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蠕虫蚴移行症

蠕虫蚴移行症是指动物蠕虫幼虫在人体内移行时所致的一类疾病,它不包括某些人类蠕虫,如似蚓蛔线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毛首鞭形线虫等的幼虫在发育阶段经肺至肠的移行过程中所造成的病变。
别名: 蠕虫病  
英文名:
发病部位: 内脏   皮肤  
就诊科室: 感染科  
症状: 淋巴结肿   发热   食欲减退   乏力等  
多发人群: 动物接触者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由于引起蠕虫蚴移行症的病原涉及多种蠕虫,其对人体的感染方式、所致的损害部位等主要分为两类,即皮肤蠕虫蚴移行症和内脏蠕虫蚴移行症,其临床表现如下:
(一)皮肤蠕虫蚴移行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巴西钩口线虫的丝状蚴钻入人体皮肤后,造成皮肤损害,初为红斑,以后迅速演变成线状和痤疮样隆起,有轻度水肿。由于幼虫的移动和组织反应引起强烈痒感,因抓痒等而继发细菌性感染,可伴有淋巴结肿、发热、食欲减退以及荨麻疹等全身症状。并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血中IgE水平增高。病程可持续数周。虫体穿过的部位,炎症逐渐消退,并干燥结痂而愈。皮肤病变多见于常与泥土接触的手足部位,臀、臂、腿及躯干等部位亦有发生。
由斯氏狸殖吸虫童虫、棘颚口线虫幼虫及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等引起的皮肤蠕虫蚴移行症,往往出现在皮层深部或肌层中,呈移动性的皮下肿块。局部皮肤表面正常或稍有发红、发热及水肿,疼痛常不明显,有的可有痒感、烧灼感或刺痛。包块间歇地在不同部位出现。常并发内脏蠕虫蚴移行症,伴有内脏器官受损的临床表现,并出现明显的全身性状态反应,如发热、荨麻疹、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乏力、肌肉酸痛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由动物血吸虫尾蚴引起的尾蚴性皮炎,初次感染时症状轻微,但可使人体致敏,故再次感染时症状增剧,出现丘疹、疱疹及水肿,伴有奇痒,或因继发感染而累及淋巴管和淋巴结。尾蚴并不能持久地在皮肤中存活,一般也不侵入真皮层,在数天后即死亡;但所致局部病变可持续两周,最后结痂脱落而愈。
(二)内脏蠕虫蚴移行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由于病原体的不同,所引起的内脏蠕虫蚴移行症的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的临床特征是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伴有各受损脏器的相应症状,有时伴有高热、乏力等全身症状,患者血沉也往往加快。
弓首线虫蚴病(toxocariasis)是较常见的内脏蠕虫蚴移行症,其中以犬弓首线虫蚴病较为多见。因其幼虫比人似蚓蛔线虫的幼虫还小,故可通过肺脏分布到全身,其中最常见的寄生部位是肝脏。幼虫在肝、肺、脑、眼等器官中存活,刺激组织形成嗜酸性肉芽肿。病程长达半年至1年,有的甚至可达数年。弓首线虫病患者80%有肝肿大、高度和持久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可占白细胞总数的50%——60%,绝对值可达20000个/mm3),50%的病例有肺部症状(单纯性肺嗜酸细胞浸润症),即L?ffler综合征,表现为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伴有血浆球蛋白显著增高和血沉增快。如幼虫侵及脑部,可引起癫癎等神经症状。有的病例可发生慢性肉芽肿性眼炎,或引起外周视网膜炎及视神经乳头炎,因较易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相混淆而将眼球摘除,故需进行鉴别诊断。
棘颚口线虫所致的蠕虫蚴移行症,除引起皮肤蠕虫蚴移行症外,尚可引起内脏蠕虫蚴移行症。这种幼虫在体内移动无定向,可在许多器官组织移行而使临床症状多样化。多数病例可在体表检获虫体而被确诊,有的病例也可在眼、子宫颈部、尿或咳痰中发现虫体。幼虫可从肠内穿过肠壁到达腹腔,先侵入肝脏,再至骨骼肌和结缔组织中移行。感染当天和第2天出现恶心、呕吐、上腹疼痛或不适,伴有皮肤瘙痒、荨麻疹以及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继之出现右上腹疼痛和压痛,表明虫体已进入肝脏;以后可在腹部及胸部各器官或体壁中移动,症状多变。有的被误诊为急腹症(急性胆囊炎)和肺结核等。棘颚口线虫尚可引起嗜酸性脑脊髓炎,临床表现为严重的神经根痛,四肢麻痹,或突然从嗜睡到深度昏迷,脑脊液大多为血性或黄色。大多数患者在感染后1个月内出现皮肤移行的症状,通过体表活组织检查、自动挤出或排出虫体后,即可确诊。由斯氏狸殖吸虫童虫引起的内脏蠕虫蚴移行症的临床表现,与前者颇相似,也可有肝肿大及腹部、胸膜和肺部的症状,亦可侵犯神经系统以及眼和心包等重要器官。至于曼氏迭宫绦虫蚴病虽多见于躯体的浅表部位(皮肤蠕虫蚴移行症),但亦可见于腹腔、淋巴结等处(内脏蠕虫蚴移行症),其移行性似不及前两种为甚。裂头蚴在嗜酸性肉芽肿性的局部肿块中可存活数月至年余不等。
由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所引起的内脏蠕虫蚴移行症,以嗜酸性脑膜脑炎为主要症状。以头痛、恶心、呕吐、视力减退、慢性进行性感觉减退、面神经麻痹、眼球外直肌麻痹、颈强直、肢体乏力以及脑脊液混浊等表现为其特征。此外,尚可出现低热、瘫痪、嗜睡、昏迷甚至死亡。

