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要表现与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的浓度密切相关。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3级:
(1)轻度中毒: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在10%~20%。患者感头痛、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心悸、无力可有短暂性的昏迷。
(2)中度中毒: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在30%~40%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口唇呈樱桃红色、脉快、多汗烦躁步态不稳,可呈嗜睡状态,甚至昏迷
(3)重度中毒: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约在50%以上格氏昏迷评分(glascowcomascale)可低于3分,患者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双侧病理反射阳性,迅速陷入昏迷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
2、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一氧化碳中毒在病情好转数天或数周后部分患者可再次出现病情加重,表现为精神症状,反应迟钝,智能低下四肢肌张力增高大小便失禁甚至昏迷。
一、病因:
1.含碳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不完全或氧气供应不足,均可产生一氧化碳,在此环境中生活或工作时间过久,易致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
2.生产用的可燃气体如钢铁冶炼、化肥生产、制造光气、甲酸、蚁醛等,由于设施简陋或操作不当,也可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抢救不当也可致中毒性脑病。
3.冬季采用烧煤或烧炭取暖,如燃烧不充分,室内通风不良,则可引起一氧化碳中毒。重者可伴发脑病,特别是夜间烧煤或烧炭,由于气压低,门窗紧闭,均可致一氧化碳中毒,每年东北地区发病率很高。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可增高。
2、血液中可查到碳氧血红蛋白有两种简易碳氧血红蛋白测定法,供参考:
①加碱法:取患者血液1~2滴,用蒸馏水3~4ml稀释后,加10%氢氧化钠1~2滴混匀。正常血液呈绿色,当血中有碳氧血红蛋白时,血液保持红色不变。
②煮沸法:取适量血于小试管中,置火煮沸后,若为砖红色,提示CO中毒,正常为灰褐色。
其他辅助检查:
1、脑电图 可表现为弥漫性α波抑制或消失,对称性弥漫性高幅慢波等。
2、心电图 可有心律不齐,心动过速,传导阻滞和心肌缺血改变。
3、头颅CT和MRI 急性CO中毒轻度和中度的患者,头颅CT可表现正常,重度患者的CT可表现为脑水肿,一侧或双基底核区缺血性低密度改变。 迟发性脑病可表现为脑白质疏松症。MRI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和双侧半卵圆中心对称性融合病灶,在T1加权相呈低信号,而T2加权相高信号,病灶可波及皮质下、内囊、外囊,基底核可有缺血坏死表现,病情严重时,在T1加权相上可见到假性
1、急性中毒
(1)对于急性中毒者,应迅速脱离中毒环境置于通风处,吸入新鲜空气或氧气并注意保暖条件许可应尽可能早地应用高压氧治疗在3个大气压的高压氧舱,可在25min内消除体内50%的碳氧血红蛋白。高压氧治疗应用的早晚,是治疗成功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高压氧治疗的时间每10天为一疗程连用2~3个疗程。
(2)亦可考虑输血或换血疗法。
(3)防止发生脑水肿: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3~4次/d可佐以襻性利尿剂,常用呋塞米(速尿)20~40mg静脉滴注,2次/d。类固醇激素地塞米松10mg/d,静脉点滴,对减轻脑水肿和组织反应有益。
(4)脑细胞保护剂和促脑细胞功能恢复药物的应用维生素、三磷腺苷(ATP)、细胞色素C、辅酶A应用氨基酸/低分子肽(脑多肽)20~30ml、脑神经生长素10ml1次/d其他药物如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爱维治)二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也可适当应用,对于保护心脑细胞有好处。
(5)对于重症患者应严密监护,伴有抽搐者可考虑人工冬眠疗法
(6)对症处理和预防并发症。
2、迟发性脑病
(1)对于迟发性脑病,高压氧治疗的时间要在3个月以上或至患者清醒后。
(2)激素应用,一般用地塞米松,10mg/d静脉点滴持续用1个月以上。
(3)促脑细胞功能恢复的药物用法同急性中毒
(4)迟发性脑病多伴有肌张力增高情况可加用肌松药乙哌立松(盐酸乙哌立松)是首选药物。50~100mg2~3次/d。伴有震颤者可试用苯海索(安坦)2~4mg3次/d也可用左旋多巴/苄丝肼(美多巴)(每片250mg)从早1/4片、中1/2片晚1/4片始用,以后逐渐加至治疗量,可改善症状。
(5)对于长期昏迷的患者,注意营养,给予鼻饲。注意翻身及肢体被动锻炼,防止褥疮和肢体挛缩畸形
1. 保证使用炭火、煤火及燃气灶的环境的良好通风,必要时可安装换气扇;
2. 居室内的火炉要安装烟囱,而且烟囱结构严密并且通风良好,有患者就是因为家里烟囱的出风口是逆风向的而造成全家煤气中毒;
3.使用炭火、煤火及燃气灶的房间尽量与起居室不要有空气流通,例如顶棚、墙面的门窗及地下管道都不应相通,有患者家中用暖气取暖,但因为锅炉房的顶棚与卧室的顶棚相通造成全家煤气中毒;
4. 燃料充分燃烧时为蓝色,如果火苗呈现不正常的红色,要警惕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应及时通风换气;
5. 可以安装一氧化碳监测报警装置。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