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脊髓蛛网膜炎

脊髓蛛网膜炎,又称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是发生在脊髓或马尾周围蛛网膜的炎症。此病引起蛛网膜增厚与脊髓,脊神经根粘连或形成囊肿,阻塞髓腔,并能导致脊髓功能障碍。
别名: arachnoiditis of spinal cord   粘连性脊蛛网膜炎  
英文名:
发病部位: 脊髓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骨科  
症状: 截瘫   感觉障碍   腱反射亢进  
多发人群: 所有人群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手术
并发疾病: 其他脑积水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脊髓蛛网膜炎多见于男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35——54岁多见,病程半个月——17年不等。多属慢性起病,但少数病例急性起病或亚急性起病。根据病变情况分为局限型及弥漫型两类。现就其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分述如下。
1.局限型脊髓蛛网膜炎:可发生在腰段、颈段及胸段,往往在急性感染、高热后出现各种各样的神经根刺激症状,如神经根性疼痛、麻木、蚁行感等首发症状,有时伴运动障碍。按病变情况分为囊肿型及单纯局部粘连型两类,以后者多见。囊肿型脊髓蛛网膜炎的临床表现与脊髓肿瘤很相似。病程中常有缓解,有时症状可明显好转。囊肿逐渐增大时,可出现脊髓受压表现。腰穿脑脊液压力大多正常,动力试验呈不完全性或完全性梗阻,脑脊液外观呈淡黄色或无色透明,白细胞数略高,蛋白增高。脊髓造影显示椎管完全或部分阻塞或呈杯口状缺损。单纯局部粘连型的炎症仅侵及几个节段的脊蛛网膜,临床上呈节段性的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不明显,如炎症仅侵及几个脊神经根,则出现与神经根病变区域相符的根痛或相应节段的肌肉萎缩及无力。
2.弥漫性脊髓蛛网膜炎:常为粘连性蛛网膜炎引起,病程缓慢,逐渐出现感觉异常,如疼痛、麻木过敏。病变往往于胸段开始,病变范围较广者同时侵及颈段、胸段及腰段,分布弥散,可侵犯多个神经根,水平不固定,可出现多发节段性感觉障碍,亦可为逐渐进行性感觉水平上升或下降,有末带状感觉,运动障碍亦为逐渐进行性无力或瘫痪,常伴有肌肉萎缩。病情有波动性,可时好时坏,括约肌障碍出现较晚。部分病例发展快,一次急性感染后很快出现根痛及弥散的感觉障碍,很快出现肢体活动障碍,二便障碍。蛛网膜炎如起始于马尾部,则马尾神经广泛粘连,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坐骨神经痛,病变位于1侧或两侧,有较明显的下肢肌无力,肌肉萎缩,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括约肌功能障碍。腰穿椎管完全性梗阻,初压低,因蛛网膜与软膜、脊髓广泛的粘连所致,脑脊液无色透明或淡黄色,白细胞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明显增高。脊髓造影可见椎管不规则狭窄,油柱分散,呈点滴状或小条索状,有时能见阻塞平面。

病因

脊髓蛛网膜炎发生原因至今仍有争论,概括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实际上前者发病率相当少见,文献报道仅占3.7%,而继发性一般认为是多种致病因素的反应性炎症。包括:
1.感染因素:
许多作者认为感染是本病的主要因素,有人认为系病毒感染所致,可见于全身感染如流感、伤寒、结核、梅毒等或局限性炎症病变如盆腔感染,可继发于脑膜炎。
2.损伤因素:
亦为引起本病最常见的病因。任何脊髓损伤都可引起硬、软脊膜、蛛网膜及蛛网膜的破裂出血,引起蛛网膜增厚,与脊髓粘连或形成囊肿。如胸腰椎手术、腰穿损伤出血等。
3.化学性因素:
脊髓造影,麻醉药物或鞘内注入药物治疗。众所周知,造影术本身是一种创伤因素,而各种造影对此剂无论是水溶性或非水溶性作为化学因素,可或多或少损伤蛛网膜。
4.脊柱和脊髓本身的疾患:
如脊髓肿瘤、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或突出的髓核刺激引起。
5.原因不明性:
还有少数患者,没有明确发病原因,则列为特发性蛛网膜炎。

