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也称为单纯红细胞再障性贫血(Purered—cellaplasid)简称纯红再障(PRCA),是揩仅累及红细胞系分化、增殖而不影响粒细胞及血小板生成的一类贫血。
别名: 先天性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单纯红细胞再障性贫血   纯红再障  
英文名: Purered—cellaplasid,PRCA
发病部位: 血管血液  
就诊科室: 血液科   小儿血液科  
症状: 发育迟缓  
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单纯红细胞再障性贫血分为急性(包括特发性与继发性)和慢性(包括获得性与先天性)两大类。其症状表现如下: 
1.先天性单纯红细胞再障性贫血:起病缓慢,常于生后2~3月出现明显贫血症状,如不治疗,贫血进行性加重,甚至出现心力衰竭而死亡。精神不振,食欲下降,1岁以后发病者少见。肝脾淋巴结常不肿大,偶有报告脾脏肿大者,无黄疽和出血倾向,部分病例有发育落后和特殊面容,如上唇厚、眼距宽和智能低下等。约1/4病例伴有先天畸形,如肾发育不良、多囊肾、肾盂积水、双侧双输尿管、骨骼异常、先天性心脏病、突眼、斜视、唇愕裂、皮肤色素异常、颈皮呈蹼状、指(趾)特别是拇指畸形等。 
2.原发性获得性单纯红细胞再障性贫血:多见于成人,小儿极少,其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与先天性纯红再障相似,呈正色素、正细胞性贫血,网织红细胞低或缺如,白细胞和血小板常正常。少数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骨髓有核红细胞极少或缺如,血清铁增高。 
3.继发性单纯红细胞再障性贫血:继发于胸腺瘤者临床和血液学表现与原发性获得性纯红再障相似,呈慢性经过;继发于药物、感染、中毒、严重营养不良等的纯红再障,起病缓,有中至重度贫血,网织红细胞极低,骨髓有核红细胞极少或缺如等与先天性纯红再障相似。但继发性纯红再障发病年龄较大,不并发先夭畸形,多呈急性自限性经过。

病因

本病由骨髓红细胞系列选择性再生障碍所致。本病的病理以单纯性幼红细胞的增生和分化抑制、临床以贫血为主,伴网织红细胞减少或缺如,骨髓中幼红细胞明显减少,而粒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正常为特征的一组疾病。近期研究表明纯红再障主要为一自身免疫性疾病。根据其病因和发病机理,多数学者将纯红再障分为: 
1.先天性:
见于Dimand-Blakfan综合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不明,常在病儿出生后2周至2年发病。 
2.获得性:
又分原发性与继发性。 
1)原发性获得性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
通过免疫检测发现本症患者体内存在一组自身抗体(IgG),分别具有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抗促红素抗体)、抑 制幼红细胞分化增殖(抗幼红细胞抗体)和抑制血红蛋白合成(血红蛋白合成抑制因子)等抑制活性。病人血浆能抑制正常人造血干细胞体外培养集落形成,也可证 实病人血浆中存在此类抑制活性。因红系造血细胞分化抑制,又导致继发性铁代谢异常。由于导致免疫球蛋白抑制物产生的原因不明,故称为原发性纯红再障。 
2)继发性获得性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
本病继发于多种不同疾病,表现为单纯红系造血严重抑制的一组综合病征。其中半数以上继发于胸腺瘤,表现为慢性型。其他为继发于溶血性贫血、病毒感染(如EB病毒、流感病毒等)、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重度营养不良等疾病,或为药物和化学物品中毒所致。

检查

1.血常规:
血红蛋白减少,网织红细胞显著减少,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白细胞分类正常,红细胞及血小板形态无异常,无病态造血现象。 
2.MCV:
(红细胞平均体积)、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和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正常。 
3.骨髓象:
红系统显著减少,粒系及巨核细胞系统各阶段正常。原粒及早幼粒不多。个别患者巨核细胞增多。脂肪细胞不增多。 
4.Ham和Coombs试验:
阴性,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及铁蛋白增加。 
5.细胞免疫/细胞遗传学:
特征性的PRCA异常细胞遗传学提示为骨髓增生异常的PRCA变体。如果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增加,作为获得性免疫性PRCA,它们应当是多克隆的,如果存在克隆性淋巴细胞,提示PRCA继发于某种淋巴增殖性疾病。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检查应当常规进行。 
6.影像学检查:
慢性型均应详细检查有无胸腺瘤,必须进行X线胸部后前位,侧位和20度斜位摄片,可检出85%——90%的胸腺瘤,CT扫描的检出率可达到100%。

