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猩红热

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是一种常见的出疹性疾病。
别名: 烂喉丹痧   febris rubra  
英文名: scarlet fever
发病部位: 呼吸道  
就诊科室: 感染科  
症状: 发热   咽峡炎   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  
多发人群: 儿童  
治疗手段: 药物康复疗法
并发疾病: 中耳炎   蜂窝织炎   化脓性颈部淋巴结炎   急性风湿热   急性肾小球肾炎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普通型 
(1)前驱期 从发热开始到出皮疹前,一般12~24小时(<24小时),少数达48小时。
①发热:为首发症状,急性起病,以发热开始,体温迅速升高达39℃以上,同时伴有全身不适、头痛等中毒症状;
②咽峡炎:年龄较小的表现为恶心、呕吐,年长儿可主诉咽痛,吞咽时加重,咽充血,腭扁桃体充血肿大,有的患儿扁桃体表面有黄白色点状或片状的渗出物,容易擦去,软腭可见出血点或者细小丘疹;
③部分患儿颈部、颌下淋巴结增大、触痛。 
(2)出疹期 多于发热24小时内即开始出现皮疹,此期发热更明显,咽痛更突出,此期的主要表现为皮疹。 
1)皮疹:
①出现时间,在发热后的12~24小时内出疹,24小时内出齐,2~4日消退,重者可持续7日;
②皮疹形态,皮肤弥漫性充血发红,在此基础上有细小的粟粒疹,明显的可呈鸡皮样皮疹,触之有砂粒感或粗糙感,疹间无正常皮肤;
③出疹顺序,通常最先从耳后、颈部、腋下开始,然后累及躯干、四肢,24小时内迅速波及全身。 
2)特殊体征:
①“贫血性皮肤划痕”征,将手指按压在出疹的皮肤上,红色的皮肤变苍白,留下苍白的指印,放开后很快又恢复红色;
②环口苍白圈(circumoral pallor),患儿面颊部潮红,无皮疹,而口唇周围血管不丰富,相对苍白;
③帕氏线(Pastia线),在患儿皮肤皱折处(如腹股沟、肘部、腋窝等部位),皮疹密集分布,并伴有皮下出血,形成紫红色线条;④“红草莓舌”(或“杨梅舌”),前驱期患儿舌部覆盖白苔样物,舌**红肿,为“白草莓舌”;出疹期,白苔脱落,显露出鲜红的舌面,红肿的舌**突出,称为“红草莓舌”。 
 (3)恢复期 皮疹3~5日后颜色转暗,按出疹顺序消退;疹退后1周左右出现脱皮,病情轻者表现为糠麸样脱屑,明显的呈片状脱皮,严重者呈手套样、袜套样脱皮。脱皮的轻重主要与皮疹的轻重相关,出疹期皮疹重,脱皮就明显。此期体温开始下降,咽峡炎好转。
2、其他类型猩红热 
(1)轻型猩红热 近年来有增多(因抗生素广泛应用,如青霉素的使用),特点:
①发热轻,甚至无发热;
②咽峡炎表现轻;
③皮疹稀疏,色淡,仅见于颈部、胸部或腹部,消退快;④常无特殊体征。由于轻型猩红热临床表现较轻,不典型,容易漏诊,以致未能给予恰当的治疗或疗程不够,使得继发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变态反应性并发症的机会增多。 
(2)重型猩红热(中毒型)现已少见。全身中毒症状重,表现为骤然高热,甚至可发生感染性休克及意识障碍;咽峡炎严重;皮疹密集,甚至为出血性皮疹;并发症多,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心肌炎,甚至出现中毒休克综合征,病死率高。 
(3)外科型猩红热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经皮肤伤口侵入机体,皮疹从伤口开始最明显,然后波及全身,伤口处可有局部炎症表现(红、肿、热、痛),而没有咽峡炎和“草霉舌”表现。

病因

链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健康人的皮肤、鼻咽部、肠道等处均可带菌,是人类主要的致病菌和常见的化脓性细菌,可引起猩红热、丹毒、咽峡炎、心内膜炎、各种化脓性感染、败血症等,还可引起中毒休克综合征、变态反应疾病(风湿热、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等)。链球菌种类很多,根据是否引起溶血及溶血的轻重分:乙型(α)链球菌(完全溶血,致病),甲型(α)链球菌(不完全溶血,又叫草绿色链球菌,条件致病菌),丙型(γ)链球菌(不溶血,不致病);根据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细胞壁上所含的多糖类C抗原不同,将其分组为A~H、K~V,20个组,其中A组是最主要的致病菌株,占人类链球菌感染的95%,也包括猩红热。链球菌对各种自然因素有一定抵抗力,在痰液、脓液等渗出物中可生存数周,但不耐热,加热到55~60℃,30分钟即可杀死,易被各种化学消毒剂杀灭。

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升高>10×109/L,以中性为主,胞质中可有中毒颗粒。
2、病原学检查 
取咽扁桃腺、伤口等处分泌物或渗出物做细菌培养可分离到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可采用酶免疫法、光学免疫测定法等检测细菌抗原。
3、血清学检查
抗“O”测定(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DNAase、抗透明质酸酶和抗链道酶:阳性表明有溶血性链球菌近期感染,具有回顾性诊断价值;链球菌酶玻片试验是用抗原检测血清中多种抗体,现临床少用。

诊断

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好发年龄、发病季节、与病人接触史等),临床出现发热、咽峡炎、“草莓舌”、典型皮疹,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可临床诊断。咽拭子培养若培养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可确诊。

治疗

1、抗菌治疗 最重要、最主要的治疗。 
(1)青霉素 为首选药物,绝大多数患儿对青霉素敏感,近年发现有少部分耐药者。剂量:5万~10万U/(kg·d),疗程:7~10日。重症感染者需加大青霉素剂量。 
(2)红霉素 为次选药物,对青霉素过敏或耐药者选用:剂量20~30mg/(kg·d),疗程:7~10日。也可用克拉霉素、多柔比星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小的半合成大环内酯类药物。
2、对症治疗 退热、止痒等。
3、一般治疗 
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补充足够的水分、营养,防止继发感染。

预后

大多数猩红热预后很好。预后相关因素:有无远期并发症,尤其是变态反应性并发症;治疗早晚。重症猩红热,病死率高。

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及早隔离和治疗病人(包括咽峡炎、猩红热病人),对带菌者诊断困难,无法控制。本病隔离期为:治疗后1周,咽拭子培养阴转为止。
2、切断传播途径 
①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从而减少传染机会;
②注意个人卫生,减少皮肤伤口的感染,即减少外科型猩红热发生;
③接触病人时戴口罩。
3、保护易感人群 目前没有疫苗,既无主动免疫,同时也无被动免疫。对密切接触者主要是应用药物预防(口服青霉素或头孢菌素)。

健康问答

  • 猩红热的传播途径?
    医生头像
    赵彦鹏 主治医师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 不孕症科
    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直接密切接触传播,亦可经破损皮肤感染,通常引起外科型猩红热。

词条标签

儿科  发热  感染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赵彦鹏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不孕症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6212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8年01月24日 16:50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