检查

1.X线检查:
1)一个或多个神经根鞘不充盈缺损;
2)硬脊膜囊狭窄、畸形;
3)硬脊膜囊内相应神经根模糊不清;
4)造影摄片可见烛洞状或多发性囊袋缺损;
5)病变处造影剂部分或完全阻断。
2.CT检查:
表现为硬膜囊内局部充盈缺损、脊髓移位及网状结构,椎管矢状径缩小,黄韧带增厚,纤维瘢痕增生等。椎管造影CT可见脊髓神经根分布不均匀 , 呈束状分布 , 还可见到脊髓内囊肿。
3.MRI检查:
早期做MRI检查可无阳性表现,病情进行性发展,常引起蛛网膜下腔不对称或阻塞,脊髓与蛛网膜下腔显示不清。当囊肿形成时,可出现阳性表现,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完全一致,对继发于颅内或椎管内感染后形成的囊肿,其囊液内蛋白质和脂类成分相对较高,在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上信号稍高于正常脑脊液。囊壁钙化时MRI T1加权图像呈高信号与蛛网膜囊肿的低信号相反。
4.腰椎穿刺:
奎试验呈部分性或完全性阻塞,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多,蛋白中等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多数正常。

诊断

一般来说,除典型病例外,脊髓蛛网膜炎的诊断有一定困难。其临床特征有:
1.亚急性或慢性起病,有时急性起病,病程长;
2.发病前有感染(尤其是结核感染)、外伤、椎管造影、穿刺麻醉等病史,而出现肢体或躯干顽固性疼痛,且症状逐渐加重;
3.体征分散以多灶性和不对称性(地图样改变)为其特征;
4.病程中有缓解和复发,多在上感、劳累、着凉时加重;
5.抗炎及激素治疗有一定效果。
当诊断有困难时,脊髓腔造影对诊断很有价值,典型的X线表现有:
1.一个或多个神经根鞘不充盈缺损;
2.硬脊膜囊狭窄、畸形;
3.硬脊膜囊内相应神经根模糊不清;
4.造影摄片可见烛洞状或多发性囊袋缺损;
5.病变处造影剂部分或完全阻断。

治疗

1.病因治疗:
对感染引起的脊髓蛛网膜炎,急性期给予抗生素,对结核性给予抗结核药物。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减少粘连,以及B族维生素和血管扩张剂。
2.康复疗法:
目的是改善病变部位血液循环 ,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和消退。如碘离子直流电导入、超短波、蜡疗和红外线等。
3.粘连型治疗:
采用鞘内注入地塞米松3—5mg,每周1—2次,亦可采用透明质酸酶500m加注射用水1ml鞘内注入,每周1次;可采用鞘内注气疗法,对早期粘连病人可促进粘连分解,并对预防手术后再粘连有一定疗效,取坐位腰穿,每次注入灭菌空气或氧气10—15ml,每周1—2次,4—6次为一疗程。
4.手术治疗:
关于脊髓蛛网膜的手术治疗,过去常持悲观态度,多数学者因顾及疗效而偏于保守。脊髓蛛网膜粘连既往由于视野限制,手术操作粗大,在试图分离粘连的蛛网膜时容易损伤血管及神经,造成手术失败或影响疗效。但近年来采用显微镜下粘连松解术,术后辅以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治疗效果良好,优于传统的直视手术。我们认为对囊肿型或局部粘连型引起脊髓压迫症状,可作囊肿摘除或粘连松解术。对诊断不能明确或可疑肿瘤者,应手术探查。

预后

对于蛛网膜下腔无明显梗阻且肢体仅为轻瘫者,一般预后尚好,大多数经药物等治疗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预防

1.预防性服药:
为研究预防腰椎术后粘连性蛛网膜炎以及椎板切除对马尾神经粘连的影响,有人对比了消炎痛和皮质类固醇的预防效果。结果,消炎痛和皮质类固醇在术后24小时均可明显抑制马尾神经粘连和蛋白漏出。术后3——6周经抗炎治疗大鼠的马尾粘连和神经退变的程度明显减轻。所以椎板切除前后可服用抗炎药物以抑制马尾神经粘连和促进粘连的好转。、
2.及时治疗和预防各种原发疾病;预防脊髓邻近组织感染累及脊髓蛛网膜。
3.严格执行诊疗操作常规,预防由神经外科手术及诊疗操作所致的医源性感染。

健康问答

  • 脊髓蛛网膜炎应该如何护理?
    医生头像
    王学廉 主任医师 唐都医院 - 神经外科
    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感冒时病人抵抗力会降低,容易受到流脑病菌的袭击而发病。因此,要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在剧烈运动或从事劳动后,...应及时把汗水擦干,穿好衣服。夜间睡觉时要盖好被子,对儿童更应留意这个问题。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王学廉

唐都医院 神经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677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6月06日 14:52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