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高原性心脏病

高原性心脏病(high altitude heart disease, HAHD)是指移居高原地区的人 ,发生急性或慢性缺氧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所致的心肌损害和循环功能障碍。
别名: 高原心脏病   高心病  
英文名: high altitude heart disease
发病部位: 心脏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症状: 头痛   疲乏   食欲不振   咳嗽   指甲床发绀  
多发人群: 突然从平原到高原者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高压氧疗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本病主要发生于移居高原人员,青年男性易患,预后较好。小儿多在2岁以下,死亡率高。多有心慌、气短、胸闷、纳差、水肿、失眠等症状。右心衰者有紫绀、杵状指、颈静脉怒张、双下肢水肿甚至腹水、阴囊肿大、胸水、心包积液等。左心衰者可有乏力、端坐呼吸、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肺部罗音等。心界多扩大,肺动脉瓣听诊区可听到第二心音亢进或分裂。心尖部和三尖瓣区常听到Ⅰ-Ⅱ级柔和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第一心音较低钝。超声心动图提示高原性心脏改变、心功能不全;心电图有传导阻滞、心室肥厚、电轴右偏、P波高尖、ST-T改变;胸X线可见心室扩大、肺动脉段突出、右下肺动脉扩大等。
临床主要表现分两个阶段:
1.心功能代偿期:患者可以长期耐受,无任何自觉症状和体征,仅在某些诱因作用下出现心力衰竭,如过度疲劳、感染、精神紧张,或由高原转往更高的海拔地区,或由平原重返高原等等。多数病人心脏有轻度扩大,心尖部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肺部少许湿啰音,平时可无明显症状,或出现头痛、胸闷、心悸、气促等。
2.心功能失代偿期:随着病程进展,心悸、气喘、呼吸困难、发绀加重,如伴红细胞增多症,发绀将更明显;继之出现颈静脉怒张,心界向两侧扩大,心尖区2/6-3/6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个别病人还可出现舒张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2音亢进或伴分裂,两肺闻及干、湿啰音,肝脏增大,下肢水肿,杵状指发生较少,部分病人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血栓或栓塞。

病因

1.病因: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缺氧。受凉、吸烟、过度劳累、上呼吸道感染是本病的诱发因素。
2.病理机制:高原缺氧引起红细胞增多、血液黏滞度增加、总血容量和肺血容量增多以及缺氧对心肌直接损害。

检查

1.症状和体征:呼吸困难,咳嗽,紫绀,失眠,易怒,右心衰。
2.实验室检查:血液中红细胞数异常升高。我国对高红症的诊断标准是:血红蛋白>200g/L,血细胞比容>65%和红细胞数>6.5×1012/L,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均在正常范围;血小板与同海拔高度健康人相同;骨髓粒细胞系统主要特点为红系统增生旺盛,红系占有核细胞的33.3%,以中,晚幼红细胞尤为明显,粒细胞及巨核细胞系统无明显变化。酸碱度(pH值)测定高红症病人pH降低。血气分析表现为显著的低氧血症,PaO2降低,PaCO2增高,A-aDO2增高,标准碳酸氢盐相对性高碳酸血症,肺功能除了小气道功能轻度异常外,其他无明显变化,小气道功能表现在病人的闭合容积增高。用力呼气中段流量降低。
3.胸部X片:心脏增大,右室、右房增大,肺动脉段突出。
4.心电图:QRS波群电轴右移,心室轻度肥大。
5.超声心电图:右心室肥大和/或功能障碍。

诊断

(一)诊断
1.高原性心脏病诊断的四个必备条件:
(1)从低海拔到更高海拔(3000米以上)或长期居住在高海拔地区;
(2)有低氧的临床表现,如口唇发绀、SaO2下降;
(3)有不同程度的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临床检查见肺动脉听诊区第二心音亢进,超声或导管检查示肺动脉高压;
(4)排除其他疾病。
2.小儿高原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根据1995 年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推荐的我国现行的高原病分型及诊断标准,小儿HAHD 诊断标准如下:
① 发病一般在海拔3 000 m以上,少数易感者亦可于海拔2 500 m左右发病;
②父母系平原人移居高原后所生育的子女,或小儿在平原出生后移居高原均易罹患,少数世居儿童也可发病;
③2 岁以内小儿最为易感,但其他年龄小儿亦可罹患。发病多为亚急性(数周至数月)经过;
④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紫绀及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显著的肺动脉高压及极度右心肥大征象(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 线摄片、心导管检查2 项以上证实);
⑤ 排除渗出性心包炎、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
⑥ 转往海拔低处,病情即有明显好转。
(二)鉴别

