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蠕虫蚴移行症的共同特征,是持续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及幼虫在皮肤和各器官中移行性的、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肉芽肿性损害。临床诊断需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和流行病学资料(包括与动物粪便所污染的泥土的接触史、饮食习惯及特异的饮食史等)进行分析判断,并需与近似的疾病鉴别。(一)皮肤蠕虫蚴移行症的诊断
以动物钩虫幼虫引起的匐行疹最常见。它与人体钩虫及粪类圆线虫的幼虫所致的皮炎相似,不易区别。人体钩虫所致皮炎症状消退后不久,即可在粪便中查见钩虫卵;而粪类圆线虫不仅有皮肤损害,且幼虫移动迅速(larvacurrens),并可有肠道症状,也可通过粪便检查确诊。
(二)内脏蠕虫蚴移行症的诊断
1.弓首线虫病根据病人的年龄、不洁饮食史,与犬、猫等动物密切接触史及有关病史,有肝肿大、长期间歇性中等发热,X线胸透有肺部指征及支气管哮喘样肺部症状,持续性白细胞数增加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IgG、IgM,有时IgE水平增高。
(1)病原诊断:弓首线虫幼虫在人体不能发育为成虫,故粪便中不能查见虫卵。对疑似病人可行肝脏或其他罹患脏器的穿刺或剖腹标本小块做连续切片,观察组织病变及寻找幼虫。
(2)免疫诊断:对内脏蠕虫蚴移行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应用标准化的弓首线虫抗原液作皮内试验相当敏感和特异。目前血清学方法更为常用,以第二期犬弓首线虫作抗原的间接血凝试验,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此外,琼脂弥散沉淀试验、皂土絮状沉淀试验,以及用幼虫切片作抗原进行荧光抗体试验等,均有一定价值。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诊断内脏蠕虫蚴移行症更为敏感。应用弓首线虫含胚的提取物作抗原进行ELISA可与弓首线虫病、丝虫病和旋毛虫病等进行血清学上的鉴别。实验观察感染犬弓首线虫含胚卵的家兔血清与犬弓首线虫成虫浸出抗原、幼虫培养液抗原或幼虫浸出抗原作琼脂双扩散法进行比较,表明抗体的产生有其特异性。
2.异尖线虫病异尖线虫病以胃肠道的症状为主,结合饮食史等可提示诊断。若胃镜检查检出幼虫,便可明确诊断。但并非所有病例均能检获虫体。肠外的异尖线虫病,更需作活组织检查发现虫体,才能确诊。
异尖线虫感染性幼虫的形态特点是:虫体长纺锤状,表皮三层,无翼,体壁肌层较厚,食管与肠管之间有一胃室(ventriculus),在食管或肠的上部有一腺样结构,排泄孔在幼虫头端,小齿的腹面,近直肠处有三个肛腺(analglands),横断面见有Y型的侧索。
近年来,应用免疫诊断方法取得一定进展,如用异尖线虫幼虫切片作抗原,作荧光抗体试验。也有人认为异尖线虫幼虫肠周围液的血红蛋白具有抗原特异性。
3.管圆线虫病除根据临床所见的脑膜症状及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外,还应了解有无吞食或接触此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的历史,如未检测到病原,只能作推断性诊断。免疫学诊断有较大价值,用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制备的纯化抗原作皮内试验有一定的价值,可供流行病学调查之用。
4.棘颚口线虫病、裂头蚴病及斯氏狸殖吸虫病这三种内脏蠕虫蚴移行症的病原虽分属于不同的纲,但所引起的症状却颇为相似,仅根据临床表现较难鉴别。如能发现虫体则可确诊,但检出率较低,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还必须依赖免疫学诊断。我国对斯氏狸殖吸虫病的诊断已广泛应用成虫抗原作皮内试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病例初选。也可应用血清学诊断如酶联吸附试验等,应用棘颚口线虫成虫或幼虫抗原对已确诊病例作对流免疫电泳,呈阳性反应。
5.人喉兽比翼线虫病根据病人发病前1个月内有进食未煮熟的龟、鳖、鱼等饮食史,结合有咳嗽、胸痛、气促、低热、血丝痰等临床表现,周围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等,可作出本病的临床诊断。但明确诊断则有赖于作支气管镜检查时发现人喉兽比翼线虫幼虫和/或在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IgG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