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是由于先天性的铜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一组全身性疾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别名: 威尔逊病   Wilson病   铜累积病  
英文名: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
发病部位: 肝脏   脑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症状: 震颤   吞咽困难   角膜K-F环  
多发人群: 儿童   青少年  
治疗手段: 饮食治疗 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 手术治疗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患儿出生时即存在铜代谢的障碍。但6岁以前很少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发病年龄多在5~35岁,3岁及72岁均有(均经基因诊断证实) 起病常较隐匿,病情进展缓慢,少数患者可急性起病。
2、临床上可将本病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
Ⅰ期,体内有铜的蓄积,但无任何临床表现;
Ⅱ期,过量蓄积的铜引起肝脏的毒性反应,以肝炎征候群为主要的临床表现;
Ⅲ期,铜开始在大脑和其他器官积蓄,出现角膜色素环;
Ⅳ期,中枢神经的铜蓄积引起相应的神经和精神症状。通常,出现肝病的平均年龄为14岁左右,神经症状为18岁左右
3、临床表现 
①神经症状(锥体外系为主)和精神症状;
②肝症状;
③角膜K-F环(7岁以下患儿少见);
④其他:镜下血尿、微量蛋白尿、肾小管酸中毒、急性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骨关节病及肌肉损害等。 
4、本病的临床表现多样。根据不同的临床特点,可将本病分为以下四种主要的类型 
(1)肝型:
①持续性血清转氨酶增高;
②急性或慢性肝炎;
③肝硬化(代偿或失代偿);
④ 暴发性肝衰竭(伴或不伴溶血性贫血 )。
(2)脑型:
①帕金森综合征;
②运动障碍:扭转痉挛、手足徐动、舞蹈症状、步态异常、共济失调等;
③口-下颌肌张力障碍:流涎、讲话困难、声音低沉、吞咽障碍等; 
④精神症状。
(3)其它类型:以肾损害、骨关节肌肉损害或溶血性贫血为主。
(4)混合型:以上各型的组合。

病因

目前认为Wilson病的发生是由于肝细胞内铜转运的P型ATP酶缺陷所致。其基因ATP7B定位于染色体13ql4.3,具有D13S133、D13S296、D13S301和D13S295等4个标记位点,呈隐性遗传。

检查

1、铜代谢相关的生化检查:
①血清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 ,CP): 正常为200~500mg/L,患者<200mg/L。如<80mg/L是诊断WD的强烈证据。血清CP大于200mg/L的WD患者可见于妊娠期或接受雌激素治疗或同时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某些情况下(出生后至2岁、20%的WD基因携带者、慢性肝炎、重症肝炎、慢性严重消耗性疾病、Menkes综合征)血清CP亦可<200mg/L,须复查和鉴别;
②24小时尿铜:正常<100μg,患者≥100μg;③肝铜量:正常肝铜量<40~55μg/g(肝干重),患者>250μg/g(肝干重)。 
2、血尿常规:WD患者有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时其血常规可出现血小板、白细胞或(和)红细胞减少;尿常规可见镜下血尿、微量蛋白尿等。 
3、肝脏检查:可有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升高或(和)白蛋白降低;肝脏B超常显示肝实质光点增粗甚至结节状改变;肝脏病理早期表现为脂肪增生和炎症,以后为肝硬化改变。 
4、脑影像学检查:MRI比CT特异性更高。约85%脑型患者、50%肝型患者的MRI表现为豆状核(尤其壳核)、尾状核、中脑和脑桥、丘脑、小脑及额叶皮质T1加权像低信号和T2加权像高信号;或壳核和尾状核在T2加权像显示高低混杂信号;还可有不同程度的脑沟增宽、脑室扩大等。

诊断

一、临床诊断要点: 
1、起病年龄:多在5~35岁。推荐:对3~45岁未明原因的肝异常患者须考虑有否WD。 
2、肝病史或肝病症状:推荐: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患孩、典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或对标准的皮质类固醇疗效不佳的成人须进行WD的相关检查。对任何一个暴发性肝衰竭患者应考虑为WD。 
3、神经精神症状: 推荐: 对疑诊脑型WD的患者应先作神经症状评估和脑MRI检查。 
4、铜生化指标:
(1)血清CP<200mg/L,加上:
① 24小时尿铜≥100μg,或 
② 肝铜>250μg/g(肝干重)。但如血清CP为80~200 mg/L需进一步复查。
(2)推荐:血清CP正常不能排除肝型WD的诊断。
(3)推荐:WD患者24小时基础尿铜≥100μg。
(4)推荐:肝实质铜量>250μg/g(肝干重)对WD的诊断有关键作用,但取样对象应是诊断未明以及较年轻的患者。未治患者肝铜量<40~50μg/g(肝干重)可排除WD。 
5、推荐:对疑诊WD儿童可予青霉胺负荷试验,方法是先服青霉胺500 mg(体重不计,青霉素皮试阴性后才服),12小时后再服500 mg,当日收集24小时尿量测铜,如>1600μg对诊断WD有价值。成人患者此项检查其意义未定。 
6、推荐:疑为WD患者其K-F 环须裂隙灯检查证实。神经症状明显但K-F 环阴性未能排除WD诊断。 
7、阳性家族史对诊断WD有重要意义。推荐:对新发现WD病例的亲属尤其是一级亲属应作WD的相关项目筛查,并进行基因型或单倍体检测。 
8、患者具有锥体外系症状、K-F 环阳性、血清CP低于正常下限、加上24 小时尿铜>100μg,可确诊为WD,不需进一步检查。 
9、患者具有肝病症状,K-F 环阳性、血清CP低于正常下限、加上24 小时尿铜>100μg,可确诊为WD,不需进一步检查。
二、基因诊断 
1、 间接基因诊断 :在有先证者的情况下,可采用多态标记连锁分析对家系中其他成员进行间接基因诊断。 
2、 直接基因诊断 :对临床可疑但家系中又无先证者的患者,应直接检测ATP7B基因突变进行基因诊断。我国WD患者的ATP7B基因有3个突变热点,即R778L、P992L和T935M,占所有突变的60%左右,根据这3个热点可建立PCR-限制性酶切分析和等位基因特异性PCR等简便快速的基因诊断方法。

