇是现有的最有效的维生素D代谢产物,故不需要其他维生素D制剂与其合用,从而避免高维生素D血症。如果病人由服用维生素D3改服用骨化三醇时,则可能需要数月时间使血中维生素D3恢复至基础水平。
4)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服用本品时必须避免脱水,故应保持适当的水摄入量;
5)对驾驶车辆和操作机器的影响基于所报道的不良反应的药效学特性,推测本品对驾驶车辆及操作机器是安全的或者说影响很小。6)未使用/过期药品处置尽量避免药品在环境中的的释放。药品不应经废水处置,应避免经家用垃圾方式处置。如果当地有条件,可使用有效的收集系统处置。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过量症状

尚不明确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尚不明确

儿童用药

尚不明确

老人用药

尚不明确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宫雪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 内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5691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1月16日 16:22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