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马尔尼菲青霉病与其它深部真菌病的表现相似,临床上可分为两个类型。
1、暴发性弥漫性播散型(进行性播散型):我国发现的病例大部分属此型,多见于婴幼儿,有胸腺萎缩或发育不良,或有严重的基础疾病,体内的马尔尼菲青霉数量多,广泛分布各脏器组织中,主要表现为起病急、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40℃,食欲不振,消瘦乏力,咳嗽咯痰,肝脾、淋巴结肿大。皮肤出现大小不等丘疹、结节,呈红色或暗红色、浅褐色,可有小脓疤或多发性皮下脓肿,穿刺可抽出黄色脓液。肺部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渗出性肺炎或肺脓肿,肝有多发性脓肿或真菌性肝炎,骨盆广泛受到侵犯,要幼儿贫血明显,成人常有溶骨性破坏。
2、慢性灶性播散型(局限型):多见青壮年患者,主要是农民,体内马尔尼菲青霉数量较少,主要分布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表现为灶性间质性肺炎,肝脾、淋巴结或骨健中有散在灶性病变,有较多淋巴细胞浸润及脓肿形成,并可出现溶骨性病变等。
诊断
1.诊断
马尔尼菲青霉病可能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已知有多种野生竹鼠自然带菌,我国报道的20余例病例大部分是原发感染引起的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马尔尼菲青霉病侵犯部位广泛,发生败血症时多脏器受累,引起受累脏器内血管炎、出血、梗死、坏死、肉芽肿和脓肿等病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下几点可供诊断参考:
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及野外活动接触疫源可为病史提供线索。
②全身真菌播散的表现:畏寒发热、消瘦乏力、咳嗽咯痰、肝脾及浅淋巴结肿大,皮疹、皮下结节或脓肿等。
③白细胞显著增高以及不同程度的贫血。
④抗生素治疗无效。
⑤血清学检查出现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特异性抗体,可做血马尔尼菲青霉免疫扩散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
⑥病理组织切开片或涂片,可取淋巴结、皮肤脓肿壁或肝、骨伯穿刺检查,具有诊断价值的特征是发现桑套状细胞团、腊肠状细胞和横壁。
⑦真菌培养出的马尔尼菲青霉病必须具有双相性,即在25℃培养长成菌丝相,并产生红色色素渗人培养基中;37℃培养成酵母相,不产生色素
2.鉴别诊断
①肺结核: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病常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x线检查肺部浸润性病灶及肺门淋巴结肿大,与肺结核极相似,通过真菌学及组织病理学可以鉴别。
②肺、肝脓疡: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病常出现肺、肝脓疡,通过真菌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鉴别。
③组织胞浆菌病:临床症状、体征、组织病理学均酷似,极易误诊。因两病在组织学上均为吞噬细胞内酵母样菌体,但马尔尼菲青霉可见腊肠形菌体,且有分隔,为裂殖;而组织胞浆菌无腊肠形菌体,无分隔,为芽殖。真菌学上,两者均为双相型真菌,37℃均为酵母相,但25℃时,马尔尼菲青霉为青霉,有典型帚状枝,产生可溶性红色色素,而组织胞浆菌可见有棘厚膜孢子,无色素产生。
④其它产红色色素真菌PM需与青霉属中25℃培养时产红色色素的产紫青霉、桔青霉及微紫青霉鉴别,后者均不是双相型真菌。
治疗
1.治疗原则:本病起病隐匿、易播散、凶险、病死率高,因而治疗原则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足量足程。
2.抗真菌药物治疗:目前较常用的五种抗真菌药物是伊曲康唑、氟康唑、酮康唑、二性霉素B、5-氟胞嘧啶。根据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选用对马尔尼菲青霉敏感性药物。
预后
该病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但由于起病隐袭,早期不为患者重视,以及误诊等原因,易使病情急速发展而威胁生命。
预防
马尔尼菲青霉为条件致病菌,于免疫功能低下时易感染,因此,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