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虱病

虱叮刺皮肤所引起的皮肤病称虱咬症或称虱病,常伴瘙痒。
别名: pediculosis   虱咬症  
英文名: pediculosis
发病部位: 皮肤   头部   外阴  
就诊科室: 皮肤科   皮肤性病科  
症状: 蓝色斑疹  
多发人群: 儿童  
治疗手段: 药物康复疗法
并发疾病: 湿疹   感染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虱用口器刺入皮肤吸血时,其机械性损伤和毒性分泌物刺激是致病因素。按形态,习性,寄生部位不同可分3型。

1.头虱病

头虱主要发生在儿童,成人偶受累。在头发上易见虱卵及头虱,虱叮咬处有红斑、丘疹。虱活动引起被咬部位局限性瘙痒,并出现抓痕,血痂,丘疹,毛囊炎,甚至继发感染出现疖子,脓肿、淋巴结炎或湿疹样变。

2.体虱病

内衣衣领、裤腰、衣缝等处均可能有体虱或虱卵,多时可到头巾、被褥上。患处可见叮咬后剧痒,可有红斑,丘疹或风团,也可有多种继发损害,如线状抓痕,血痂,继发感染可发生脓疱或疖肿,长期皮肤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

3.阴虱病

患者及其配偶有不洁性接触史,或发病前曾在外住宿。阴毛部剧烈瘙痒,晚间为甚,主要局限于耻骨部,也可累及肛周、下腹部、腋部、睫毛及小腿。虱卵常附着于毛干上,阴虱可一半钻入皮内,一半露于皮外。叮咬后剧痒,可出现抓痕,血痂,偶可侵犯腋毛,眉毛和睫毛。可由于性交传染,夫妻常同患。过度搔抓可继发毛囊炎和疖。

病因

虱用口器刺入皮肤吸血时,其机械性损伤和毒性分泌物刺激是致病因素。由于虱的吸血及叮咬,其唾液内含有抗凝及溶血物质,使被叮咬处皮肤发生炎症,产生疹痒乃至刺痛感,久之因搔抓可致抓痕、渗液及继发感染。

虱对温度和湿度均很敏感,当人体发热或出汗时,虱即会离开而另寻新宿主。虱可通过人体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而传播,梳蓖、帽子及衣被等常为虱传播的工具。

虱除叮咬引起虱病外,还可传播斑疹伤寒及回归热。

检查

肉眼可见虱成虫或虱卵,放大镜下可见其特征性形态。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传染史,寻获虱成员及虱卵,即可确诊。该病需与疥疮,皮肤瘙痒症,疥疮结节、湿疹等鉴别,但这些病变可与阴虱同时存在。

治疗

虱病是传染病,应防治并重,避免接触患者,严格消毒污染物。治疗原则是杀虫灭卵。

头虱及阴虱最好先剃去毛发。常用药物有50%百布酊、20%苯甲酸苄酯乳剂等。体虱可将衣服煮沸或熨衣缝以杀虱去卵。

皮损损害可用10%硫磺炉甘石洗剂涂擦或对症处理。继发感染可外用0.5%新霉素软膏或红霉素软膏。如果有湿疹化皮损,可以给予糖皮质激素或止痒剂外用。

对家庭或宿舍内有其他成员患有虱病,要同时治疗。

预后

防治并重,预后可。 但可因再次密切接触虱病患者而犯病。

预防

避免接触患者,严格消毒污染物。 同时应注意个人卫生;接触虱病患者后应给予衣物消毒处理。对家庭或宿舍内有其他成员患有虱病,要同时治疗。    

健康问答

  • 与患病者一起居住会被传染吗?
    医生头像
    韩渊 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 心血管内科
    有可能。患病者内衣衣领、裤腰、衣缝等处均可能有虱虫或虱卵,故密切接触极易被传染。

参考资料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赵辩.中国临床皮肤病学.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词条标签

头虱病  阴虱病  未特指的虱病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韩渊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心血管内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推荐词条

湿疹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405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6年10月17日 12:00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