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小儿麻疹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s spots)、红色斑丘疹、疹退后出现糠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为主要临床表现。
别名: measles  
英文名: measles
发病部位: 皮肤  
就诊科室: 儿科  
症状: 发热   出疹  
多发人群: 儿童  
治疗手段: 药物康复疗法
并发疾病: 肺炎   喉炎   脑炎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未接种过麻疹疫苗、或接种失败及免疫功能正常、未用过免疫球蛋白的小儿,感染麻疹病毒后常为典型表现。
1.典型麻疹 
(1)潜伏期 指从麻疹病毒进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以前的时期,一般为6~18日(平均10日左右)。潜伏期末可有低热、全身不适等表现。 
(2)前驱期 指从开始发热到出皮疹前,一般持续3~4日。此期传染性最强。 
1)发热:为本病首先出现的症状,发热无一定的热型,体温可逐渐升高,也可突起高热。
2)呼吸道卡他症状:在发热同时,患儿出现呼吸道卡他症状,包括上呼吸道炎(流涕、喷嚏、咳嗽等)和眼结合膜炎(畏光、流泪、眼部分泌物多、眼睑红肿、结合膜充血)。 
3)麻疹黏膜斑(Koplik spots):为麻疹的重要特殊体征,对麻疹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①出现时间:一般在发热后2~3日出现,存在时间短,在出疹后1~2日消失;
②部位:最常见的部位是第一磨牙所对应的颊黏膜,除此之外,少见的部位有唇内侧以及牙龈黏膜;
③形态:弥漫充血的颊黏膜上,多个的白色小点(直径0.5~1mm),小点周围有红晕。有些患儿白色小点逐渐增多,可融合成片(附录2图7-1)。 
4)其他:患儿有精神委靡、进食量减少、呕吐、腹泻等症状。 
(3)出疹期 指患儿开始出现皮疹至皮疹出齐,一般持续3~5日。 
 1)体温:此期体温进一步升高,可高达40℃。 
 2)皮疹:是此期最突出的临床表现。
①皮疹形态: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直径1~4mm)、略高出皮面、压之褪色、疹间有正常皮肤的玫瑰疹,同一部位皮疹持续2~3日;
②出疹顺序:自上而下。最先出现在耳后和发际,逐渐蔓延至面部、颈部、躯干、四肢及手心足心;
③皮疹出齐时间:3~5日(附录2图7-2)。 
3)呼吸道炎:呼吸道卡他症状进一步加重,还可出现下呼吸道受累表现,肺部可听到干性或湿性啰音。 4)其他:全身毒血症状加重,嗜睡或烦躁不安,甚至谵妄、抽搐等。还可有肝、脾、淋巴结的轻度增大。 
(4)恢复期 皮疹出齐以后,进入恢复期,一般持续3~5日。若无并发症发生,体温逐渐下降,呼吸道卡他症状逐渐缓解,全身症状逐渐减轻、消失,精神食欲好转。皮疹按出疹顺序依次消退。皮疹消退后皮肤有细小脱屑(糠麸样),并留有棕色色素沉着斑。棕色色素沉着斑持续1~2周后消失,对麻疹有回顾性诊断价值。
2.其他类型麻疹(包括轻型麻疹、重型麻疹、无皮疹型麻疹、异型麻疹等,重点介绍以下两型) 
(1)轻型麻疹 主要发生于有部分免疫力的患儿,如潜伏期内接受过丙种球蛋白或血浆制品;曾经接种过麻疹疫苗,但体内抗体水平很低;<8个月的婴儿,其体内有少量来自母体的被动抗体。临床特点:
①潜伏期长:可达21~28日;
②前驱期短:病程短;
③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轻;
④皮疹轻:稀疏、细小、色淡;
⑤可无麻疹黏膜斑;
⑥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无脱屑;
⑦并发症少。 
(2)重型麻疹 主要发生于严重感染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如营养不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肿瘤病人、AIDS病人等。临床特点:
①中毒症状重:超高热或体温不升;
②皮疹重:皮疹密集,甚至出现出血性皮疹,或者皮疹隐退;
③并发症多且重: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谵妄、抽搐、昏迷等)和心功能不全表现(气急、发绀、面色苍白、心率增快、心音低钝、四肢冰凉、血压下降)等;④病死率高。

