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磨牙症

磨牙症是指睡眠时有习惯性磨牙或白昼也有无意识磨牙习惯者,随时间一点一点加重,是一种长期的恶性循环疾病。
别名: 夜磨牙  
英文名:
发病部位: 牙齿  
就诊科室: 儿科  
治疗手段: 保守治疗
是否遗传: 不确定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过了换牙期的青少年和成人若常有磨牙的现象发生那就是一种病态。

一、磨牙型:常在夜间入睡以后磨牙,就是人们常说的夜磨牙,睡眠时患者做磨牙或紧咬牙动作,由于牙齿磨动时常伴有“咯吱咯吱”的声音,患者本人多不知晓,常为别人所告知,因影响他人。

二、紧咬型:常有白天注意力集中时不自觉地将牙咬紧,但没有上下牙磨动的现象。

三、混合型:兼有夜磨牙和白天紧咬牙的现象。

病因

1.情绪和生活规律的影响:

现在孩子通常学习比较紧张,压力大,同时入睡前玩耍过度,这些因素都会引起磨牙,另外,如果因某件事情长期受到爸爸妈妈的批评责骂,引起压抑,不安和焦虑,也会出现夜间磨牙的现象。

2.牙齿排列不齐:

咀嚼肌用力过大或长期用一侧牙咀嚼,以及牙齿咬合关系不好,发生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也会引起夜间磨牙。而且,牙齿排列不整齐的孩子,他的咀嚼肌的位置也往往不正常,晚上睡眠时,咀嚼肌常常会无意识地收缩,引起磨牙。

3.肠内寄生虫:

尤其是肠蛔虫病,在儿童中相当多见。

4.胃肠道的疾病,口腔疾病:

临睡前给小儿吃不易消化的食物,这样在宝宝睡觉后都可能刺激大脑的相应部位,通过神经引起咀嚼肌持续收缩。

5.情绪因素:

小儿白天情绪激动,过度疲劳或情绪紧张等精神因素。

6.缺乏维生素:

患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孩子,由于体内钙,磷代谢紊乱,会引起骨骼脱钙,肌肉酸痛和植物神经紊乱,常常会出现多汗,夜惊,烦躁不安和夜间磨牙。

检查

1.临床症状检查:睡眠时患者做磨牙或紧咬牙动作,由于牙齿磨动时常伴有“咯吱咯吱”的声音,口腔粘膜未见异常。

2.实验室检查:由于导致本病的原因和寄生虫的感染以及缺钙有关,故临床上主要检查寄生虫以及血清钙含量检查,常可在大便中找到虫卵。

诊断

多见于儿童、青少年男性患者,睡眠时患者有典型磨牙或咬紧牙动作,在吃早饭时会感觉到腮部明显酸痛。

有牙周、牙槽骨、牙龈萎缩,牙松动、移位等改变;嚼肌疲劳、咬合无力,伴有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状。



治疗

1.心理治疗:确实有精神心理因素的作用,使颌骨肌肉张力过度。消除紧张情绪,解除不必要的顾虑。   

2.减轻大脑兴奋治疗:睡前休息放松、做适当的体操、避免兴奋性食品和吸烟、改善睡眠环境等有利于减轻大脑的兴奋状态。调动患者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的心理作用来减轻磨牙的发生。

3.肌肉松弛疗法:颌骨肌肉过分紧张是引起磨牙症的原因之一,治疗中解除肌肉过度紧张是控制磨牙症的必要手段。常用的方法有:肌肉松弛仪的应用,体疗,进行咀嚼肌的生理功能训练,按摩。   

4. 肠道驱虫治疗:杀蛔虫治疗,减少肠道寄生虫蠕动刺激肠壁。因为卫生原因而导致蛔虫引发的夜磨牙在儿童时期可能会发生,但是在青春期和成年人中因蛔虫引发的夜磨牙发生的几率几乎不存在。

5.咬合板治疗:制作一个牙垫,晚上睡前戴在牙颌上,早晨取下,缓解肌肉紧张。目前最容易被医师和患者接受,防止牙磨损效果明显但并不能治疗磨牙症。   

6.纠正牙颌系统不良习惯:如单侧咀嚼、咬铅笔、常嚼口香糖等。   

7. 药物治疗:主要着眼点是试图调整牙颌面运动障碍和肌肉张力失常。   

 

预后

长时间磨牙可引起牙齿牙合面和邻面的严重磨损,甚至影响消化功能,预后一般。

预防

1、睡前尽量放松自己,尤其是在入睡前,可以适当的做些体操,泡泡热水澡,听听轻音乐等。避免兴奋性食品和吸烟,改善睡眠环境。尽量避免含有咖啡因等饮料或食物,如咖啡,巧克力,可乐等尽量避免。

2、要懂得如何缓解压力,放松心情,调整心态。白天时让嘴巴保持在健康的休息状态,即让牙齿维持松弛

3、热敷上下颚,可松弛咬合肌肉,也可减少头痛的机会。

4、日常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定期驱虫。

 

健康问答

  • 磨牙有什么食疗方子吗?
    医生头像
    兰彪 住院医师 南昌市西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医学门诊部 - 内科
    鲜枸杞菜(连梗先煲)半市斤、黄花菜20条(去蒂)、蜜枣2~3个、猪胰腺1条,煲汤。

词条标签

儿科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兰彪

南昌市西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医学门诊部 内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推荐词条

紧张性头痛 磨牙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4085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4月12日 13:48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