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严重危害患者健康,严重情况下还回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英文名: spinal cord injury
发病部位: 脊髓  
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  
症状: 会阴部皮肤鞍状感觉缺失,括约肌功能丧失致大小便不能控制和性功能障碍   驰缓性瘫痪,运动、反射及括约肌功能丧失   肌张力增高  
多发人群: 所有人群  
治疗手段: 药物 手术 康复治疗
并发疾病: 褥疮   瘫痪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一、脊髓损伤临床症状 实验研究证明,原发性脊髓损伤常常是局部的、不完全性的,而损伤后在局部有大量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的释放和蓄积,使脊髓局部微血管痉挛、缺血,血管通透性增加,小静脉破裂,产生继发性出血性坏死。这种脊髓损伤后脊髓中心部分大面积出血性坏死的自毁现象简称为出血性坏死,是脊髓损伤后继发的重要病理过程。 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的严重并发症,由于椎体的移位或碎骨片突出于椎管内,使脊髓或马尾神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胸腰段损伤使损伤平面以下的躯干和肢体产生运动及感觉障碍,称为截瘫,而颈段脊髓损伤后,双上肢也有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四肢瘫痪,简称“四肢瘫”。

1、脊髓损伤 在脊髓休克期间表现为受伤平面以下出现驰缓性瘫痪,运动、反射及括约肌功能丧失,有感觉丧失平面及大小便不能口头,2-4周后逐渐演变成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并出现病理性椎体束征,胸端脊髓损伤表现为截瘫,颈段脊髓损伤则表现为四肢瘫,上颈椎损伤的四肢瘫均为痉挛性瘫痪,下颈椎损伤的四肢瘫由于脊髓颈膨大部位和神经根的毁损,上肢表现为驰缓性瘫痪,下肢仍以痉挛性瘫痪。 脊髓半切综合征:又名brown-sequard征。损伤平面以下同侧的躯干及肢体的运动及深感觉消失,对侧肢体痛觉和温觉消失。 脊髓前综合症:颈脊髓前方受压严重,有时可引起脊髓前中央动脉闭塞,出现四肢瘫痪,下肢瘫痪重于上肢瘫痪,但下肢和会阴部仍保持位置觉和深感觉,有时甚至还保留有浅感觉。 脊髓中央管周围综合症 多数发生于颈椎过伸性损伤。颈椎管因颈椎过伸而发生急剧溶剂变化,脊髓受皱褶黄韧带、椎间盘或骨刺的前后挤压,使脊髓中央管周围的传导束受到损伤,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的四肢瘫,上肢于下肢,没有感觉分离,预后差。 

2、脊髓圆锥损伤 正常人脊髓终止于第1腰椎体的下缘,因此第1腰椎骨折可发生脊髓圆锥损伤,表现为会阴部皮肤鞍状感觉缺失,括约肌功能丧失致大小便不能控制和性功能障碍,两下肢的感觉和运动仍保留正常。

3、马尾神经损伤 马尾神经起自第2腰椎的骶脊髓,一般终止于第1骶椎下缘,马尾神经损伤很少为完全性的。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驰缓性瘫痪,有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及括约肌功能丧失,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没有病理性椎体束征。

4、脊髓损伤后各种功能丧失的程度 可以用截瘫指数来表现 “0”代表功能完全正常或接近正常。“1”代表功能部分丧失。“2”代表功能完全丧失或接近完全丧失。一般记录肢体自主运动、感觉及两便的功能情况。相加后即为该病人的截瘫指数,如某病人自主运动完全丧失,而其他两项为部分丧失,则该病人的截瘫指数为2+1+1=4,三种功能完全正常的截瘫指数为0,三种功能完全丧失则截瘫指数为6。从节腾指数可以大致反映脊髓损伤的程度,发展情况,便于记录,还可比较治疗效果。

二、脊髓损伤通常会给患者造成各种程度的瘫痪或运动障碍,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就是尽最大努力恢复和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基本躯体功能,提升生活质量;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即通过改善、代偿和替代的方式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躯体功能的恢复,包括肌力训练、平衡训练、轮椅训练、矫形器训练等措施;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应该越早介入越好,目前通行的做法是在手术后提二天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就可进行; 脊髓损伤康复治疗适用于所有的脊髓损伤患者,只是治疗的措施不同;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医生、治疗师以及家属的长期坚持和配合。目前,大部分脊髓损伤患者经过系统、科学、全面的康复治疗后,基本都能取得不错的预后效果。

病因

1、 外伤性脊髓损伤 外伤性脊髓损伤是因脊柱脊髓受到机械外力作用,包括直接或间接的外力作用造成脊髓结构与功能的损害。脊柱损伤造成了稳定性的破坏,而脊柱不稳定是造成脊髓损伤,特别是继发性损伤的主要原因。脊髓损伤早期处理必须认识到脊柱脊髓两者的关系。
2 、非外伤性脊髓损伤

(1)发育性病因 这包括脊柱侧弯、脊椎裂、脊椎滑脱等。脊柱侧弯中主要是先天性脊柱侧弯易引起脊髓损伤,而脊椎裂主要引起脊髓栓系综合征。
(2)获得性病因 主要包括:感染(脊柱结核、脊柱化脓性感染、横贯性脊髓炎等)肿瘤(脊柱或脊髓的肿瘤)脊柱退化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医源性疾病等。脊柱结核曾是造成脊髓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检查