病因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球形颗粒,直径100~250nm,主要有L、P、N、H、F和M六种具有致病作用的结构蛋白。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人是唯一宿主。麻疹病毒主要存在于急性期病人的鼻、咽、气管等呼吸道分泌物中,另还存在于急性期病人的眼结合膜分泌物、血液、尿液中。麻疹病毒在体外生活力弱,在流动空气中或阳光下,半小时即失去活性,对化学消毒剂和紫外线均敏感,但耐低温和干燥。

检查

1.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降低,淋巴细胞分类增高。如果白细胞增高,提示合并细菌感染。 
2.麻疹特异性IgM抗体检测 
用ELISA法测定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在病程早期即可阳性。
3.多核巨细胞检查 
取患儿鼻咽部或眼部分泌物,在其脱落细胞内找多核巨细胞,可临床早期快速诊断麻疹。
4.麻疹病毒抗原的检测 
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鼻咽部脱落细胞内的麻疹病毒抗原。有助于麻疹早期快速诊断。
5.麻疹病毒的分离 
取患儿的分泌物(主要是鼻咽部分泌物)、血清等,接种到人胚肾细胞或羊膜细胞中进行培养、分离、鉴定。

诊断

根据麻疹接触史、前驱期出现Koplik斑、皮疹形态和出现顺序、出疹与发热关系、退疹后皮肤脱屑及色素沉着等特点,诊断较容易。前驱期鼻咽分泌物找到多核巨细胞及尿液中检测包涵体细胞有助于早期诊断。在出疹1~2日时用ELISA法即可检出麻疹抗体IgM阳性可确诊。

治疗

麻疹为病毒感染性疾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是护理、对症处理。 
1、一般治疗 
(1)合理护理 是治疗麻疹的主要措施。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温度和湿度。保持眼、鼻、口腔和耳的清洁,避免强光刺激,防止继发感染。 
(2)合理饮食 给予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保证充足的热量、水、维生素的摄入。
2、对症治疗 
(1)退热 最好采用物理降温,慎用退热药,如需使用,宜小剂量。 
(2)止咳 频繁剧咳可用非麻醉镇咳剂或超声雾化吸入。 
(3)眼结合膜炎 保持眼部卫生,可予抗生素或抗病毒眼药水滴眼,维生素A制剂口服或滴眼,预防干眼症。
3、并发症治疗 
有并发症者给予相应治疗。参阅肺炎、喉炎、支气管哮喘、结核病、病毒性脑炎、维生素缺乏症等章节相关内容。

预后

预后良好。

预防

1、控制传染源 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麻疹病人。隔离期:出疹后5日,有肺炎等并发症者应隔离至出疹后10日。对密切接触者,应检疫3周(隔离观察3周);对接触后接受被动免疫者,则需检疫4周。
2、切断传播途径 尽可能减少麻疹病人的传播机会,病人最好就地治疗,病人停留的房间应通风,住过的病房应用紫外线照射半小时。在流行期间,应当减少集会,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场所。
3、保护易感者 
(1)被动免疫 对密切接触过麻疹病人的易感小儿,尤其是有免疫功能低下的小儿,可给予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0.25ml/kg(在接触麻疹病人后5日内注射)。如用量不足或接触麻疹后第5~9日使用,仅可减轻症状。被动免疫只能维持3~8周,以后应采取主动免疫。 
(2)主动免疫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主要、最有效的措施。初种年龄为8月龄。18~24月龄或7岁时时复种1次。易感者在接触病人后24小时内若接种疫苗,仍有可能预防发病或减轻病情。

健康问答

  • 麻疹的传播途径?
    医生头像
    赵彦鹏 主治医师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 不孕症科
    麻疹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少见的为通过污染病毒的手、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

词条标签

儿科  皮肤病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赵彦鹏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不孕症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推荐词条

肺炎 喉炎 脑炎 发热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2577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8年01月24日 16:50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