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产后抑郁症

产后抑郁症也叫产后忧郁症,是妇女在生产孩子之后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的抑郁症,症状有紧张、疑虑、内疚、恐惧等,极少数严重的会有绝望、离家出走、伤害孩子或自杀的想法和行动。
别名: postpartum psychosis   产后精神抑郁   产褥期抑郁症  
英文名:
发病部位: 精神  
就诊科室: 精神科  
症状: 睡眠过度  
多发人群: 产妇  
治疗手段: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并发疾病: 焦虑状态   沮丧和淡漠  
是否遗传: 不确定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情绪的改变 

患者最突出的症状是持久的情绪低落,表现为表情阴郁,无精打采、困倦、易流泪和哭泣。患者常用“郁郁寡欢”、“凄凉”、“沉闷”、“空虚”、“孤独”、“与他人好像隔了一堵墙”之类的词来描述自己的心情。患者经常感到心情压抑、郁闷,常因小事大发脾气。

2.认知改变 

患者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对各种娱乐或令人愉快的事情体验不到愉快,常常自卑、自责、内疚。常感到脑子反应迟钝,思考问题困难。遇事老向坏处想,对生活失去信心,自认为前途暗淡,毫无希望,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甚至企图自杀。 

3.意志与行为改变 

患者意志活动减低,很难专心致志地工作,尽管他们可能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但很少脚踏实地去做。他们想参与社交,但又缺乏社交的勇气和信心。患者处处表现被动和过分依赖,心理上的症结在于不愿负责任。一般说,抑郁性神经症很少自杀,但也有部分患者感觉活着空虚,人生乏味,声称想死。 

4.躯体症状 

80%的病例,以失眠、头痛、身痛、头昏、眼花、耳鸣等躯体症状为主向医生求助。这些症状往往给人以主诉多而易变的感觉,有些症状可以长期存在,但无明显加重或缓解。这些症状多随着抑郁情绪的解除而消失。

 


病因

1.完美主义

由于完美主义的女性对产后当母亲的期望过高以至不现实,而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愿意寻求帮助,所以她们可能会无法适应当一个新妈妈。而且如果丈夫很少一起照顾孩子或者女性缺少丈夫在精神上的支持,她们就会觉得有巨大的压力。 

2.怀孕期间有严重的情绪波动 

怀孕期间有过严重的情绪波动,如搬家,有亲朋离逝,或者战争等等都会使孕妇更容易产生产后抑郁症。许多病例都显示,大部分的女性是在怀孕时期已经显示出产后抑郁症的征兆,其中有许多在产后的抑郁情绪会继续加深。 

3.内分泌变化的影响 

在妊娠分娩的过程中,体内内分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产后24小时内,体内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发现,临产前胎盘类固醇的释放达到最高值,患者表现情绪愉快;分娩后胎盘类固醇分泌突然减少时患者表现抑郁。 

4.遗传因素 

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别是有家族抑郁症病史的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病率高,说明家族遗传可能影响到某一妇女对抑郁症的易感性和她的个性。 

5.躯体疾病成为促发因素 

有躯体疾病或残疾的产妇已发生产后抑郁,尤其是感染、发热时对产后抑郁的促发有一定影响。再有中枢神经机能的易感性,情绪及运动信息处理调节系统(如多巴胺)的影响,可能与产后抑郁的发生有关。

 


检查

1.体格检查

(1)运动史和疾病史;

(2)形态指标测量;

(3)生理机能测试;

(4)身体成分测定;

(5)特殊检查(化验、x光、心电、脑电、肌电、超声心动、肌肉针刺活检等)。 

2.心理测试

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测试方法,它是指通过一系列手段,将人的某些心理特征数量化,来衡量个体心理因素水平和个体心理差异差异的一种科学测量方法。

 


诊断

具备下列症状的5条或5条以上,必须具有1或2条,且持续2周以上,患者自感痛苦或患者的社会功能已经收到严重影响。症状包括: 
1.情绪抑郁。 
2.对全部或者多数活动明显缺乏兴趣或愉悦。 
3.体重显著下降或者增加。 
4.失眠或者睡眠过度。 
5.精神运动性兴奋或阻滞。 
6.疲劳或乏力。
7.遇事皆感毫无意义或自罪感。 
8.思维力减退或注意力涣散。 
9.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的想法。

治疗

心理治疗 

1)支持性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疗法又称支持疗法。是指在执行医护过程中,医护人员对病人的心理状态合理的采用劝导、鼓励、同情、安慰、支持以及理解和保证等方法,可有效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使其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使疾病早日康复。 

2)人际心理治疗:这项抑郁症心理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成人抑郁症急性期发病,旨在缓解抑郁症状,改善抑郁病人的一些社交问题。抑郁症病人常见的人际问题包括四方面:不正常的悲伤反应、人际冲突、角色转变困难和人际交往缺乏等。 

