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腰椎管狭窄

腰部脊柱管因受到某种原因导致椎管管腔变窄,使其中内容物(马尾和神经根)长期受压而出现下肢、会阴部症状的一种症候群。可因退行性变、椎管发育性狭窄、创伤或医源性等原因引起。典型症状为间歇性跛行。
别名: 腰椎椎管狭窄症  
英文名: 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
发病部位: 腰骶部  
就诊科室: 脊柱外科   骨科  
症状: 间歌性跛行是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下腰痛、神经根压迫症状与体征  
多发人群: 中老年人   长期姿势不良的人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 手术治疗
并发疾病: 腰椎退行性变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间歌性跛行是最典型的临床表现,即行走一定距离后,出现一侧下肢或双側下肢麻木、疼痛、酸胀、无力等感觉,大多在股外后至小腿外后或外前,停止走步或稍前弯后则下肢症状消失,然后再向前走至一定距离后,又出现上述症状,经休息又消失。开始时可走数千米,逐渐减少,只能走数百米或几十米,甚至需坐下或蹲下休息才缓解。休息时无症状,坐久,骑自行车均无症状,到症状严重时,平躺因腰前挺而出现症状侧卧屈腰屈则症状缓解。有些病人以下腰痛开始,行走有症状,屡痛及单或双下肢痛,体息无症状,此为中央型腰椎管狭窄。
2)坐骨神经痛侧隐窝狭窄症压迫神经根,出现较典型的坐骨神经痛,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似,压迫L5神经根时,从臀后、股外后至小腿前外足背麻木疼痛,压迫S1神经根时,麻木疼痛位于足外缘小腿外后及股后外至臀部,其与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区别在于症状较持续及相对固定,无明显走路加重、休息缓解表现,休息症状稍轻,活动加重。

病因

腰椎椎管狭窄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其发病原因十分复杂,有先天性的腰椎管狭窄,也有由于脊柱发生退变性疾病引起的,还有由于外伤引起脊柱骨折或脱位或腰手术后引起椎管狭窄。其中最为多见的是退变性腰椎管管狭窄症。原发性腰椎椎管狭窄:单纯由先天性骨发育异常引起的,临床较少见;继发性腰椎椎管狭窄:由椎间盘椎体、关节退化变性或脊椎滑脱、外伤性骨折脱位、畸形性骨炎等。其中最常见的是退行性椎管狭窄症。

检查

1、腰腿痛 长期多次反复的腰痛,有时可放射到下肢。 
2、间歇性跛行 当患者站立或行走时,出现腰酸痛、腿痛或麻木、无力、抽筋,并逐渐加重以至不能继续行走。坐下或蹲下几分钟后上述症状消失并可继续步行,因有间歇期,故名间歇性跛行。 
3、部分患者 可有下肢麻木、冷感、乏力、某些肌肉萎缩以及鞍区麻木、大小便失禁或尿急或排尿困难等症状。 
4、做腰部过伸动作 可引起下肢麻痛加重,此为过伸试验阳性,是诊断椎管狭窄症的重要体征。 
5、一般需要拍摄腰椎正侧位、斜位X线片 有时需加摄过伸过屈侧位片。可见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改变等,多见于腰4-5与腰5骶1之间。 
6、CT、MRI检查 鞘膜囊和骨性椎二者大小比例改变,鞘膜囊和神经根受压,硬膜外脂肪消失或减少,关节突肥大使侧隐窝和椎管变窄,三叶状椎管,弓间韧带、后纵韧带肥厚。

诊断

根据前述临床症状和体征,判断中 央型腰椎管狭窄症还是側隐窝狭窄症,还是二者混合型 
1)MR1和CT表现脊硬膜受压是重要诊断根据,但只有与临床相符合时,才具有诊断意义。如果MRI棲硬膜囊受压明显,或CT关节突肥大增生明显,但临床症状缺如,则不能诊断腰椎管狭窄症,相反如MRI脊使膜受压不很重,但临床状体征明显,也应诊断腰椎管狭窄症。即MRI、CT表现腰椎管内改变的轻重与临床并不完全一致,临床医师应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阳性所见,做出诊断,不可仅凭影像学改变即做出临床诊断。 
2)腰椎管狭窄症的长度如前病理生理所述,腰椎管狭窄不会仅1个节段,常是多节段。L4受累最多,其次L3、L5,再次L2:。
长度取决于:
①临床症状有无大腿前或前外疼痛,膝腱反射是否降低;
②MRI椎管狭窄段是否达L3甚至L2;
③SEP股神经者是否有病理状态,具有此3项者表示狭窄节段达L3及L2。

