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胆囊肌腺症

胆囊腺肌病是一种以腺体和肌层增生为主的良性胆囊疾病,为胆囊增生性疾病的一种,以慢性增生为主,兼有退行性改变,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学说颇多。
英文名:
发病部位: 胆  
症状: 右上腹痛  
多发人群: 女性  
治疗手段: 手术 微创手术 腹腔镜手术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类似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临床征象,或无症状,或与胆囊结石并存。以右上腹疼痛多见,疼痛性质与结石性胆囊炎相似。

病因

胆囊腺肌病是一种以腺体和肌层增生为主的良性胆囊疾病,为胆囊增生性疾病的一种,以慢性增生为主,兼有退行性改变。病因不明。是胆囊壁上一种组织成分发生过度增生的结果,它既不同于因炎症引起的瘢痕组织增生的病变,也不具有肿瘤那种破坏性趋势。
胆囊粘膜及肌层过度增生后,胆囊壁增厚,增生的粘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多数小囊状突出,称为罗一阿氏窦(Rokitansky-Aschoff Sinus)。类似壁间小憩室,它们与胆囊腔相通。
Jutros将之分为弥漫型、节段型与限局型三型。 
弥漫型:整个胆囊壁均有增生。胆囊壁增厚,胆中造影时,造影剂可进入罗阿氏窦,可在增厚的胆囊壁内出现点状阴影。 
节段型:胆囊壁的一段发生增生,常造成胆囊环形狭窄,狭窄部壁厚超过2mm,边缘不规则。 
局限型:胆囊壁局部发生明显增厚,常为单发,多位于胆囊底部,易被误为肿瘤,该型可分有内翻、外翻和中间位三种表现。

检查

胆囊造影、静脉胆道造影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检查。
弥漫型胆囊周围有一层环形点状影;
节段型则呈葫芦形;
局限型为圆形充盈缺损。
 1.胆囊腺肌病的声象图特点 
(1)胆囊壁增厚,呈弥漫性,节段性改变或局限性改变。
(2)增厚的胆囊壁内,可见无回声暗区或回声增强区(胆固醇沉积)。 
(3)合并壁间结石和胆囊结石,可出现相应的改变。 
2.胆囊腺肌病的CT表现
CT主要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及伸入其内的多个小壁内憩室,它们与胆囊腔相通。胆囊造影CT检查可见增厚的胆囊壁内多发小点状造影剂充盈,与胆囊腔相通。而罗-阿氏窦内造影剂充盈更为显著,脂肪餐后胆囊收缩功能良好,类似“花环”样。弥漫型表现为整个胆囊壁增厚,壁内多发如上述小憩室样突出。节段型表现为胆囊-节段性壁肥厚,壁内多发上述小憩室样突出,胆囊腔呈节段性狭窄。如发生在胆囊颈部,则胆囊呈葫芦状或哑铃状变形。限局型表现为胆囊底部之部分胆囊壁肥厚,壁内有上述小憩室样突出。底部中心常可见脐样凹陷。

诊断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可以诊断。
B超为主要辅助检查手段:
 (1) 胆囊壁增厚,呈弥漫性,节段性改变或局限性改变。
 (2) 增厚的胆囊壁内,可见无回声暗区或回声增强区(胆固醇沉积)。
 (3) 合并壁间结石和胆囊结石,可出现相应的改变。

治疗

因为是良性病变,可选用微创保留胆囊的局部切除,术中送冰冻病理切片化验,如为良性,结束手术。少数为恶性,需切除胆囊。

预后

此病多为良性。一经确诊,应及时切除。单纯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该病术后并发症较少,大部分预后良好。

预防

本病病因目前仍不明,故平时因注意预防和治疗原发病,如胆囊炎、胆结石,积极调节饮食、消炎利胆等

健康问答

  • 胆囊慢性炎症,如果没有结石怎么办
    医生头像
    胡海 主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总院 - 胆石病(外)
    胆囊慢性炎症分两类,一类是伴结石的,一类是不伴结石的,称为无石性胆囊炎,它可能与变态反应或微生物感染有关,也可能是肝炎的一部分,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腔胀、隐痛,进食油腻食物症状加重,有的症状可以较重,经常发生,影响日常生活。尽管没有结石,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切除胆囊,原因是药物治疗效果不好,而且胆囊壁的慢性炎症过程是不可逆转的。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胡海

上海市东方医院总院 胆石病(外)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2512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6年10月08日 15:34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