高原性心脏病需要与以下鉴别:
(1)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包括新生儿持续性高原肺动脉高压;
(2)慢性阻塞性肺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病;慢性肺心病;
(3)肺间质病,如尘肺;
(4)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脏瓣膜疾病、扩张性和高血压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

治疗

1、氧气疗法:氧疗在心衰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在高原缺氧地区则更为突出。针对低氧所致的高原性心脏病,及时予以低流量(1-3L/min)或高流量(4-6L/min)氧气吸入治疗(必要时可选用高压氧疗法),可明显减轻肺动脉压,改善心功能。对高原肺水肿伴有大量泡沫痰时,将氧气通过50%——70%的酒精改善肺泡通气。
2、药物治疗:目的在于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缓解症状;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防止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阻止、延缓或逆转心室或血管重构;延长病人寿命,降低病死率。
(1)刺激心肌收缩而增加左室射血分数的正性肌力药物。此类药物仅用于高原性心脏病合并中、重度收缩性心衰者。常用药物有洋地黄、β受体激动剂等。
(2)降低心室前后负荷而增加左室射血分数的药物。
①解除支气管痉挛:氨茶碱具有强心、利尿、兴奋中枢、松弛支气管、胆道、冠状动脉等作用。其中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最强,特别当支气管平滑肌处于痉挛状态下,作用最为明显,是高原性心脏病中最常用的药物。
②利尿剂:抑制钠水重吸收,使尿量增加,消除水肿,减少循环血容量,减轻肺淤血,降低心脏前负荷,降低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减低心肌氧耗,从而改善心室功能。常用速尿、双氢克尿噻等。
③血管扩张剂:通过扩张容量血管和外周阻力血管,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功能。
(3)影响心脏重塑而增加左室射血分数的药物。如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包括ACEI、β受体阻断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虽然不一定有即刻效益,当长期治疗可延缓心室重塑,阻止心室扩大,降低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4)阿司匹林:可防止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对房颤和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患者可加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
(5)心肌代谢药物治疗。可营养心肌,促进心肌存活,增强心肌细胞抗缺血、缺氧及抗损伤能力,促进受心肌细胞的修复,并可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增加心排血量。代谢药物治疗已是一种新的趋势。常用维生素C、维生素E、ATP、肌苷、丹参等。
3、对顽固性心衰者,建议尽快离开高原地区到平原或低海拔地区治疗。

预后

本病的首要治疗是就地氧疗或转送低海拔地区。由于绝大多数小儿病例呈亚急性经过,及时转移内地者预后良好,但是因各种原因不能脱离高原环境者病程迁延或反复发作,病死率9.9%~15.1%

预防

1、大力进行健康宣教。我们可以通过医院及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等进行宣传以提高人们的卫生保健意识。在进入高原前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防治可能诱发高原性心脏病的因素,尤其要控制上呼吸道感染。
2、改变应激生活方式 ,控制危险因素。
(1)戒除烟酒:西藏地区无论是藏族还是移居汉族等其他民族,普遍有抽烟饮酒的习惯。医学界早已证实嗜烟嗜酒是心血管系统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在高原缺氧地区,往往使支气管平滑肌进一步痉挛,加重心肌缺氧。
(2)劳逸结合:在门诊统计发现,从事重体力活动的民工和繁重的脑力劳动者心脏病发病率最高。可能系其长期从事高强度劳动,缺少充分的休息时间,加之其生活环境及饮食条件差,肌体耗氧量增加,心脏进一步缺氧,结果导致心脏代偿性肥大,最终引起心功能不全。尤其是有基础高血压等心血管病者,发病率更高。
(3)少食多餐:高原缺氧,消化系统功能受损下降。少食多餐,可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改善心血管功能。
(4)参加体育锻炼,控制体重,松弛紧张情绪,低盐饮食。
3、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基础疾病。

健康问答

  • 高原性心脏病的特点是什么?
    医生头像
    王学廉 主任医师 唐都医院 - 神经外科
    海拔高度在3000m以上,能激发机体产生明显的生物学效应的地区称为高原地区。其特有的气候条件是大气压和氧分压低,空气稀薄,引起吸入气...氧分压、肺泡气氧分压低,导致机体缺氧。海拔愈高,缺氧愈重。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王学廉

唐都医院 神经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推荐词条

咳嗽 头痛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524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1月13日 16:33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