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妇产科静脉血栓病

静脉血栓性疾病包括两种类型:血栓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这两种类型实际上是血栓病理变化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可以互相转变,亦可同时并存,故通称为静脉血栓性疾病。
别名: 妇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病  
英文名: venous thromboembolic disease
发病部位: 静脉  
就诊科室: 血管外科  
症状: 突然呼吸困难,发绀,右心衰竭,肢端湿冷  
多发人群: 妇女  
治疗手段: 内科治疗;手术治疗
并发疾病: 肺栓塞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常表现为受累静脉局部红肿热痛,可及条索状物,全身反应较轻。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自觉小腿后方轻度疼痛,沉重感,站立时加重,足背屈小腿部疼痛。感染性盆腔血栓性静脉炎表现为表现为寒战与高热交替出现的弛张热,脉搏持续增快,病人一般情况较好,无中毒征象。无下腹痛或仅有轻度的疼痛及压痛。盆腔检查无阳性发现或可触及包块。肺栓塞表现为突然呼吸困难,发绀,右心衰竭,肢端湿冷。胸闷胸痛或者咯血等症状。

病因

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为:静脉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状态和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缓慢多见于长期卧床或静脉部位受压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常见于手术、晚期癌肿、严重脱水、血液浓缩等病例,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静脉壁损伤可分为化学性损伤、感染性损伤和机械性损伤。其中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致病,常常是2个以上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中遗传性缺陷也很重要,尤其在< 45岁反复发作的静脉血栓患者中。已报道的遗传性缺陷有抗凝血酶缺陷、蛋白C缺陷、蛋白S缺陷、蛋白Z缺陷、因子V突变(最多为因子V Leiden)、凝血因子Ⅷ和Ⅺ活性升高等。

检查

体格检查:静脉血栓的症状主要包括突然呼吸困难,发绀,右心衰竭,肢端湿冷,长久站立或行走后肢体产生沉重、坠胀、易疲劳感,在平卧休息或将下肢抬高后,症状缓解或消失。  
实验室检查:血液D-二聚体(D-dimer)浓度测定;血常规,急性期常有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轻度增加;血液生化,可有乳酸脱氢本科等的增高;还有血液黏稠度、血液凝固性、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检查。  
影像学检查:彩超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超声检查有相当高的检出率。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及用静脉彩超检查明确静脉血栓诊断,彩超检查范围均包括下腔静脉、髂静脉及双下肢静脉。

治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进行溶栓、抗凝、抗聚等综合性治疗,防止血栓继续发展和脱落,造成肺栓塞。一般的支持治疗包括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抗凝治疗的目的是预防进一步栓塞、血栓聚集和肺栓塞的发生。目前常用的抗凝剂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双香豆素钠,使其肝素化。溶栓药物以链激酶和尿激酶为常用。在抗血栓性疾病的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常作为辅助疗法。血栓形成的严重患者需行手术治疗。手术取栓的目的是防止静脉性坏死,挽救肢体,减少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下肢静脉滤器防治亦须掌握指征,可以应用于术前已经发现血栓形成的患者。

预后

血栓栓塞性疾病一旦发生往往导致严重后果,罹患者可以致死或者致残。对于静脉血栓性疾病的认识不足,常常导致疾病诊断的延误,以至于延迟治疗以及选用不恰当的方法。因此,对于血栓栓塞性疾病应该防重于治(一级预防),如大型外科手术前后使用肝素或者低分子肝素抗凝,可以有效地减少甚至避免血栓栓塞的发生。已经发生血栓栓塞的病人,在相应的治疗之后,必须防止血栓栓塞的再次发生(二级预防),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后的抗凝治疗、换瓣手术后的终生抗凝治疗等。

预防

对于静脉血栓性疾病,预防意义远超过治疗。重视血栓发生的高危人群,改善其生活习惯,消除疾病的好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使用雌、孕激素须掌握用药指征,且用药期间加强观察

健康问答

  • 怎么预防妇产科静脉血栓病?
    医生头像
    刘开江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 - 妇科肿瘤科
    注意平时不要久坐不动也不要走远路;产后要积极运动,注意产后饮食,不宜过度进食高蛋白、高脂肪、高糖及高刺激性的食物,会使血液黏稠度高,...下肢血流缓慢。下拉查看详情

参考资料

高丽青, 赵建锋. 妇产科静脉血栓病的临床表现与病因[J]. 医学美学美容旬刊, 2015, 24(6):253-254..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刘开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 妇科肿瘤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124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6年11月04日 15:25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