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小儿神经性贪食

神经性贪食(Bulimia Nervosa,BN)是以反复发作性的、不可控制的、冲动性的暴食,继之采取自我诱吐、使用泻剂或利尿剂、禁食、过度锻炼等方法避免体重增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
别名: 小儿贪食症   小儿狂吃综合征   pediatric polyphagia   小儿神经性贪食症   贪食症  
英文名:
发病部位: 心理  
就诊科室: 小儿神经内科  
症状: 贪食行为   暴饮暴食   食欲异常  
多发人群: 儿童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是否遗传: 不确定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心理和行为障碍
本病的行为特征主要为暴食-清除循环,表现为冲动性暴食行为,缺乏饱食感,伴有失控感。这些行为常与空虚、孤独、挫折感或有诱惑的食物有关。BN患者通常在出现罪恶感、极度痛苦或躯体不适如恶心、腹胀、腹痛时终止暴食行为,继之是补偿性排泄行为,以防止体重增加。常用的清除行为有用手指抠吐或自发呕吐、过度运动、禁食,滥用利尿剂、泻药、食欲抑制剂和加速机体代谢的药物如甲状腺激素等。暴食-清除行为可以反复循环。暴食和补偿性清除行为的秘密性是BN的另一特征,其行为常不被家人和朋友注意。此外,BN患者中还常见偷窃食物及酒精滥用、性紊乱、自伤、自杀企图等冲动行为。
BN和其他精神障碍关系密切,可合并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物质滥用特别是酒精和兴奋剂滥用,BN患者人格障碍的共病率较高,主要表现为边缘性、反社会性、表演性和自恋性人格障碍。
2.躯体障碍
BN的躯体障碍可表现为开始轻微或一过性症状如疲乏、腹胀和便秘等,发展到慢性的、甚至威胁生命的障碍如低钾血症、肾脏功能和心功能损害等。暴食行为可导致一系列胃肠道症状,以恶心、腹痛、腹胀、消化不良和体重增加较为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急性胃破裂较为少见。BN患者最常用的补偿性清除行为是自我诱导呕吐,可引起一系列严重躯体不适或躯体疾病:胃酸反流导致牙齿腐蚀或溃疡、食管与咽部损害;反复的呕吐可致腮腺和唾液腺肿胀、腮腺炎;自我诱导呕吐时,手指和牙齿及口腔黏膜摩擦或刺激可引起口或手损伤;频繁的呕吐导致K+、Cl-、H+丢失过多,引起低钾、低氯性碱中毒,甚至出现心律失常或肾脏损害;此外,继发性代谢紊乱还可表现为疲乏无力、抽搐和癫痫发作等。BN的常见躯体合并症还有泻药依赖、慢性胰腺炎等。

