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临床上经常遇到的以血小板计数增多,有出血倾向及血栓形成风险等为特点的疾病,多是偶然发现。
英文名:
发病部位: 血液系统  
就诊科室: 血液科  
症状: 出血   脾大   肝肿大  
多发人群: 中老年人(50-79岁)多见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单采血小板
并发疾病: 出血   颈内动脉血栓形成   下肢动脉血栓形成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多无任何症状
1、80%患者有不明原因的出血或血栓形成 
1)出血常为自发性,可反复发作。 以胃肠道出血常见,也可有鼻、齿龈出血、血尿、呼吸道出血、皮肤、粘膜瘀斑,但紫癜少见。 
2) 出血机制主要是血小板功能缺陷,粘附及聚集功能减退,血小板第三因子降低,5-羟色胺减少以及释放功能异常。当PLT大于1500×10^9/L,易出现出血。
2、侵及肝、脾等髓外组织器官 脾大见于80%以上的病例,一般为轻到中度肿大,少数病人有肝肿大。

病因

可根据血小板增多的病因,将血小板增多症分为假性血小板增多症、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克隆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其中,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最常见。 
1.假性血小板增多症 
假性血小板增多症是由于血液中类似血小板的物质如白血病细胞质片段、冷球蛋白结晶、红细胞微泡和细菌等被全自动化全血细胞计数仪误认为血小板。
2.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 
经外周血涂片确诊为血小板增多症者,需进一步鉴别诊断以区分反应性和克隆性。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也称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75%以上存在一个或多个诱因,成人中常见的是急性感染、炎症反应、组织损伤、脾功能减退、脾脏切除术后、缺铁、恶性肿瘤及溶血等。因此,全面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可以明确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原因。 
3.克隆性血小板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和基因分析可以诊断克隆性血小板增多症也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克隆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与骨髓巨核细胞增多相关, 以外周血小板增多和血小板功能异常为特征的骨髓疾病,常见病因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5q缺失的骨髓异常增生、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及血小板显著增多、慢性细胞白血病、慢 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不典型慢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POEMS 综合征和家族性血小板增多症。

检查

1.外周血检查
血小板计数:(1000~3000)×10^9/L 形态一般正常,但有巨大型、小型及畸型,常聚集成堆,偶尔见到巨核细胞碎片及裸核。
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多 形态大小不一,呈多染性,也可出现豪-胶小体及嗜碱性点彩,少数病人有反复出血而导致低色素性贫血。
白细胞增多:(10~30)×10^9/L,偶尔可达到(40~50)×10^9/L,一般不超过50×10^9/L 以中性分叶核 细胞为主,偶见幼粒细胞 
2.外周血涂片  
可鉴别出假性血小板增多症。
3.骨髓穿刺活检
各系均明显增生,以巨核细胞和血小板 增生为主
原始及幼稚细胞均增多,血小板聚集成堆。
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
4.凝血检查
出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消耗时间缩短,血块退缩不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活酶生成障碍。 
血小板粘附功能及肾上腺素和ADP诱导的聚集功能均降低,但对胶原聚集反应一般正常。

诊断

1.临床上个体间发生血小板增多症时血小板计数差异较大,对诊断血小板增多症的血小板计数也各不相同。目前,大多将血小板计数≥450 × 10*9 /L 作为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标准。
2.重复检测血小板计数对诊断血小板增多症十分重要。另外,因为血小板增多症的病因多样,所以在诊断血小板增多症时应结合病史、合并症、其他血液学检测和既往血小板计数。

治疗

1.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具有自限性、血栓形成风险低的特点。因此,只需针对原发病治疗,不需常规抗血小板治疗。如发生血栓,可能是伴随克隆性血小板增多症,尤其是形成内脏或脑静脉窦血栓,可以通过单采血小板迅速有效地降低血小板。 
2.克隆性血小板增多症中,血栓形成是导致此类患者病死率增高的最常见并发症。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减少血栓形成。目前,多将年龄>60岁和既往血栓病史作为危险因素,满足其中之一就是高风险组,可从抗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治疗中获益。
3.阿司匹林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治疗药物。
4.单采血小板是临床上应用的一种快速有效地减少血小板的治疗方法。

预后

1.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约半数患者可生存5年以上,部分患者生存10年以上。 死亡的主要原因:重要器官的出血或血栓形成。 部分病例可转化为骨髓增生性疾患的其他类型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并可发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或直接转变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而死亡。
2.反应性血小板增多预后良好,血小板多在15天左右可恢复正常,持续时间一般不会超过90天。

预防

1.定期体检,明确血小板水平。
2.避免接触化学品、毒物、放射线等有害物质。
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熬夜。
4.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健康问答

  • 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恶性肿瘤吗?
    医生头像
    冯智军 主治医师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 - 肿瘤介入科
    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不属于恶性肿瘤,但有向恶性肿瘤即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转变的可能。所以在临床上明确有血小板增多后要积极寻找病因,及时治疗...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血小板增多症  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冯智军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 肿瘤介入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推荐词条

脾大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3225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1月28日 17:15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