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急性失血性贫血

由于外伤或在疾病过程中出现血管破裂或凝血障碍,血液在短时间内大量迅速流到血管外而引起的贫血,称为急性失血性贫血。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可造成死亡。
别名: 急性失血所致贫血  
英文名:
发病部位: 血管  
就诊科室: 内科   外科  
症状: 失血过多  
多发人群: 外伤及有基础病的患者  
治疗手段: 止血、输血等措施
并发疾病: 失血性休克   低血压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任何原因引起的急性失血所致的贫血症状基本上是相同的。其临床表现主要与失血量有关,其次还与失血速度、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
(1)失血量愈多,血容量不足症状愈重。多数健康青年人,能耐受500 ~1000毫升的失血量,占全血容量的10%~20%,尤其在短时间内又是逐渐失血者,很少出现自觉症状,失血停止后也不会出现贫血。
(2)对上述失血量,约有5%的健康者,由于精神紧张、恐惧或突然坐起时,出现出汗、软弱、心率加快、血压下降,脉压差减少、面色苍白、头晕等轻度休克症状。 
(3)失血的速度愈快,血容量不足的症状也愈重。同样程度的失血量,若24小时以上缓慢失血者,可不发生严重症状。短时间内失血,可发生失血性休克而致死。大量迅速失血,超过2 000 ~2500毫升,占全血容量的40%~50%时,很快出现休克而死亡。
(4)外出血时,由于患者能看到失血,内心恐惧,精神紧张,临床症状严重。而内出血时,由于患者不能察觉失血量,精神刺激不重,临床症状稍轻。
(5)失血量超过1500~2 000毫升,占全血容量30%~40%时,患者不论在何种体位、出血速度如何,都会出现严重症状。
(6)失血早期表现为精神不安、口渴、衰弱、意识丧失、体温下降、皮肤黏膜苍白、出汗、四肢厥冷、尿量减少、发绀等。
(7)失血中期表现为血压、脉压差均下降,脉搏快而弱,静脉塌陷。自觉心悸、气短;疲乏无力、嗜睡、烦躁。 
(8)原有疾病或体弱者,即使失血量不多,也会导致休克、死亡。

病因

(1)各种外伤及外科手术后出血。
(2)消化道疾病出血,如食管或胃静脉曲张破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肠伤寒等。
(3)呼吸道疾病出血,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 
(4)妇产科疾病出血,如月经过多、子宫外妊娠破裂、前置胎盘、分娩损伤等。
(5)血液系统疾病出血,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6)内脏破裂大出血,如肝、脾破裂出血。
(7)炎症、肿瘤等侵蚀血管壁所致的大出血。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象 
①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出血初期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稍增高,十几小时以后,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逐渐下降,出血后2~3天最显著。
②网织红细胞。出血后2~3天开始增高,6~11天达高峰,可升高至0.05~0.1。 
③血涂片。可见多嗜性红细胞和大红细胞增多,休克时可见少量有核红细胞。上述变化多在出血后15天内消失,否则出血仍在继续。 ④白细胞。急性失血2~5小时内白细胞迅速增高,可达(10~35)x109/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并有核左移,出血严重者,外周血涂片可见幼稚白细胞变化,多在出血后3~5日恢复正常。否则提示出血继续或有并发症存在。 
⑤血小板。出血时,血小板减少,出血60分钟后血小板开始上升,可达(500~1000)×10^9/L。 
(2)骨髓象:
①红细胞系统增生极度活跃,以中幼红细胞增生为主。
②粒细胞系统增生相对减少。
③粒红比例降低。
④骨髓细胞外铁减少或消失。
⑤各系统各阶段血红细胞比例、形态一般正常。
2.B超:对判断内出血很有价值。 比如探测腹腔内脏器破裂出血等。
3.纤维支气管镜:可能发现支气管肺癌、气管黏膜病变,有可能通过血迹判断出血部位。
4.纤维胃镜、结肠镜、小肠镜:可能发现消化道溃疡、肿瘤、食管静脉曲张等。
5.心脏、血管超声:可发现血管畸形、动脉瘤、动脉夹层等。 
6.血管造影:可发现相应部位的血管畸形及出血部位。
7.诊断性穿刺:对内出血可能是简单、迅速、有效的诊断手段。
8.影像学检查:对明确病变、出血部位、出血量有参考价值。

