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X线平片及CT上表现溶骨性骨质破坏,其中有骨性分隔,伴有轻度膨胀,可发生在干骺端和骨干,也可伸展到骨骺和软骨下骨质,病灶无骨膜反应;
MRI表现T1、T2加权均为低信号影像 。
鉴别诊断:造釉细胞瘤:是上皮性牙源性颌骨肿瘤,与下颌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较难鉴别,两者病灶都可含有牙齿或未发育完全的牙齿结构,前者肿瘤主要来源于残余的牙板和造釉器,牙根可被侵蚀,邻牙可因肿瘤挤压而倾斜移位或脱落,MRI病灶信号不均匀,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低信号混杂信号。
骨巨细胞瘤:好发年龄是20-40岁,常发生于愈合后的骨骺部,肿瘤多呈膨胀性、偏心性、多房性骨质破坏,病灶一般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也无硬化边缘,影像学较难鉴别。
动脉瘤样骨囊肿:两者病理改变相似,但是ABC病灶主要有大小不等的血腔组成,其中充满可流动的暗红色血液,CT表现多呈囊状膨胀性骨破坏,一般可见多个含液囊腔,有的可见液-液平面,在MRI上T2WI液平面上层一般为高信号,下层为低信号。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之棕色瘤:是在骨质疏松的基础上发生的,在X线上还可以看见甲旁亢的其他骨骼表现,如骨质密度减低、骨皮质或皮质下骨吸收、远端指骨吸收性变化以及牙齿硬板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