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退行性变: 目前认为,其基本病因是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退行性变是一切生物生、长、衰、亡的客观规律,人体的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组织和每一个细胞都不可抗拒地要经历退行性变这个过程。由于腰椎所承担的特殊的生理功能,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比其他组织器官要早,而且进展相对要快,在20多岁的时候,椎间盘已经悄悄地开始退变了。这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由于椎间盘受体重的压迫,加上腰部又经常进行屈曲、后伸等活动,易造成椎间盘的挤压和磨损,尤其是下腰部的椎间盘,从而产生退行性改变2、外力作用: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部分人往往存在长期腰部用力不当、过度用力姿势或体位不正确等情况。例如长期从事弯腰工作的煤矿工人和建筑工人需经常弯腰提举重物。这些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的损伤日积月累地作用于椎间盘,加重了退变的程度
3、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
① 椎间盘在成人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也较差,特别是在退变产生后,修复能力更加微弱;
② 椎间盘后外侧的纤维环较为薄弱,而后纵韧带在第5腰椎、第1骶椎平面时宽度显著减少,对纤维环的加强作用明显减弱;
③ 腰骶段先天异常: 腰骶段畸形可使发病率增高,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半椎体畸形、小关节畸形和关节突不对称等。这些异常常造成椎间隙宽度不等,并常造成关节突关节受到更多的旋转劳损,使纤维环受到的压力不一,加速退变。
4、 种族、遗传因素: 有色人种发病率较低,如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等发病率较其他民族明显要低。小于20岁的青少年患者中约32%有家族史。曾有研究人员调查小于21岁已接受腰椎间盘手术的63例患者,其父母患同样疾病的比例远远大于正常人群。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诱发因素有哪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因素是椎间盘退行性变,但某些诱发因素可致使椎间隙压力增高,引起髓核突出。此种诱发因素常与以下因素有关:
(1) 年龄因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好发年龄在30~50岁。平均手术年龄在40岁。因此退行性变可能是其重要因素。
(2) 身高与性别: 有人认为身材过高者易发腰突症,而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5倍。
(3) 增加腹压: 临床上有约1/3患者在发病前有明确的增加腹压的因素,如剧烈的咳嗽、喷嚏、屏气、用力排便等,使腹压增高,破坏了椎节与椎管之间的平衡状态。
(4) 不良体位: 人在完成各种工作时,需要不断更换各种体位以缓解腰部应力。如长期处于某一体位不变,即可导致局部的累积性损伤。特别是长期处于不良姿势者更容易诱发本病。
(5) 职业因素: 重体力劳动者发病率最高,白领劳动者最低。过度的腰部负重使煤矿和建筑工人的椎间盘过早退行性变。汽车驾驶员由于长期处于颠簸和振动状态,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大,且反复变化,也易诱发椎间盘突出。
(6) 受寒受湿: 寒冷或潮湿可引起小血管收缩、肌肉痉挛,使椎间盘的压力增加,可能造成退行性变的椎间盘破裂。
1、X线:腰椎间盘所包括的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密度均较低,在X线下并不显影,因此临床上腰突症患者的腰椎X线平片可仅有一些非特异性的变化,甚至无异常变化。因此,单纯腰椎平片并不能作为有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直接依据。但X线平片检查能发现腰椎的退行性改变和结构异常,对提示椎间盘的退变有重要意义,并且能排除其他的一些腰椎疾患,如腰椎结核、肿瘤和腰椎滑脱等。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病史、体征和X线平片即能做出初步的诊断。
2、CT:腰椎CT检查可以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及硬脊膜受压的情况,同时还可显示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椎管和侧隐窝狭窄等情况。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准确率达到80%~92%。
3、MRI: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阳性率可达99%以上。通过对脊柱不同层面的矢状面和所累及椎间盘的横断面影像,可以清晰观察病变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程度、形态及其与硬膜囊、神经根等周围组织的关系。
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得出。<o:p></o:p>
(1) 病史: 一般而言,从事体力劳动者中青年多发,汽车和拖拉机驾驶员因为驾驶汽车、拖拉机等时长期处于颠簸状态,踩离合器时椎间盘压力上升1倍引起椎间盘变性,直至椎间盘突出,所以易发腰突症。另外,有妊娠及吸烟病史者,也易诱发椎间盘突出。<o:p></o:p>
多数患者病史较长。腰痛为突发或逐渐腰背痛,腰痛活动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好转。有时伴有坐骨神经痛。下肢痛一般为放射痛,疼痛部位由腰骶部、臀后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至跟部或足背部。为了减轻疼痛,减轻坐骨神经的张力,患者一般喜欢屈起髋或膝关节。腹压增加(如咳嗽、排便)可诱发或加重坐骨神经痛。病史较长者可有腹股沟区疼痛。如有高位椎间盘突出,可出现第2、第3、第4腰神经支配的下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多有下肢感觉改变(如麻木、发凉)。如突出椎间盘为中央型,可出马尾综合征(患者可出现左右交替的坐骨神经痛和会阴区麻木,有的患者在重体力劳动或牵引及手法复位后,突然出现剧烈腰骶部痛,会阴区麻木,排便无力或不能控制,男性可能有性功能障碍)。<o:p></o:p>
(2)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示脊柱可能代偿性侧弯,病变间隙椎旁有压痛点、叩击痛点,可有坐骨神经放射性痛,腰椎活动受限,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肌力受影响,相应反射受影响(第3腰椎、第4腰椎椎间盘突出,膝反射受影响;第5腰椎、第1骶椎椎间盘突出,跟腱反射受影响),感觉减退(第5腰神经根受损,足背前内和小腿外侧感觉障碍;第1骶神经根受损,足外侧及小趾感觉障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Laseque征阳性,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o:p></o:p>
(3) CT表现<o:p></o:p>
● 腰椎间盘膨出: 在椎体边缘以外,有一圈低密度的软组织影。其后缘正中直或轻度后凸,但不压迫神经根的硬膜囊。<o:p></o:p>
● 髓核向后侧或外后侧突出: 在椎体后缘正中或后外侧,有形态不规则的一团中密度影,其基底部与椎间盘相延续,有时可见突出物钙化。<o:p></o:p>
● 椎管内游离体: 有时可在椎管内发现团块状中密度影,且其不与椎间盘相接连。此团影可能是突出后破碎的椎间盘,在椎管内形成游离体。<o:p></o:p>
● 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或移位: 椎间盘与硬膜囊之间的脂肪层消失,硬膜囊受压变扁,神经根消失或移位。<o:p></o:p>
● 其他征象: 或可看到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侧隐窝狭窄、关节突增生退变等诸多征象。<o:p></o:p>
(4) MRI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由于髓核脱水退变,使其MR信号减弱。在矢状位片中,髓核的大小、形态及信号强弱均可以得到清楚的反映。在正常情况下,髓核的后缘应不超过相应的核体的边缘,其信号强度均匀。当椎间盘发生退变而突出时,MR信号将减弱。信号的强度越低,表示椎间盘的退变程度越重。在退变较轻时,髓核表现为MR信号强度减低,伴有椎间盘向前或向后均匀膨出,但一般不超出椎体后缘,且边缘比较光滑。进而,随着退行性变的加重,在矢状位上可以看到髓核MR信号进一步降低,椎间隙变窄,椎间盘向后突出超出椎体后缘。在有些患者的矢状位像上可以看到脊柱后方的脂肪白线受压中断。当MRI及CT均能显示与症状体征相对应的椎间盘突出,则可明确诊断。<o:p></o:p>
董健. 腰椎间盘突出症[J].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