诊断

显性出血者在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的判断上一般无困难。外伤患者应警惕多部位出血,注意肢体创伤,是否遗漏内出血。仔细询问病史对诊断可能提供重要信息,如孕产史、月经史对妇科相关出血可能迅速诊断。上消化道出血呕吐物一般为咖啡色,但出血量大,未经胃液作用,可能为鲜红色,此时应与咯血鉴别。下消化道出血往往排出暗红至鲜红血便,但小肠出血时,如血液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可呈柏油样黑便。因此应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出血颜色判断出血部位,结合辅助检查做出诊断。咯血患者,x线胸片可有阳性发现,但胸片也可完全正常。胸、腹腔积液同时伴有贫血,应行诊断性穿刺,明确是否为出血。
鉴别诊断:
1.急性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后出现造血增生如网织红细胞增加时易与急性溶血性贫血混淆但前者多无红细胞破坏证据如胆红素升高等。少部分急性失血位于体腔或组织间隙失血同时伴有红细胞破坏,也可出现黄疸,但其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下降程度与黄疸深度不平行,且黄疸一般比溶血时为轻也无血红蛋白尿出现,据此可与急性溶血性贫血鉴别. 
2.贫血伴急性感染:急性失血后贫血有时可因出血吸收产生吸收热而表现为中等程度发热,若伴有白细胞总数增加则需与急性感染鉴别,贫血征象逐渐明显而感染灶缺如可作为鉴别依据。

治疗

治疗原则:止血、补充血容量。
1.止血:
不同原因的出血,止血方法不同。创伤引起的出血可用局部压迫止血、止血带、结扎出血血管等控制出血,为进一步有效止血及治疗争取时间。急诊外科手术止血对出血部位明确的大出血疗效确切。消化道溃疡可在胃镜下止血、局部用止血药、纤维结肠镜下止血。血管畸形、大咯血等,可行血管栓塞。药物止血:对大出血,药物止血疗效甚微,在有效外科止血的基础上起辅助作用。大咯血可给予垂体后叶素,必要时可使用微量泵持续给药,对老年及冠心病的患者,可能引起心绞痛。消化道溃疡出血,可给予奥美拉唑、生长抑素、黏膜保护剂、冰盐水等。对凝血因子异常、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大出血应及时补充凝血因子、输注血小板。
2.补充血容量:
有效止血的同时应积极补充血容量。根据失血量和失血速度来选择液体类型、液体量及速度。少量失血可能仅仅需要输注晶体溶液;中等量失血,除补充晶体溶液外,需要补充胶体和输血;大量失血时,严重贫血不能保证组织供氧,须及时输注新鲜血。补充电解质溶液能迅速分布于血管内外,维持血容量及内环境稳定;胶体能在血管内停留较长时间,提高血浆的胶体渗透压,达到扩容、维持组织灌注。运输氧气的化学制剂(主要是高氟化学试剂)已开始用于临床试验,它可能提供携氧能力达几十小时之久。

预后

急性失血小到中等量者,大多经及时治疗,预后良好。急性大量出血,可短时间内因休克等造成死亡。

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肺结核、凝血功能障碍等。
2.纠正自身行为,减少外伤出血。
3.如发生明显的出血,应及时就诊,且莫自行处理,以免延误诊治,造成严重后果。

健康问答

  • 急性失血性贫血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医生头像
    韩顺利 副主任医师 焦煤集团中央医院 - 肺科
    (1)各种外伤及外科手术后出血。 (2)消化道疾病出血,如食管或胃静脉曲张破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肠伤寒等。 (3)呼...吸道疾病出血,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 (4)妇产科疾病出血,如月经过多、子宫外妊娠破裂、前置胎盘、分娩损伤等。 (5)血液系统疾病出血,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6)内脏破裂大出血,如肝、脾破裂出血。 (7)炎症、肿瘤等侵蚀血管壁所致的大出血。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韩顺利

焦煤集团中央医院 肺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2117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8月04日 10:43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