病因

1.病因:本病的病因是人体同过皮肤接触和不良的饮食习惯感染动物蠕虫幼虫所致。
2.感染途径: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通过皮肤接触和不良的饮食习惯。皮肤蠕虫蚴移行症多经皮肤感染,蠕虫蚴移行于皮下组织中引起损害。内脏蠕虫蚴移行症主要是通过进食未煮熟的食物而受到感染,在小肠孵出的蠕虫蚴入侵某些脏器并在其中移行而引起局部组织的损害及全身症状。

检查

1.粪便检查:可在粪便中查见虫卵。
2.
血象检查:部分患者病程早期血嗜酸性粒细胞可轻度增加,白细胞总数多无变化
3.超声波检查:可发现器官组织中有缓慢移动性斑片状改变。
4.x线检查:可见肺部有浸润、纤维增殖、囊样、结节或钙化性病变。

诊断

各种蠕虫蚴移行症的共同特征,是持续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及幼虫在皮肤和各器官中移行性的、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肉芽肿性损害。临床诊断需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和流行病学资料(包括与动物粪便所污染的泥土的接触史、饮食习惯及特异的饮食史等)进行分析判断,并需与近似的疾病鉴别。
(一)皮肤蠕虫蚴移行症的诊断
以动物钩虫幼虫引起的匐行疹最常见。它与人体钩虫及粪类圆线虫的幼虫所致的皮炎相似,不易区别。人体钩虫所致皮炎症状消退后不久,即可在粪便中查见钩虫卵;而粪类圆线虫不仅有皮肤损害,且幼虫移动迅速(larvacurrens),并可有肠道症状,也可通过粪便检查确诊。
(二)内脏蠕虫蚴移行症的诊断
1.弓首线虫病根据病人的年龄、不洁饮食史,与犬、猫等动物密切接触史及有关病史,有肝肿大、长期间歇性中等发热,X线胸透有肺部指征及支气管哮喘样肺部症状,持续性白细胞数增加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IgG、IgM,有时IgE水平增高。
(1)病原诊断:弓首线虫幼虫在人体不能发育为成虫,故粪便中不能查见虫卵。对疑似病人可行肝脏或其他罹患脏器的穿刺或剖腹标本小块做连续切片,观察组织病变及寻找幼虫。
(2)免疫诊断:对内脏蠕虫蚴移行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应用标准化的弓首线虫抗原液作皮内试验相当敏感和特异。目前血清学方法更为常用,以第二期犬弓首线虫作抗原的间接血凝试验,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此外,琼脂弥散沉淀试验、皂土絮状沉淀试验,以及用幼虫切片作抗原进行荧光抗体试验等,均有一定价值。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诊断内脏蠕虫蚴移行症更为敏感。应用弓首线虫含胚的提取物作抗原进行ELISA可与弓首线虫病、丝虫病和旋毛虫病等进行血清学上的鉴别。实验观察感染犬弓首线虫含胚卵的家兔血清与犬弓首线虫成虫浸出抗原、幼虫培养液抗原或幼虫浸出抗原作琼脂双扩散法进行比较,表明抗体的产生有其特异性。
2.异尖线虫病异尖线虫病以胃肠道的症状为主,结合饮食史等可提示诊断。若胃镜检查检出幼虫,便可明确诊断。但并非所有病例均能检获虫体。肠外的异尖线虫病,更需作活组织检查发现虫体,才能确诊。
异尖线虫感染性幼虫的形态特点是:虫体长纺锤状,表皮三层,无翼,体壁肌层较厚,食管与肠管之间有一胃室(ventriculus),在食管或肠的上部有一腺样结构,排泄孔在幼虫头端,小齿的腹面,近直肠处有三个肛腺(analglands),横断面见有Y型的侧索。
近年来,应用免疫诊断方法取得一定进展,如用异尖线虫幼虫切片作抗原,作荧光抗体试验。也有人认为异尖线虫幼虫肠周围液的血红蛋白具有抗原特异性。
