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广州管圆线虫病

广州管圆线虫于1935年由我国学者陈心陶教授发现并命名,是人体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的重要病原体。
别名: 广州肺线虫病  
英文名: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发病部位: 中枢神经系统  
就诊科室: 感染科  
症状: 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昏迷  
多发人群: 无特定人群  
治疗手段: 对症、支持治疗
并发疾病: 嗜睡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人体后,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腩膜炎或脑脊髓膜炎。绝大多数患者有头痛、肌肉痛、恶心,呕吐、感觉异常、触摸痛、发热、侵光、视力模糊、嗜睡、颈强商等症状,个别患者还会出现精神病样症状。头痛是本病最主要的症状.90%以上的患者头痛明显,患者自诉“头痛欲裂”或无法忍受。重者可出现持续性的颅压升高、昏迷等。

病因

成虫寄生在家鼠的肺部血管中,产出的虫卵在肺毛细血管中孵化出I期幼虫,幼虫穿过血管和肺泡壁向上逆行至气管,经咽部人消化道随粪便排出。被中间宿主(螺、蛞蝓、蜗牛等)吞食后, I期幼虫经两次蜕皮发台为三期幼虫.此时的中间宿主被家鼠吞食后,其中的幼虫逐步发育为成虫,并寄居在肺部血管内。含有Ⅲ期幼虫的中间宿主也可被螗蜍、蛙、鱼,虾等吞食,并在其中长期寄生(转续宿主)。人类因食人含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而感染。

检查

常用的免疫学方法有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免疫酶染色法和ELISA等,所用的抗原多为全虫抗原,敏感度尚可,特异度小理想。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引起的脑膜炎或脑膜肺炎,在影像学上(CT、MRl)也会出现一些特征性的改变.如脑血管,特别是蛛网膜下腔血管间隙的扩张,脑室周边白质T2高信号、皮层下的增强信号等,也可作为种辅助诊断指标。

诊断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引起的脑膜炎或脑膜脑炎的实验室检查特征之一,外周血和脑脊液中嗜酸粒细胞增多,因此,此指标可作为临床渗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治疗

常用的杀虫药物有阿苯哒唑、伊维菌素、甲苯 哒唑和嗪嘧啶等。国外学者认为,杀虫药物的治疗效果不明显,且理论上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死亡的虫体可能引起临床症状加剧,故不主张使用杀虫药物,而仅进行对症治疗,严重病例可适量使用激素。阿苯哒唑效果良好,可作为首选治疗药物。对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的治疗方案基本达成共识:抗虫药加激素治疗;但对较长时问使用激素的患者,应注意加强机会性致病的防治。对颅内压高的患者,可使用甘露醇降颅压;对颅压过高的患者,需先行降颅压治疗后再进行扰虫治疗。

预后

远期预后具有自愈倾向,病情经过良好,唯一持续较久的后遗症状体征是皮肤轻度局限性感觉异常或感觉减退。

预防

应认识并掌握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与临床特征,研究其敏感、特异的检测方法以及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并进一步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流行。

健康问答

  • 广州管圆线虫病如何治疗?
    医生头像
    吴金柱 副主任医师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 普外科
    用药物治疗,常用的杀虫药物有阿苯哒唑、伊维菌素、甲苯 哒唑和嗪嘧啶等。

参考资料

陈秀芸, 郑荣远, 金得辛,等.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预后[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9(4):214-216. 甘绍伯. 广州管圆线虫病[J]. 世界感染杂志, 2007(2):93-96..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吴金柱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普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387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6年11月04日 14:55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