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性面偏侧萎缩症
进行性面偏侧萎缩症又称Parry-Romberg氏病,是一种单侧面部组织的营养障碍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是一侧面部各种组织慢性进行性萎缩。病变有时累及颈、肩、背及躯干。常合并高脂血症、糖尿病及肾病。
别名:
进行性半侧萎缩症
帕-罗二氏综合征
进行性一侧面萎缩
Parry-Romberg综合征
英文名:
Progressive facial hemiatrophy,PFH
发病部位:
一侧面颊、额等处
症状:
抽搐
皮肤干燥
毛发脱落
单侧面部萎缩
皮肤萎缩和色素沉着等
多发人群:
20岁前的青少年,女性多见
治疗手段:
对症治疗
是否遗传:
是
是否传染:
否
疾病知识
症状
1.本病分两个阶段:一般发生于十岁左右,偏面萎缩引起面部形态的异常,发作时间、持续时间、病变范围、病变程度差异很太。发作和停止是自然进行的,自然病程常分为活动进展阶段(2-10年)、消耗性萎缩阶段及稳定阶段。
2.临床表现:病变始发部位多样,疾病发展可累及一侧的头部、颊部、颌部、颈部、手臂内侧、骶骨、大腿,皮肤可能有色素沉着、干燥和羊皮纸样变化,但话动自如。由病变侧缺少皮下脂肪,皮肤常常与其下的肌肉或骨组织紧贴。
进行性面偏侧萎缩症引起的异常沿单侧三叉神经一支或三支分布,同侧身体的病变占5%-10%。女性与男性发病比率为3:2。
偏面萎缩较少发生口腔病变,由于皮肤和皮下脂肪萎缩,口角向患侧上方偏斜,如果唇组织包括在内,口唇张开,显露患侧牙齿,口内软组织及肌肉受到影响,但动能一般正常。
患侧舌体萎缩较常见,颌骨和牙齿发育也常受到影响,下颌骨体及升支较正常侧短小、下颌角发育延迟,并有自发性骨折的报道。牙齿萌出延迟,牙根萎缩,牙齿形成延缓,但最终有正常的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形成。。
病因
进行性偏面萎缩病因至今不明确。脂肪代谢异常可能是初始病因,也可能是营养不良、外伤、刺激损伤、颈交感神经受压等的结果;其他相关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外周性三又神经炎、淋巴管炎、局限性硬皮病、内分泌异常、自身免疫疾病、遗传疾病等。
检查
1.脑脊液检查:多数正常,但亦可蛋白质增高。
2.脑电图可出现阵发性尖波或慢波活动。
3.肌电图检查:可见萎缩肌肉失神经改变,运动传导速度减慢。
4.X线检查:病变侧骨质变薄,缩小,变短。
5.MRI或CT检查:可见病变侧骨骼、脏器、大脑半球等萎缩性改变。
国内研究还证明视觉、听觉和体感诱发电位均可见异常。提示本病同时有周围视觉、听觉及躯体感觉中枢通路受累。
诊断
1.诊断依据
本病特殊的面部形态及影像学改变,当患者出现典型的单侧面部萎缩,特别是皮下脂肪萎缩,偶尔波及头盖部、颈肩及肢体等,而肌力不受影响时,可以作出诊断。
2.鉴别诊断
(1)先天型脂肪营养不良:本病主要表现躯体、四肢或面部散在分布脂肪萎缩,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起病于婴儿期,常并发外阴部肥大、多汗、头部多毛症、黑色棘皮症。后期发展为糖尿病,可出现肝、肾功能不全或心肌肥大,以及合并肢端肥大症等。
(2)局限性硬皮症:疾病初期可能产生混淆,但头面部并非硬皮症好发部位,而皮肤硬皮症与下面组织粘连甚紧不易捏起,也无刀痕式分布可帮助鉴别。
(3)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是发生于青少年的缓慢进行的面肌萎缩,特殊的“肌病面容”为上睑稍下垂,额纹和鼻唇沟消失,表情运动微弱或消失,因口轮匝肌的硬性肥大嘴唇显得增厚而微翘(猫脸)。伴闭眼不紧,吹气鼓腮不能,肱、肩、面肌肉萎缩,上臂抬举无力,上肢平举时肩胛骨呈现翼样突破。血清激酸磷酸激酶(CPK)、丙酮酸激酶(PK)等活性增高。
治疗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防冶方法,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手术整复。如注射硅胶、牛胶原、种植体、皮瓣修复及植骨等。手术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应在进行性偏面萎缩稳定阶段,即疾病停止发展后考虑手术治疗。
预后
本病通常呈自限性,病情发展至一定程度后,便不再进展。预后良好。
预防
本病病因不明,尚无有效预防措施,主要是预防可能的原发病诱因。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治的关键。定期每年做一次全身体检,以做到一级预防。对已有面神经炎导致的面瘫患者应积极治疗,以避免进一步加重导致进行性面偏侧萎缩症。
健康问答
-
进行性面偏侧萎缩症应该如何护理?
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恐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机体的
...免疫功能。下拉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