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老年人心脏猝死

猝死是不能预测的突然性内因性死亡,通常死亡时间为瞬间、1h以内或24h以内。猝死病因中循环系统约占2/3,其中缺血性心脏病约40%,80%~90%于发病后1h死亡。
别名: 老年心脏猝死   老年人心性猝死   老年人心源性猝死  
英文名: suddencardiacdeath
发病部位: 心脏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症状: 胸痛,气促,乏力,软弱,持续性心绞痛等  
多发人群: 老年人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猝死前常有诱因,以情绪激动和过劳为多(分别为23.08%,0.23%)。情绪过于激动刺激后垂体分泌功能增加,垂体后叶分泌增加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 
2)SCD患者一般都没有先兆,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应注意:心肌梗死合并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VT)、严重心动过缓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黑蒙、晕厥;近期有心前区疼痛、心慌、胸闷、夜间或活动后呼吸困难、呛咳并伴有咳泡沫痰等;严重血液高凝状态合并广泛性冠状动脉病变;心电图(ECG)示QT间期延长,R波落在T波上的室性早搏,巨大U波和U波交替电压等改变;睡眠中异常鼾声和惊叫,伴皮肤苍白或紫绀。如有上述情况出现,要及早进行医治。已经发生过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或已经被抢救成功过者再次发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应更加注意。 一般说来,猝死的临床过程可以分为4时期即:前驱期、发病期、心脏骤停期和生物学死亡期。 
①前驱期:一部分病人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有数天或数周的前驱症状,如心绞痛、心悸加重、易疲劳等非特异性表现,有资料显示,在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幸存者中,28%的患者在心脏骤停前有心绞痛或气急症状加重。但是这些症状并非SCD所特有,往往容易被忽视。 
②发病期:一般不超过1h。典型表现为:持续较长时间不能缓解的胸痛、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头晕黑蒙等。大多SCD往往在瞬间发生,无先兆。 
③心脏骤停期:主要是突发意识完全丧失或者伴有全身的短阵抽搐,大动脉(股动脉和颈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血压<90/60mm-Hg,随即测不到,在20~30s的叹息样呼吸后呼吸停止;昏迷,多发生于心脏停搏后30s后;瞳孔散大,在心脏停搏后30~60s出现。此时患者还未到生物学死亡,及时有效的抢救,患者可以复苏。 
④生物学死亡期:心脏骤停后,体循环终止,心脏搏动与自主呼吸及脑活动暂停,进入临床死亡。在没有治疗干预的情况下,持续4~6min的室颤即可以引起大脑不可逆的损伤。一般来说,8min内缺乏基础生命支持,或在16min内未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几乎不可能获得生物性存活,机体组织陆续自溶,由临床死亡过渡为不可逆的生物学死亡期。

病因

1)老年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就是患者的心脏骤停。心脏作为人体最重要的一个器官,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提供压力,维持血液循环,保证血流量充足,促进新陈代谢。对于老年性心脏猝死患者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也在逐渐衰退,心脏功能也在不断下降。一旦患者心脏功能丧失,就会引发心脏骤停,造成猝死。另外,对于老年人来讲,各种疾病不断发生,增加了心脏性猝死的发病率。
2)过度劳累过渡劳累作为老年心脏性猝死的一个诱因,对于老年人来讲,他们身体的各项机能不断衰退,难以适应快节奏的生活,而当老年人过渡劳作或者处于精神极度紧张的环境下,很容易造成老年人心脏功能。 
3)其他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糖尿病、FH虽然并非心脏猝死的直接危险因素,但与心血管系统疾病有密切关联。欧美和日本认定吸烟是危险因素,吸烟者比不吸烟者猝死率高3倍。另外认为收缩压大于21.3kPa(160mmHg)者,猝死率增加3倍。绝经后的女性,患有重症睡眠呼吸障碍、肥胖,可成为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诱发因素。过度剧烈运动、惊恐、恼怒等变化,1h以内发生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的危险率最高,猝死者50%有精神应激因素。

检查

1)ECG表现 
有资料表明,SCD时的ECG大部分表现为室颤,占70%,其中由室性早搏和VT导致室颤占62%、尖端扭转型VT演变为室颤占13%,小部分由房颤引起室颤或就诊时即为室颤。其次为心脏停搏和心脏电-机械分离引起心脏停搏,占20%~30%,预后最差。短QT间期综合征以QT间期和心室或心房不应期明显缩短、胸前导联T波对称性高而尖为特点,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可发生阵发性房颤、VT或室颤,临床表现为眩晕、心悸、以及晕厥的反复发作和(或)SCD。
2)动态心电图(Holter):
动态心电图可使39%~82%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得到诊断,并能了解室性心律失常的频度、复杂程度、昼夜节律等变化,尤其是心肌梗死和严重的冠心病患者。
3)有创性电生理学研究(EPS)
EPS已广泛用于对医院外心脏骤停生还者的评定和处理,尤其对有冠心病的患者。大多数患者(70%~80%)EPS时可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单形性VT、多形性VT或室颤,其中36%~51%的患者可诱发出单形性VT。