3.管圆线虫病除根据临床所见的脑膜症状及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外,还应了解有无吞食或接触此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的历史,如未检测到病原,只能作推断性诊断。免疫学诊断有较大价值,用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制备的纯化抗原作皮内试验有一定的价值,可供流行病学调查之用。
4.棘颚口线虫病、裂头蚴病及斯氏狸殖吸虫病这三种内脏蠕虫蚴移行症的病原虽分属于不同的纲,但所引起的症状却颇为相似,仅根据临床表现较难鉴别。如能发现虫体则可确诊,但检出率较低,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还必须依赖免疫学诊断。我国对斯氏狸殖吸虫病的诊断已广泛应用成虫抗原作皮内试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病例初选。也可应用血清学诊断如酶联吸附试验等,应用棘颚口线虫成虫或幼虫抗原对已确诊病例作对流免疫电泳,呈阳性反应。
5.人喉兽比翼线虫病根据病人发病前1个月内有进食未煮熟的龟、鳖、鱼等饮食史,结合有咳嗽、胸痛、气促、低热、血丝痰等临床表现,周围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等,可作出本病的临床诊断。但明确诊断则有赖于作支气管镜检查时发现人喉兽比翼线虫幼虫和/或在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IgG抗体。

治疗

本病以病原治疗为主,杀灭蠕虫蚴,辅以对症治疗。常用于杀灭吸虫类、绦虫类蠕虫蚴的药物是吡喹酮;常用于杀灭线虫类蠕虫蚴的药物是阿苯达唑、伊维菌素、三苯双脒。

预后

蠕虫蚴不能在人体内发育为成虫,即使偶可发育为成虫亦无繁殖能力,因此本病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预防

预防蠕虫蚴移行症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人群抗病力和药物预防等。其中,切断传播途径是最主要的预防环节,即注意饮食卫生,不吃未煮熟、可能含有蠕虫蚴的动、植物食品。

健康问答

  • 蠕虫蚴移行症发病病理是什么?
    医生头像
    王学廉 主任医师 唐都医院 - 神经外科
    某些寄生虫的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感染期幼虫如进入适宜的宿主体内便进一步发育为成虫;但如进入某些非适宜的宿主体内则处在...停滞发育状态,这种停滞发育状态的虫体一旦有机会转入适宜的宿主体内,又可进一步发育为成虫,故这种停滞发育状态的幼虫称为等待期(waiting stage)幼虫,而含有等待期幼虫寄生的非适宜宿主称为转续宿主或等待宿主(waiting host)。这种寄生现象称为转续寄生(paratenesis)。通过转续宿主传播寄生虫病的方式称转续传播(paratenic transfer),这是某些寄生虫病的另一种感染途径。感染期幼虫被人吞食后,在人体内的寄生情况与在猪、鼠等动物体内相似,不能发育为成虫,但可在人体内长期移行,造成损害,出现蠕虫蚴移行症。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蠕虫蚴移行症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王学廉

唐都医院 神经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推荐词条

发热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480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7月24日 13:19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