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老年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老年人椎体压缩性骨折可以发生在所有的椎体,以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常见,一般是指沿身体纵轴的暴力或者前屈伤力造成椎体前半部(前柱)压缩,使受累的椎体呈楔形改变,脊椎后部的椎弓(后柱)正常。
英文名:
发病部位: 全身的所有椎体  
就诊科室: 脊柱外科   骨科  
症状: 外形畸形   驼背   疼痛  
多发人群: 骨质疏松患者   肿瘤患者   老年人  
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活动受限
不管是颈椎还是胸腰椎的外伤引起的压缩性骨折,因椎体的承重能力下降,会伴有椎体相应的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能自行站立,或者不能自行活动。对于此类患者,也尽量不要让患者站立,避免加重损伤或者引起重要结构的二次损伤。
2.畸形 
由于脊柱的前柱受压缩,对于压缩程度重的患者来说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脊柱后凸畸形。或者轻度压缩性骨折,后突畸形不明显。
3.疼痛
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因疼痛不敢主动活动,不能自行站立或者行走。

病因

1.椎体强度下降
该类损伤也成为病理性压缩骨折,主要是由于椎体的强度下降,收到轻微的外力就会导致椎体的压缩性骨折。主要见于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椎体原发或者继发性肿瘤,椎体结核等。
2.高能量损伤
该原因主要见于青壮年患者,受到高能量的损伤,引起椎体的屈曲性损伤,椎体前柱受压引起压缩性骨折。高能量损伤包括车祸伤、高处坠落伤、压砸伤等。

检查

1.MR检查
磁共振检查对于X线或者CT发现的压缩性骨折,判断是新鲜骨折还是陈旧性骨折具有独到的优势。新鲜压缩骨折在T1WI上显示为弥漫性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高信号,而抑脂相上呈高信号。对骨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引起的病理骨折,MRI诊断价值较高,需注意椎体后缘肿瘤骨常呈球状隆起,椎弓根多受侵犯,椎管内硬膜外及椎旁软组织肿块形成。磁共振还可以明确地判断椎管内的脊髓是否受压及受损,对于采取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CT检查
对于检查椎体微细的骨折和病变具有优势,并且可以观察椎骨轮廓和骨小梁结构,CT对观察骨小梁微骨折,不伴有移位的骨皮质断裂有帮助。并且可以判断骨性椎管是否狭窄,对于诊断和治疗都有借鉴意义。
3.X线检查
X线检查是椎体压缩性骨折最常用的检查手段,可以发现楔形变的椎体,但是椎体发生楔形变不一定说明就是骨折或新鲜骨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和其他检查才能明确判断。

诊断

根据患者受伤的病史,进行详细的专科查体,结合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体检、大体定位诊断,再拍X线片筛选,因为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椎体压缩,必要时MRI或同位素检查确定新发骨折的部位和数目。同时判断病变的病因,鉴别诊断包括骨质疏松症、肿瘤、炎症等。对高度可疑肿瘤的病人,可考虑CT导引穿刺活检。

治疗

1.手术治疗
对于青壮年高能量损伤引起的不稳定骨折,伴有或者不伴有神经损伤的患者,可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椎体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新鲜骨折, 也有根据患者病情做经皮后凸成形术,加固伤椎、避免椎体进一步塌陷,随着伤椎稳定,患者疼痛会缓解消除。当然对于椎体的原发病灶首先要刮除病灶植骨,加强椎体的强度。
2.保守治疗
稳定性骨折,无神经损伤症状的患者。在急性期需平卧硬板床,轴位翻身,即看护者手持患者肩部和髋部同时用力滚动式翻身,避免躯干扭曲。一般需要卧床4-6周, 疼痛减缓,腹胀消退后,可在医生指导下,慢慢开始功能锻炼。 还有一部分患者,根据骨折压缩的程度进行体位复位,例如在伤椎背部逐步垫枕,以此做支点利用躯干重力脊柱保持背伸,以牵张楔形压缩的椎体,改善纠正畸形,使骨折复位并在行走时佩戴胸背支具。

预后

如果及时治疗,严格遵守医嘱,预后较好。

预防

1.高能量损伤的患者,根据工种的不同,在高空操作的时候应该有可靠地安全保护;开车及坐车及时系好安全带。
2.引起椎体强度的原发病的及时治疗,比如骨质疏松患者,椎体肿瘤及结核的患者除了积极的原发病的治疗外,还应该行支具固定,避免外伤。

健康问答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不是适合所有的椎体压缩型骨折?
    医生头像
    王学廉 主任医师 唐都医院 - 神经外科
    经皮后凸成形术是通过穿刺定位于病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稳定病变椎体,减轻骨折带来的疼痛,手术时间短,效果好,创伤小,术后当天患者即可...下地活动,第二天即可出院。但是,该治疗不是适合所有压缩型骨折的治疗方法,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受伤机制,合理选用。下拉查看详情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王学廉

唐都医院 神经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推荐词条

驼背 吴春根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2054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5月05日 12:04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