诊断

①突然意识丧失伴有抽搐,多发生在心脏停跳后10s内;
②大动脉如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到;
③心音消失;
④呼吸呈叹息样,随即停止;
⑤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多在心脏停跳后30~60s后出现。

治疗

1)开放气道 
开放气道仍然是CPR的首要措施。立即将患者仰卧于坚实平面,撤去枕头,头勿高于胸部,使头后仰,清除口腔、鼻腔及咽部异物,并适当向前抬举下颏,以保持气道通畅,迅速进行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挤压。如果患者没有头颈部外伤,医务人员应采用头后仰-上抬下颏的方法打开气道。由于老年人咽部及软腭部松弛,易下垂,致使心脏骤停后更容易造成呼吸道堵塞,因此,开放气道在老年人猝死抢救中尤为重要。老年人安装假牙者较多,可能的话予以去除。
2)人工呼吸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建议,只要救护人员没有发现正常呼吸,给予2次人工呼吸,每次的时间应持续>1s;给予足够的潮气量,以能看到胸廓抬高,吹气前不需深吸气后再通气,避免过度吹气或过度用力;双人进行已建立高级气道(如气管插管、喉罩或联合气道)的CPR时,通气频率8~10次/min,通气时不需要停止胸外按压。可行口对口或口对鼻呼吸。如有救生呼吸所用的屏护装置(隔板装置、面罩)可采用口对屏护装置呼吸。有条件者可用面罩或简易呼吸器进行人工呼吸。经过培训的救生员可选用气道辅助装置。
3)辅助循环 
对于没有意识、没有呼吸的患者先予2次救生呼吸,再判断循环征象(听、看、感觉有否正常呼吸或咳嗽,迅速查看有否活动),如没有这些征象应立即胸外按压。医护人员仍要求检查脉搏及循环征象,判断时间不超过10s,如果10s内不能确定有无脉搏即应进行胸外按压。按压部位在两乳正中的胸骨下段,将一手的掌根置于按压点,另一手掌根置于其上,两只手平行重叠。为了达到“用力按压和快速按压”,按压频率为100次/min,按压深度为4~5cm,然后放松让其回复。按压和胸廓回复/松弛的时间大致相当,应尽量减少按压中断。无论单人还是双人复苏,按压-通气比为30∶2。如果有2个或以上的医护人员,应每2min(或5个按压与通气比为30∶2的周期)交换一次以防按压疲劳,从而保证按压的深度和频率。进行4个循环的通气-按压后,要对病人进行再评估,确定有无自主呼吸和循环的恢复。
4)体外除颤器除颤 
由于大多数心脏骤停是由VF所致,每延迟1min除颤生存率下降7%~10%。因此,对这些患者立即实施CPR及在发病3~5min内进行除颤,生存率最高。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建议:需除颤时只给予1次电击,之后立即做5组30∶2的CPR(约2min)后再检查患者的心律。与单相波相比,双相波终止VF是安全、有效的。仍采用单相波技术的除颤器首次电击能量应为360J。如果患者有多形性VT,病情可能不稳定,应按VF治疗,给予高能量非同步电击;如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是否存在单形或多形VT有疑问,应给予高能量非同步电击。及早除颤及与之配合的高质量CPR,往往是复苏成功不可分开的两个关键环节。有些老年人由于肋间肌减少,胸部凹凸不平,电复律时要特别注意电极板与皮肤的接触,应该使用足够的导电糊,必要时使用盐水纱布,以增加接触面积。成功BLS生命支持的标志是自主循环、呼吸的恢复。 
药物治疗: 
(1)肾上腺素或血管加压素:用于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脏停搏或无脉搏点活动。一般在第一次或第二次电击后给肾上腺素1mg静脉注射,每3~5min可重复使用;也可单剂血管加压素(40U)代替第一或第二剂量肾上腺素。
(2)胺碘酮:如2~3次电击、CPR以及使用血管加压药物后仍持续VF或无脉搏VT时,应考虑使用胺碘酮,首次300mg(或5mg/kg)静脉注射;用药后立即电复律。若仍不成功可再给150mg;复苏后静脉滴注,1mg/min,连续6h,以后0.5mg/min,连续18h,最大剂量为2.2g/d。如无胺碘酮,可考虑使用利多卡因。
(3)阿托品:用于心脏停搏、无脉搏电活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可考虑用阿托品0.5~1mg静脉注射,必要时每3~5min重复使用,总剂量≤3mg。
(4)镁剂:低镁以及扭转性VT可给予镁剂。
(5)碳酸氢钠:致命性的高钾或与高钾有关的心脏骤停,已发生的代谢性酸中毒时,可考虑使用碳酸氢钠。心脏骤停及CPR期间,不建议常规使用碳酸氢钠(尤其是院外发生的心脏骤停),即使应用也不主张给药过早,否则容易造成碱血症并使同时应用的儿茶酚胺类药物灭活。
(6)确诊或疑似肺栓塞所致的心脏骤停,应考虑溶栓治疗。
(7)心动过速的治疗: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动过速患者,仍建议立即同步电复律。