1. X线检查 常规摄脊柱正侧位、必要时照斜位。阅片时测量椎体前部和后部的高度与上下邻椎相比较;测量椎弓根间距和椎体宽度;测量棘突间距及椎间盘间隙宽度并与上下邻近椎间隙相比较。测量正侧位上椎弓根高度。X片基本可确定骨折部位及类型。
2. CT检查 有利于判定移位骨折块侵犯椎管程度和发现突入椎管的骨块或椎间盘。
3. MRI(磁共振)检查 对判定脊髓损伤状况极有价值。MRI可显示脊髓损伤早期的水肿、出血,并可显示脊髓损伤的各种病理变化,脊髓受压、脊髓横断、脊髓不完全性损伤、脊髓萎缩或囊性变等。
4. SEP(体感诱发电位) 是测定躯体感觉系统(以脊髓后索为主)的传导功能的检测法。对判定脊髓损伤程度有一定帮助。现在已有MEP(运动诱导电位)。 
5. 颈静脉加压试验和脊髓造影 颈静脉加压试验,对判定脊髓受伤和受压有一定参考意义。脊髓造影对陈旧性外伤性椎管狭窄诊断有意义。

诊断

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辅助相关的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治疗

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 :
基本治疗
1、合适的固定,防止因损伤部位的移位而产生脊髓的再损伤 一般先用颌枕带亲牵引或持续的颅骨牵引。
2、减轻脊髓水肿和继法性损害的方法
(1)地塞米米松,10-20mg静脉滴注,连续应用5-7天后,改为口服,每时3次,每次0.75mg,维持2周左右。
(2)甘露醇,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5-7次。
(3)甲泼尼龙冲击疗法 每公斤体重30mg剂量一次给药,15分钟静脉注射完毕,休息45分钟,在以后23小时内以5.4mg(kg /h)剂量持续静脉滴注,本法只使用于受伤后8小时内者。
(4)高压氧治疗。据动物实验,伤后2小时进行高压氧治疗效果最好,这显然不适合于临床病例根据实验经验,一般伤后4—6小时内应用也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3、手术治疗
手术只能解除对脊髓的压迫和恢复脊椎的稳定性,无法使损伤的脊髓恢复功能。手术的途径和方式视骨折的类型和致压物的部位而定。 手术的指征是
(1)脊椎骨折,脱位有关节突交锁者:
(2)脊柱骨折复位不满意,或仍有脊柱不稳定因素存在者:
(3)影像性显示有碎骨片凸出至椎管内压迫脊髓者:

(4)截瘫平面不断上升,提示椎管内有活动性出血者。 mri显示脊髓内有出血者可在脊髓背测正中切开脊髓至中央沟,清除血块与积液,有利于水肿的消退。 手术后的效果术前年年难以预料,一般而言,手术后截瘫指数可望至少提高一级,对于完成性截瘫而言,提高一级并不能解决多少问题,对于不完全性截瘫而言,提高一级移意味着可能改善生活质量。

预后

脊髓神经受损程度和康复机会要视受损位置和受损严重性,及受损的原因能否除去;有些病人可能四肢受影响,有些则只是下半身受影响。而在康复预后方面,一些病人可能恢复步行的能力,而有些则需要以轮椅代步。

预防

一、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较强烈的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变化,可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使脊髓损伤发展。   
二、合理调配饮食结构:摄取足量蛋白质,并可多摄取一些强化身体神经因子抵抗自由基,如维他命A、C、E、矿物质硒等,以达到能同时控制体重及维持长期复健治疗所需之能量消耗。以高纤维、低脂肪、低油、低胆固醇饮食为主。   
三、应注意防寒,感冒可引起诸多并发症,冬季阳光充足时可晒太阳,春季不要过早换取衣物。
四、避免外力损伤,运动前适当的热身。

健康问答

  • 脊髓损伤预后?
    医生头像
    曾海 主任医师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 重症医学科
    脊髓神经受损程度和康复机会要视受损位置和受损严重性,及受损的原因能否除去;有些病人可能四肢受影响,有些则只是下半身受影响。而在康复预...后方面,一些病人可能恢复步行的能力,而有些则需要以轮椅代步。下拉查看详情

科普文章

脊髓型颈椎病怎样诊断和治疗 原创

最近,因患脊髓型颈椎病而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明显增多。10年前,我本人一年做这类手术几十例,而现在每年达到200~300例,本人颈椎各种类型手术总例数已积累到1300例(2015.8)。...

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必须知道的一些知识 原创

一、概述 脊柱脊髓损伤是骨科或脊柱外科常见病,多由于车祸、高处坠落、工伤、体育活动等造成脊柱骨折甚至脱位,不仅破坏脊柱稳定性,而且可能压迫脊髓,造成神经损伤。脊柱脊髓损伤多伤情严...

点击查看更多

词条标签

脊髓病  神经外科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曾海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重症医学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3802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8年01月30日 16:17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