病因

对于小儿神经性贪食的成因关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国内外的研究者对于其成因的讨论主要从5个方面进行,即遗传、生理机制、家庭、社会文化及心理因素,但是尚未形成定论。
1.遗传因素
依据肯德勒(Kendler,1991)等的研究显示,同卵双生子的暴食症患病率要高于异卵双生子,分别为23%和9% 。有研究发现,有进食障碍家族史者的发病风险是常人的11倍。这些数字都反映出遗传在该症中的作用,当然这些研究较难排除环境的影响。
2.生理机制
大量研究验证,进食障碍同低浓度的5-羟色胺有关,低浓度的5-羟色胺将增加个体对碳水化合物的欲望,进而发生暴食行为。第2种观点也称“定点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下丘脑侧面受到刺激时,个体会产生饥饿感;而当腹面受到刺激时,则产生饱足感;饥饿与饱食之间的平衡点控制着进食与新陈代谢。当进食过多,则引起热量消耗和降低饥饿感的新陈代谢活动,进食过少,则减少了新陈代谢活动。并增加饥饿感。两个过程的联合,让节食减肥变得困难。而暴食症患者就陷入与这些过程的持续斗争中,时而成功,时而失败;“定点”不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忽高忽低。还有研究发现,贪食症患者患者在引吐的过程中产生疼痛、不适感会促进大脑中内啡肽的释放,这种让人兴奋的物质会让患者产生类似疼痛上瘾的感觉,因此为了获得这种“快感”,患者的进食、催吐的行为就会越发频繁。
3.家庭因素
家庭不仅会使会促进失调的存在,还会使障碍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研究发现,进食障碍者的家庭通常存在缺陷。这样的家庭对患者的情感需求持否定态度与敌对态度。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家庭凝聚力、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解决外在冲突的方式都会对孩子的进食行为产生重要的作用。其中,母亲的形体观念及进食观念对孩子的影响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患者的母亲比一般的母亲具有更高的患病比率。
4.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所倡导的“苗条才是美”的观念,以及很多基于个体容貌、形体进行的对个体人格特质的评价,致使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节食、减肥的行列。近乎残酷的节食,单一的食谱之后导致的结果通常就是厌食症或贪食症。还有观点认为进食障碍同患者早年受到的性虐待有关,根据这一理论,患者早期受到的性虐待使她们不愿接受自己的女性特征,希望通过节食、减肥的行为减少自己的女性特征。虽然进食障碍患者中受到过性虐待的比率较高,但并非其标志性特征。
5.心理因素
1)歪曲的认知:进食障碍者普遍会将体质量的变化与胖瘦同自我价值联系起来,即与体质量相关的自我图式。他们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体型与体质量的评价,而较少关注别人对于自己人格特质的关注。于是希望通过节食的行为减轻体质量来提升自我价值。然而,同厌食症患者不同的是,贪食症患者大都存在这样的观念——非此即彼(我已经开始吃了,我的节食行为到此即止。节食不具备任何意义……)于是,暴食行为即出现了。暴食还能缓解情绪,从而因此得到了自我强化。有很多患者反映,他们在暴食的过程中可以什么都不想,避开压力,不再想对食物与体质量的控制,这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自我,宣泄了自己的情绪。但很快这种积极情绪就会改变。由于对增重与体型以及自己不良迸食行为的担忧,让他们产生了更重的内疚感与自卑感。贪食症患者容易将焦虑与不舒服的感觉当作饥饿的信号,即当他们心情烦躁时,他们会认为自己是饿了,身体出现某些不适感时,他们也会认为这是由于机体缺乏能量、饿了而来。而非真正的生理饥饿,于是采取吃东西的方式对这些不良情绪做出反应。这也是为什么贪食症患者不仅局限于女性的原因之一。
2)人格因素:有研究称,具有进食障碍的人通常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人格异常。他们的人格特征有低自尊、低自我评价、外控、高神经质水平、抑郁、焦虑、冲动、完美主义倾向、体内刺激知觉障碍等。据沃尔特斯与肯德勒的报告称,进食障碍患者往往过分关注别人的看法,担心别人怎么看待他们。所以这也就可以理解贪食症患者的行为,当别人说他们发胖了时,他们的感受就会比一般人更敏感,这种敏感容易导致精神上的不安与焦虑,从而需要用食物来安抚这种情绪。精神动力学派认为进食障碍者的人格总特征为依赖,缺乏自主和对自身和以上外在个体领域的混淆。这一学派对于贪食症的研究大致有2种取向:①对象联系观点。认为是分离—个体化中实践阶段的发展停滞导致继续使用身体作为转换性对象,暴食与泻出则重现了分离—个体化时婴儿与母亲的斗争。②结构观点。强调个体通过暴食来防御内心冲突所导致的焦虑。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清钾检查:水电解质紊乱时,可有血钾下降、pH值下降。
2)血清肌酐:可见肌酐增高。
3)内分泌检查:可见内分泌紊乱等。
2.辅助检查
1)心电图:可有心律失常或低钾血症心电图改变
2)胃钡餐造影:可发现急性胃扩张。

诊断

小儿神经性贪食和神经性厌食症都是食欲中枢异常所致进食障碍的疾病。有报道年轻女性中约有1%——3%的人患有神经性贪食症。往往患者极度地担忧体形和体重,惧怕肥胖,开始节食,继而厌食,随后出现贪食,但是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的体重一般都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参照DSM-IV神经性贪食诊断标准:
1.发作性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或行为,一次可进大量食物。每周至少发作2次,且持续至少3个月。
2.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
3.常采用引吐、导泻、增加运动量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的发胖。
4.不是神经系统器官性病变所致的暴食,也非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继发的暴食。
满足以上几点,则可诊断为神经性贪食症。
 在诊断过程中,需除外躯体疾病所导致的贪食,呕吐及其他精神障碍所导致的贪食现象。