诊断

1.临床表现: 
1)有贫血症状如苍白、心悸、气短等。 
2)无出血。 
3)无发热。 
4)无肝脾肿大。
2.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男性<120g/L,女性<100g/L),网织红细胞数<0.001,绝对值减少,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极少数患者可有轻度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分类正常,红细胞及血小板形态正常。 
2)红细胞压积较正常减少。 
3)MCV、MCH、MCHC在正常范围内。 
4)骨髓象:骨髓红细胞系统各阶段均严重少于正常值,粒细胞及巨核细胞系的各阶段在正常范围内。因骨髓像是各细胞系的百分比,故当红系严重减少时,则粒系的百分比相对增加,但原粒及早幼粒增加不多,极少数患者的巨核细胞可以增多。三系无病态造血的形态异常。 
5)HAm试验及Coombs均阴性,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及铁蛋白可增加。尿Rous试验阴性。红细胞内原卜琳可增加。
3.其他: 
一些病人X线胸片可发现胸腺肿瘤。一些患者免疫球蛋白尤其IgG可增高以及染色体异常,如核型异常等。血、尿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

治疗

1.病因治疗: 
对于继发性PRCA要注意去除病因。如药物相关性PRCA立即停用一切可疑药物,胸腺瘤所致PRCA行胸腺切除术。病毒感染诱发的PRCA给予抗病毒治疗等。 
2.免疫抑制治疗: 
目前对于原发性PRCA和大多数继发性PRCA的主要疗法仍然是免疫抑制治疗,常用药物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简称皮质激素)、CsA、CTX等。尽管强力的免疫抑制治疗如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和抗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ALG)可使大多数患者得到缓解,但也增加了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因此皮质激素治疗后虽有复发仍然是目前的首选治疗,CsA也是治疗的主要药物之一。 
3.单克隆抗体: 
①利妥昔单抗(rituximab):为抗CD20单克隆抗体。已广泛用于B细胞淋巴瘤及其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②达利珠单抗(daclizumab):为抗白细胞介素2(IL-2)受体的单克隆抗体。IL-2受体表达在活化T细胞上,阻断IL-2受体可降低活化T细胞的活性和增殖; 
③阿仑珠单抗(alemtuzumab):为抗CD52单克隆抗体,又称Campath-1H,已经证实其可显著降低T细胞活性,应用于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因素导致的PRCA(如T-CLL、T-LGLL),部分病例获得较好疗效。 
4.大剂量IVIG: 
大剂量IVIG可通过其Fc受体阻断网状内皮系统功能,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同时亦有抗感染效应。对于PVBl9感染诱发的PRCA应用大剂量IVIG冲击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但大多需要反复多疗程输注,直至病毒清除。 
5.手术治疗: 
①胸腺切除术,当发现胸腺肿大时进行手术切除。切除的目的是可以准确性的诊断有无恶性变,并促进骨髓造血。有人报告纯红再障56例,其中25例作了胸腺切除,16例无效。另有5例胸腺X线照射,皆无效。纯红再障如无胸腺肿大、无胸腺瘤者,切除无效; 
②脾脏切除术,约14%患者有效。 
6.其他治疗: 
①血浆置换术,对于ABO血型不合的allo-HSCT后并发的PRCA还可采用供者血型的血浆置换术,停用免疫抑制剂(如CsA)或者是行供者白细胞输入以增强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以及应用rHuEPO等治疗; 
②HSCT:有报道l例64岁男性PRCA患者,对常规的免疫抑制治疗无效或者不能耐受,包括大剂量泼尼松龙、CTX、CsA、ATG、利妥昔单抗.由于患者长期需要红细胞输注。最终进行了自体HSCT后。不需用任何维持治疗,取得了长期CR,移植后随访36个月时仍然为CR。

预后

本病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可使66%以上病人获得缓解,但复发率可达80%;如各种治疗无效,可作脾切除,某,无效者术后再应用免疫抑制剂可望有效。

预防

1、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2、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参与户外活动。 
3、戒烟、少喝酒及咖啡。吸烟最易损害呼吸道表面屏障,诱发疾病发作。烟酒及咖啡都会刺激神经兴奋,有些人想借以“消除紧张和疲劳”,其实反而削弱了人体的抗病力。

健康问答

  • 引起纯红再障的药物有哪些?
    医生头像
    王学廉 主任医师 唐都医院 - 神经外科
    目前临床确认或可疑能诱发纯红再障的药物有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青霉胺、氯霉素、青霉素、异烟肼、庆大霉素、链霉素、头孢噻吩、胂...凡钠明、氨基比林、对氨基水杨酸钠、复方新诺明、硫唑嘌呤、苯甲磺丁脲、氯喹、奎尼丁、保泰松、西米替丁、维生素 b2、维生素c、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药物诱导纯红再障的机制尚不清 楚,可能与药物直接抑制骨髓红细胞系dna的合成或免疫机制有关。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先天性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纯红再障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王学廉

唐都医院 神经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854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1月15日 16:39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