3)音乐疗法:抑郁症心理治疗方法中最受患者欢迎的一种,莫过于音乐疗法。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对人体内脏及躯体功能起主要调节作用,而音乐对这些神经结构能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4)焦点转移:如果产后的确面临严重的不愉快的生活事件,甚至问题棘手难以解决,不要让精力总是粘滞在不良事件上。越想不愉快的事心情就会越不好,心情越不好越容易钻牛角尖,心情就会越发低落,陷入情感恶性循环的怪圈中。所以要适当转移自己的注意,象《飘》中女主角郝思佳面对困境时所说"明天再想",就是一种转移法,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些愉快的事情,关注自己的喜好,不仅思维上转移,还可以身体力行参与力所能及的愉快活动。 

5)行为调整法:鉴于女性生产后不适于做剧烈的运动,但一些适当放松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深呼吸、散步、打坐、冥想平静的画面、听舒缓优美的音乐等等。 

6)倾诉宣泄法:找好友或亲人交流,尽诉心曲,大哭一场也无妨,尽情宣泄郁闷情绪。 

7)角色交替法:别忘了虽然已为人母,但仍是老公的娇妻、父母的爱女,谁也不可能只做24小时全职妈妈,所以要给自己换个角色享受娇妻爱女的权力。 

8)自我鼓励法:自我欣赏,多看自己的优点,多看事物的好处,多想事情可能成功的一面。 

9)自我实现法:生儿育女只是女性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但决不是唯一的方式,所以不要忘了还有其他自我实现的潜力和需要。也许趁着休产假的时间还能关注一下自己有擅长的事业,等产假结束会有改头换面的新形象出现。

药物治疗 

目前仍把三环类抗抑郁药作为治疗抑郁症的一线药。第二代非典型抗抑郁药为第二线药。各种三环类抗抑郁药疗效不相上下,临床可根据抑郁及镇静作用强弱、副作用和患者的耐受情况进行选择。丙咪嗪和去甲丙咪嗪镇静作用弱,适用于精神运动性迟滞的抑郁患者。阿米替林、多虑平镇静作用较强,可适用于焦虑、激越和失眠患者。但三环类药物抗胆碱能和心血管副作用较大,应用时需注意。第二代非典型抗抑郁剂种类很多,以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其应用较广,且副作用小,安全性能较好,有利用长期维持治疗。 

物理治疗 

物理疗法相对于药物相比,具有无副作用、依赖性疗效显著的特点。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这种物理疗法是通过微电流刺激大脑,能够直接调节大脑分泌一系列有助于改善抑郁病症的神经递质和激素,它通过提高5-HT的分泌量,促进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增强神经细胞活动的兴奋性,从而起到缓解个体抑郁情绪的效果。通过促进分泌具有镇静作用的内啡肽,能够使患者保持一种放松、舒适的精神状态,有利于更好地缓解之前消极、沮丧的情绪状态。另外通过对患者脑电波的改善和各项生理指标的改善,起到对抑郁患者的各项躯体症状的改善作用。 

电休克治疗 

抑郁症患者应严防自伤和自杀,对于自杀观念强烈者应用电休克可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待病情稳定后再用药物和巩固。

 


预后

产后抑郁症或围产期抑郁症多数预后效果良好,约70%的患者1年内可以治愈,极少数患者症状持续1年以上;影响预后的因素有两点,一是及时的治疗,二是良好的生存环境,有了这两点,多数患者是可以治愈的;初次妊娠患围产期抑郁症的患者,再次妊娠发生围产期抑郁症的可能性会非常大,患过围产期抑郁症的女性想要再次妊娠时应做好心理准备并调整自身心态、做好规划。

预防

1、放松情绪,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简单家务和锻炼,别老将注意力集中在孩子或者烦心的事情上。 
2、积极沟通,学会寻求丈夫、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享受被亲人照顾的亲情。 
3、保证睡眠时间充足,让身体尽量保持在最佳状态。

健康问答

  • 产后抑郁症主要有哪些症状?
    医生头像
    王学廉 主任医师 唐都医院 - 神经外科
    1、白天情绪低落,夜晚情绪高涨,呈现昼夜颠倒的现象。 2、几乎对所有事物失去兴趣,感觉到生活无趣无味,活着等于受罪。 3、食欲大增或...大减,妈咪体重增减变化较大。 4、睡眠不佳或严重失眠,因此白天昏昏欲睡。 5、精神焦虑不安或呆滞,常为一点小事而恼怒,或者几天不言不语、不吃不喝。 6、身体异常疲劳或虚弱状态。 7、思想不能集中,语言表达紊乱,缺乏逻辑性和综合判断能力。 8、有明显的自卑感,常常不由自主地过度自责,对任何事都缺乏自信。 9、有反复自杀的意念或企图。下拉查看详情
  • 产后抑郁症有哪些危险因素?
    医生头像
    王学廉 主任医师 唐都医院 - 神经外科
    1、婚姻问题 2、怀孕期间的抑郁、焦虑 3、 缺乏福利保障 4、怀孕期间的生活压力或负面事件的发生,如家属死亡、 亲戚远离、搬...到新地方、曾经历产后   抑郁症或心绪混乱。 5、分娩时的创伤经历 6、出院较早 7、经前综合症的病史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王学廉

唐都医院 神经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推荐词条

曹秋云 陆小兵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7406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6年11月30日 12:06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