预后

1)心功能低下猝死报道心功能低下者25%~50%发生猝死,年猝死率在6%左右。扩张型心肌病5年生存率在50%左右,30%~50%因室性心律失常而猝死。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猝死约占50%。 
2)心肺复苏后猝死报道心肺复苏后20例,年内猝死复发率为15%~25%,认为左心功能不全是猝死重要的独立因素,左室射血分数(LVEF)<30%以下者心脏停搏、复苏后1~3年内猝死的危险率在30%以上。还有报道VF复律1年后,猝死率为20%~30%。
3)遗传基因与猝死现已查明,QT延长综合征(LongQTsyndrome,LQT)最初发作1年内猝死率为20%,10年内为50%,高胆固醇血症(FH)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尤其超过50岁的男性,43%~95%引起冠心病甚至心肌梗死,29%~54%死亡。

预防

1)定期体检。体检作为检验人们身体是否有疾病的一个重要途径,定期的进行体检能够掌握人们的健康状态,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老年人来讲,为了防止心脏性猝死的发生,需要对老年人进行定期体检,尤其是心脏功能,进而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保障。 
2)戒烟、戒酒。过渡的吸烟喝酒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吸烟者的冠心病发病率较不吸烟者高3.6倍。同时,过渡的吸烟、酗酒还会引发高血压、高胆固醇等,增加冠心病的发生率。为此,针对老年人,要劝其戒烟、戒酒,进而为自身的健康提供保障。
3)保持健康的饮食。对于老年来讲,由于身体各项机能的衰退,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下降,为此,此时需要进行科学的饮食调理,来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为了防止老年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应当选择高蛋白质、易消化的食物,如鱼、鸡肉、牛奶、大豆等,多食富含食物纤维的粗粮、蔬菜,增加维生素的摄入,多食新鲜瓜果,控制甜食,低盐饮食,少吃煎、炸、熏、烤和腌制食品,用餐不宜过饱。 
4)控制体重。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好吃好喝的行为也在与日增加,然而人们好吃好喝很容易引发肥胖,而肥胖会给心血管系统带来不利的负担,伴随着体重的上升,心脏负担也会相应的增加。为此,老年人应当要控制体重,避免肥胖的发生。 
5)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对于老年人来讲,过渡的精神紧张会使得血压升高,进而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律失常、冠心病等疾病,严重的还会发生心肌梗塞。为此,老年人应当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学会自我调整,要学会发泄,控制自己的心态。 
6)生活要有规律。老年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要按时起床、定时进餐、适量锻炼、按时睡眠、适当休息、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7)适量运动: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使身体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得到改善。步行是最简单而安全的运动。步行可以使心脏收缩加强,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增多,从而使身体适应步行运动的需要,这对心脏也是一种锻炼。

健康问答

  •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医生头像
    于华 主任医师 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 - 心血管内科
    1、年龄: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年龄关系密切,多在40岁以后发病,每增加10岁,患病率递增约1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大。2、性别:冠心病多见于男性,男女比约为2-5:1。3、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可能造成代谢缺陷,发生高脂血症,内膜损伤、肥胖、高血压等,这些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促发冠心病。4、体重:许多资料表明肥胖者易患冠心病。5、高脂血症:人群研究结果亦表明,高血脂的人群冠心病患病率高。尤其是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高者,冠心病患病率高,两者呈正相关。6、高血压:高血压病人冠心病的患病率较血压正常人高2-3倍左右。高血压使血管内压力升高而损伤内膜,并可加速血浆进入血管壁,从而促进血浆脂质在内膜中沉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7、吸烟:现已公认,吸烟对心血管有不良影响,它仅次于高脂血症与高血压,为冠心病的第三大危险因素。下拉查看详情

参考资料

臧宾宾,董晓瑞,王丽辉.老年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09(10):36+38..

尹海平.心内科老年患者院内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11(09):152-153..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社,2004:226-227..

廖虹.老年人心率变异性减低与心脏性猝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8(8):571..

GoldmanL,BennettJC.西氏内科学(第三分册)[M].21版.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3-138..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于华

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 心血管内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538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2月25日 10:02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