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肢溃疡患肢多有静脉曲张,小腿、足踝部水肿,色素沉着,皮肤略硬。
2、早期时表现为抬高下肢时足部皮肤苍白,足背发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以至消失,间歇性跛行,进而干脆不能行走,行走时疼痛难忍,以后又出现休息时也疼痛,严重时患者可因疼痛难忍而彻夜难眠。
3、随着病情发展,局部先痒后痛,红肿,继则破烂,滋水淋漓,形成溃疡。以后溃疡日久不愈,疮口下陷,边缘形成缸口,疮面肉色灰白或暗红,流溢灰黑或带绿色污水,臭秽不堪,疮口周围皮肤暗红或紫黑,每因毒水浸淫而发湿疹。疮口逾腐逾深,甚至外肉脱尽,可见胫骨,若患肢伴有青筋暴露,以及朝轻暮重的,可经年累月,不易收口或敛而复溃蔓延疾速,而呈菜花状。
下肢溃疡在临床上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局部缺血期,本期病变肢体未端发凉,怕冷、麻木、轻度疼痛。患者行走一定距离足底或小腿肌肉酸胀、疼痛,被迫停止行走,休息3——5分钟疼痛缓解后即可行走,步行同等距离又发生疼痛,趾(指)部皮色苍白,皮肤温度低,未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第二期:营养障碍期,本期患肢发凉,怕冷,麻木疼痛和间歇性跛行等,比第一期症状加重,有静止痛,夜间疼痛剧烈,抱足而坐,终夜难眠,足部皮肤营养障碍表皮色苍白,潮红、紫红或青紫,足汗减少或无汗出,皮肤干燥脱屑,萎缩,弹性降低,汗毛脱落,稀疏,常有小腿肌肉萎缩;第三期:坏疽期,本期由于病变肢体严重缺血,肢端发生溃疡或坏疽,常从足趾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坏疽呈干性或湿性,大多数局限在足趾或足部,也可累及足踝部或小腿,单独足背或足跟发生溃烂坏疽合并感染,肢体溃烂,可有恶臭,出现疼痛或不痛,久治不愈。
一、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人体中有三种血管:静脉,动脉,毛细血管,其中,只有静脉有瓣膜,因为静脉负责将身体各部分的血液带回心脏,为防止血液倒流,静脉中会有瓣膜。当血液流向心脏时瓣膜张开,血液流走后,瓣膜会闭合。破坏静脉瓣膜直接导致静脉压过高,造成静脉曲张。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可分为先天性发育不良和后天性功能不全,后天性的功能不全是由于长期受血流冲击,损伤了静脉瓣膜的关闭功,诱发下肢溃疡的发病。
二、下肢静脉压力增高:包括长期站立或者久坐、体力劳动等。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用力时都需要腹肌的参与,结果使腹压增高,腹压的增高会使下肢静脉暂时性或间断性受压,这些都会影响下肢静脉的向心回流,诱发下肢溃疡。
三、静脉回流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的静脉血只能浅静脉来回流。正常情况下,下肢浅静脉只承但约30%的回血量,深静脉出现血栓后,要它承但100%的任务就难以胜任,因而使浅静脉逐渐扩张来代偿。长时间的代偿,就会导致曲张,从而诱发腿部溃疡之类的下肢溃疡症状发生。
1、询问病史和查体:下肢溃疡是静脉曲张或浅表静脉炎的并发症,也可以发生于深静脉血栓综合征,所以询问是否以上病史对老下肢溃疡有一定的诊断作用。
2、物理检查:以发病情况为主要诊断依据。包括肢体疼痛、肢体皮肤颜色和温度、肿胀程度、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肢体营养障碍、动脉搏动情况、溃疡和坏疽等。
3、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4、组织病理检查:见非特异性溃疡,表皮、真皮坏死性炎症,有较多中性粒细胞浸润;脓液中可查见β——溶血性链球菌,合并感染时凝血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阳性。
5、核磁共振血管造影等:用于确诊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和浅静脉交通支瓣脉是否健全。
下肢溃疡根据既往病史和查体就可以最初基本诊断。
诊断要点
1.有外伤及细菌感染病史。
2.局部皮肤破溃、糜烂,可有脓性分泌物。伴有肿胀、疼痛。
3.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
下肢溃疡临床诊断分级:
零级:皮肤无开放性病灶。表现为肢端供血不足,颜色紫绀或苍白,肢端发凉、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肢端刺痛或灼痛,常伴有足趾或足的畸形等。
一级:肢端皮肤有开放性病灶。水疱、血疱、鸡眼或胼胝,冻伤或烫伤及其他皮肤损伤所引起的浅表溃疡,但病灶尚未波及深部组织。
二级:感染病灶已侵犯深部肌肉组织。常有轻度蜂窝组织炎,多发性脓灶及窦道形成,或感染沿肌间隙扩大,造成足底、足背贯通性溃疡或坏疽,脓性分泌物较多,足或指趾皮肤灶性干性坏疽,但肌腱韧带尚无破坏。
三级:肌腱韧带组织破坏。蜂窝组织炎融合形成大脓腔,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增多,足或少数足趾干性坏疽,但骨质破坏尚不明显。
四级:严重感染已造成骨质破坏,骨髓炎,骨关节破坏或已形成假关节,部分足趾或部分手足发生湿性或干性严重坏疽或坏死。
五级:足的大部或全部感染或缺血,导致严重的湿性或干性坏疽,肢端变黑,常波及踝关节及小腿。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