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岩藻糖苷贮积症

该疾病根据患者出现症状的年龄被分为I、II、III型,患病者常见婴幼儿及成人。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缺乏α-岩藻糖苷酶而导致的,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最常见治疗手段为手术及药物治疗来控制相应的症状控制。
别名: 岩藻糖苷病   墨角藻糖苷酶缺乏病  
英文名: fucosidosis
发病部位: 脑,肝,肾,肺等组织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症状: 神经系统异常、反复呼吸道感染、智力低下及心脏病变  
多发人群: 婴幼儿   成年人  
治疗手段: 手术及药物治疗
并发疾病: 呼吸道感染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该疾病属于一种遗传性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神经系统异常、反复呼吸道感染、智力低下及心脏病变等。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呼吸道感染,全身肌张力低下,成人型除可并发进行性智力和运动发育障碍等并发症。 该疾病的典型临床症状有抽风、儿童精神运动发育异常、肝脾肿大、前额及颧骨突出、胸椎侧弯、智力发育迟缓,不同类型的该疾病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如婴幼儿常表现有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全身肌张力低下,出汗过多和体态短小随着年龄增大会出现抽风等症状;成人会出现皮肤有弥漫性血管角质瘤,及高热等症状。

病因

该疾病是由于遗传基因缺陷导致的,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缺乏α-岩藻糖苷酶而导致的。

检查

临床上常用酶速率发检查血清中血清α-L-岩藻糖苷酶;用尿液粘多糖检测来检测尿中粘多糖的种类;再用X射线进行辅助治疗,来检测脊椎以及骨组织是否发生畸形。

诊断

先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再结合检查的结果进行确诊。

治疗

目前没有特效疗法,经常采用手术治疗手段来进行骨骼畸形的矫正;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

预后

婴幼儿的预后较差,治疗后的存活率低,但是成年人的预后较好,经治疗后生存时间会延长。

预防

由于该疾病为遗传性疾病,常见的预防措施为做好婚前检查、遗传咨询、产前检查,并进行遗传病的早期治疗。

健康问答

  • 岩藻糖苷贮积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医生头像
    唐涌 主治医师 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 - 神经内科
    幼儿型在一岁左右就可出现明显的临床特征,常表现有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全身肌张力低下,出汗过多和体态短小。进行性智力和运动发育迟缓可...以是其最早的表现。自2 岁开始,患儿神经症状进行性加重,伴以频发的抽风。有些患儿呈现轻度黏多糖贮积症Ⅰ型面容,肝脾肿大,心脏扩大,皮肤增厚,腰背侧弯。另一些患儿的面容更像黏多糖贮积症Ⅰ型,表现有前额突出,眼间距过宽,鼻梁塌陷,厚嘴唇和伸舌等丑陋面容。神经症状不明显,角膜一般清晰。成人型除可出现进行性智力和运动发育障碍、生长迟缓、肌无力和肌张力低下、面容粗笨、无肝脾肿大、无角膜浑浊之外,其最特征性表现为皮肤有弥漫性血管角质瘤。有时可出现皮肤无汗症。一旦感染,就可出现高热和抽风。下拉查看详情

参考资料

【1】让文亮,季守平. 溶酶体贮积症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讯,2012,01:136-152..

【2】侯振江,张宗英. α-L-岩藻糖苷酶测定的临床应用[J]. 华夏医学,2003,05:742-743..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唐涌

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886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6年12月11日 22:02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