治疗

本病患者普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不正常的,这种认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配合治疗,这意味着贪食症患者大都是愿意配合治疗,并能够认识到该问题带来的不良后果。对于该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认知行为疗法:这是最早用于治疗该症的方法之一。分为3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主要是为患者提供与治疗有关的基本原理。例如,让患者了解暴食的危害及正常饮食带来的益处,正常的体质量观念等。制定有规律的饮食计划,计划好的3餐,及合理的l一2次的加餐。
2)第二阶段:使用行为和认知疗法改变对于体质量及体型的过分关注及其他方面的歪曲认知。
3)第三阶段:维持前两阶段取得的成果,并阻止治疗结束之后的复发。这种方法较容易操作与执行,对于一些具有强烈的治愈信念的患者,短期内预后效果很好。但是在治愈后,患者的生活出现应激事件时,复发的概率也较高。
2.人际关系疗法
这种疗法着重于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而不涉及其他的治疗主题。这种疗法在短期内取得的效果并不如认知行为疗法,但就长期来说,其效果可能会略高于认知行为疗法。因为患者通常会在人际关系的改善中促进个体自我价值感的改善。前面有讲到,很多贪食症患者缺乏自我价值感,常感到自己被忽视,因无法控制进食行为,甚至认为自己连吃饭这样简单的事情也控制不了,是一无是处的。所以提高其自我价值感,理论上能够较好地帮助患者摆脱贪食的困境。且随着人际关系的改善,更多的社交活动,也有助于分散患者的精力,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减少患者对吃得过多关注。
3.森田疗法:
有研究表明森田疗法适用于非神经症性的贪食症患者,其治疗的关键是控制患者的呕吐行为,从而间接改善患者的贪食欲望。因为对于很多患者来说,呕吐是其病理表现,所以控制呕吐的治疗方法更易让患者接受。一些患者抱有这样的观念:即我虽然吃了,只要吐掉,吐得尽量干净,这就安全。有些贪食症患者,当阻止他们的呕吐行为时,他们会显得异常焦虑,恐惧食物。因此从呕吐这个环节阻断暴食—催吐的恶性循环,某种程度上是可行的。
4.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中的催眠曾一度被用来控制贪食症患者的贪食欲望,通过催眠让患者暂时忘却贪食的欲望,缓解患者的情绪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治愈后,由于失去了催眠这种控制手段,患者的症状也容易复发。精神分析的高昂费用也让很多患者望而却步,相较其他方法,该法无论从效果上、还是经济上都略逊一筹。
5.药物治疗
使用抗抑郁药物可以减少56%的暴食行为,而使用安慰剂疗法只能减少11%。通常运用的药物主要是百忧解。但是很多患者由于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因此在停药4—6个月后,患者较容易复发,且复发率高达30%——40%。如果患者呕吐明显,可考虑应用胃复康等止吐剂,必要时也可用小剂量氟哌啶醇治疗,但必须严格遵循医嘱。
总体来说,据临床研究的结果来看,短期的药物治疗、认知疗法及综合使用这两种治疗方法。在之后的跟踪调查来看,使用认知治疗和综合疗法的治愈率较高。所以,在治疗中,采取认知行为疗法及综合疗法更为可取。

预后

BN是一种病程波动的慢性疾病。总体而言,BN的预后较AN好。从短期来看,能参与治疗的BN患者超过50%暴食和排泄行为有改善;然而,在改善期间患者并非是毫无症状,病情较轻的一些患者可获得长期缓解。部分患者需收住入院治疗;三年随访时少于三分之一的患者情况良好,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症状有一些改善,并且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结局较差,症状慢性化。在一些未治疗的BN患者中,自然缓解发生在1至2年后。预后有赖于排泄后果的严重性,即病人是否有电解质紊乱,以及频繁呕吐导致食管炎、淀粉酶血症、唾液腺增生肿大和牙齿溃疡等并发症的程度。有边缘型、自恋型、表演型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冲动素质和低自尊者预后差。BN死亡率低,呈慢性化发展,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交通事故和自杀。

预防

 
相对于亡羊补牢的治疗,做好预防的工作显得更为重要。随着“瘦既是美”这种错误的观念的盛行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减肥、瘦身的大军,但匮乏的减肥知识,媒体对于瘦身观念的误导,很多人过分节食甚至绝食来达到减肥的目的,这就容易引发越来越多的该症的出现。许多贪食症患者甚至还在网上刊登了如何能达到更好的催吐效果,以及贪食症发作时的食谱,这些不良信息对于治愈该症无疑是火上浇油。如何阻断这些不良信息,如何矫正大众对于瘦身的错误认知,传授正确的体质量控制知识,从而达到预防该症出现的目的也显得越发重要。国外的心理学发展较早,大众对于心理咨询的接纳程度也很高。而我国至今还存在着许多对心理咨询的误读现象,大众缺乏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有部分患者患病却不敢去治疗,或是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饮食已经是一种病症。因此,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也非常重要。

健康问答

  • 小儿神经性贪食怎么护理?
    医生头像
    王学廉 主任医师 唐都医院 - 神经外科
    (1)饮食护理:控制患者的饮食和零花钱,定时定量。每日晨进行30 min体育锻炼跑步,以保证每日的早餐;上午适当劳动外,还要进行30... min散步,以保证中餐;下午劳动后,还要进行器械锻炼和音乐治疗(唱卡拉OK,跳舞等),以保证晚餐。 (2)药物治疗护理:因患者对疾病缺乏认识,对服药有抵触情绪,有藏药现象,故在发药时有两人在场,帮助患者服药,以保证药物治疗的疗效。(3)心理护理:①向病人介绍心理治疗的意义,帮助患者解除心理障碍,使患者能够自我成长,正确对待挫折与困难。向病人反复宣教贪食、禁食、导泻、减肥对躯体的损害,以及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应,导致社会适应不良。②帮助病人缓解焦虑的方法,如做深呼吸、跑步、听轻松的音等。如果想吃东西控制不住,护士可以和患者聊天、谈心、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2.其他注意事项: 可伴有抑郁或焦虑症状,内容多数与体重或身体外形有关。 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水电解代谢紊乱,表现为低血钾、低血钠等。呕吐致使胃酸减少而出现代谢性碱中毒,导泻则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疾病后期,因食道、胃肠道、心脏等并发症而有致命危险。下拉查看详情

参考资料

保罗·贝内特.异常与临床心理学.9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 社.2005..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王学廉

唐都医院 神经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2044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6月13日 14:14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