治疗

对不典型的病例首先应采用非手术疗法,如卧床休息、牵引、按摩、理疗及药物治疗等。同时应避免着凉与过劳,以促进神经刺激之症状恢复。经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的典型病例,应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以全椎板截除,彻底减压为主。所谓彻底减压是指在截除椎板时不但要够高够宽,而且要解除椎体后部(椎管前部)和侧隐窝的增生骨质,以便彻底解除马尾及神经根的一切压破。
1.休息与功能锻炼疼痛严重者,卧床休息,以缓解症状;症状缓解后应配戴腰围下床活动,酌情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以调节新陈代谢及巩固疗效。 
2.推拿有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突出病人可选用,但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与手法操作。 
3.针灸电针、银针、耳针、艾炙、拔火罐等。
4.理疗热敷、超短波、低中音频、特定电磁波、多功能频谱、激光等,有改善局部血循环作用。 
5.牵引慢性腰劳损、椎间盘突出病人,可采用骨盆水平牵引。
6.痛点及穴位封闭药物可选用当归、丹参注射液或2%普鲁卡因2~4ml加入强的松龙25mg。5~7天一次,可连续3~4次。压痛点明显病人,治疗效果好。
7.中西药治疗内服或外用中成药有舒筋活络、活血化瘀功效,如:云南白药、三七片、跌打丸、虎骨膏、骨仙片、骨刺消痛液等。常用消炎止痛西药有:消炎痛、吲哚啦新、布洛芬、芬必得等。有肌肉痉挛时还可服用舒筋灵片。 
手术治疗适用部分保守治疗无效或者病情症状严重的患者,手术治疗适应证: 
①有较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特别是马尾神经功能障碍者。
②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严重者。 
③多数混合性椎管狭窄症。手术要求解除对硬脊膜及神经根的压迫。操作包括椎板切除、肥厚黄韧带切除、上关节突部份切除、神经根管扩大及神经粘连松解等。彻底减压的标准是恢复硬脊膜搏动、神经根滑动范围在1cm以上。对术前有椎间关节不稳定、双侧椎板及关节突要融合。 微创技术是治疗椎管狭窄手术中常见的一种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避免大切口,采用微小切口或穿刺通道,运用特殊的器械和装置,在影像仪器监视下或导航技术引导下,从正常的解剖结构到达病变处,使用各种微型的手动或电动器械和器材,在可视条件下完成整个手术过程。中国骨与关节研究所的《中国骨与关节杂志》中指出:微创技术是经一系列扩张管道来完成手术入路的建立,并通过直径1.6cm工作通道来完成以往通过开放手术才能完成的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神经根松解和骨性减压等操作,弥补了传统手术切口大、软组织及骨、关节结构破坏多等缺点,较好地保留了脊柱后方韧带复合结构的完整性,从而有效地减少术后腰椎不稳和长期腰背痛的发生。在极大的程度上减少了手术的创伤,使得患者在术后恢复时间大大缩短。

预后

绝大多数病人后方减压后,间歇性跋行症状缓解,因腰椎管开放,血供障碍解除,椎管内压不再增高,机械与血供两个因素都解除。其余症状如神经根放射痛,如侧隐窝减压充分,亦可缓解。但下肢麻木,术前有肌力减退者,则神经功能的恢复则不一定。腰痛的因素史复杂,老年人腰椎退行变增生,小关节炎等均可致腰痛,减压后腰痛不一定都能缓解,腰椎间融合后仍有不少人仍腰痛。

预防

1)不要连续长时间内服或注射激素类药物:过量应用激素类药物可导致骨质疏松、肥胖、痤疮、易受感染等,重者可致股骨头坏死、糖尿病、高血压、胰腺炎等。
2)注意保暖:受凉所致的腰肌纤维炎、痉挛常引起椎关节的僵硬,椎间盘突出复发,神经根水肿。由于局部肌肉损伤,血液循环较差,患部比其它部位更容易受凉。
3)注意卧床休息:卧硬板床休息是最基本的治疗措施。尤其是在发病初期和治疗期间,关节韧带比较松弛,炎症较重,如果休息不好可能加重病情。
4)注意患部活动姿势:为预防腰椎管狭窄症复发,不要做剧烈运动,如扫地和拖地、弯腰搬重物等。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工作。
5)注意节制性生活:肾气实则骨壮,性生活过程中局部血液循环的变化可致颈、胸、腰肌缺血、缺氧,局部的动作可对腰椎管产生较大的影响。

健康问答

  • 腰椎椎管狭窄平时生活中的饮食注意?
    医生头像
    黄宏兴 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 骨科
    1)合理搭配,饮食要合理搭配,不可单一偏食。 2)患者应以富含钙、蛋白质、维生素B族、维生素C和维生素E 的饮食为主。其中钙是骨的主...要成分,以牛奶、鱼、猪尾骨、黄豆、黑豆等含量为多。蛋白质也是形成韧带、骨骼、肌肉所不可缺少的营养素。维生素B、E则可缓解疼痛。解除疲劳。 3)患者要少吃生冷、辛辣类食物,尽量戒烟控酒。下拉查看详情

科普文章

“走路腿麻” 警惕腰椎管狭窄症 原创

今年68岁的王老伯,日常生活中常出现行走后双腿酸胀疼痛,并且足底常会发麻,由于并未严重影响生活,故而一直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这一个月病情加重了,走50米两条腿就像“灌了铅”一样沉重、麻木...

走一会就得歇一会,小心患上腰椎管狭窄症! 原创

57岁的老王身体一直很健康,没有同龄人易患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也能坚持繁重的工作,朋友和同事都夸他身体棒。 可近两年来,老王逐渐发现走长路后左腿后外侧偶尔会出现麻木,坐下休...

点击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李长青 周跃 梅芳瑞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重庆市,400037 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4).

词条标签

腰椎椎管狭窄  间歇性跛行  腰背痛  神经根受压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董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骨科高级专家门诊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0295

编辑历史: 3

最近更新:2018年02月24日 03:00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