治疗

一、治疗原则 :
①早期治疗;
②推荐:终生治疗,除非做了肝移植(Ⅱ级证据);
③选择适当治疗方案(图1)。
④推荐:脑型WD治疗前应先作神经症状评估和脑MRI检查(Ⅲ级证据)。
⑤推荐:症状前患者的治疗以及治疗有效患者的维持疗法可用络合剂或锌剂(Ⅱ级证据)。
⑥药物治疗的监测:开始用药后应检查肝肾功能、24小时尿铜、血尿常规等,前3个月每月复查1次,病情稳定后每3个月查1次。推荐:接受络合剂治疗的患者,不管用了多长时间,仍需规则地检查血常规和尿常规(Ⅲ级证据)。肝脾B超3~6个月检查1次。同时必需密切观察药物的副反应。
二、驱铜及阻止铜吸收的药物:
主要有两类;①络合剂,如青霉胺、二巯丙磺酸钠、二巯丁二酸钠、二巯丁二酸,能强力促进体内铜离子排出;②阻止肠道对外源性铜的吸收(锌剂、四硫钼酸盐)
三、对症治疗
1、震颤: 静止性且幅度较小的震颤,首选苯海索。
2、肌张力障碍 轻者可单用苯海索,帕金森综合征者可用复方多巴制剂,从小剂量起,渐加至有效量。也可单用或合用多巴受体激动剂,如吡贝地尔。
3、舞蹈样动作和手足徐动症 :可选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对无明显肌张力增高者也可用小剂量氟哌啶醇。
4、精神症状:可选用奋乃静 或利培酮等,配用苯海索。对严重肌张力增高者可选用氯氮平或奥氮平。对淡漠、抑郁的患者可用抗抑郁药物,如有抑郁与兴奋躁动交替者可加用丙戊酸钠或卡马西平。
5、肝脏损害:绝大多数患者需长期护肝治疗。
6、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给予升白细胞药物,仍不能纠正时应减用或停用青霉胺,改用其他驱铜药物。如仍无效,可施行脾切除术,或先行脾动脉栓塞,再行脾切除。
7、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迅速清除体内沉积的铜(血液透析、新鲜冰冻血浆进行血浆置换),尽快给予肝脏移植手术。
四、肝移植治疗 常采用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或亲属活体肝移植(living-related liver transplantation,LRLT)。推荐:WD患者进行肝移植治疗的适应证为:
①暴发性肝衰竭;
②对络合剂无效的严重肝病者(肝硬化失代偿期)(Ⅱ级证据)。对有严重神经或精神症状的WD患者因其损害已不可逆,不宜作肝移植治疗

预后

肝豆状核变性的自然病程一般为数年至数十年,其预后与治疗情况密切相关。较早出现严重肝功能损害者,可导致过早死亡。少数进展缓慢者可长达10~40年。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器官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对无症状的患者早期开始进行干预性治疗,可有效地预防器官功能的损害,预后良好。

预防

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家族成员进行筛查,有助于发现症状前纯合子及杂合子,发现症状前纯合子可以及早治疗。杂合子应禁忌与杂合子结婚以免其子代发生纯合子。产前检查如发现为纯合子,应终止妊娠,以杜绝患者的来源。

健康问答

  •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在饮食上需要注意什么?
    医生头像
    陈添 副主任医师 乐清市人民医院 - 内分泌内科
    ①避免进食含铜量高的食物:小米、豆类、贝类动物的肝和血。某些中药(龙骨、牡蛎、蜈蚣、全蝎)等。②适宜的低铜食物:精白米、精面、新鲜青...菜、苹果、桃子、梨、鱼类、猪牛肉、鸡鸭鹅肉、牛奶等。③高氨基酸或高蛋白饮食。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震颤  吞咽困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陈添

乐清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内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3842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8年02月28日 17:00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