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急性乳突炎

急性乳突炎是乳突气房骨膜、特别是乳突骨质急性化脓性炎症,主要发生于气化型乳突,儿童较多见,2~3岁以下婴幼儿因乳突尚未发育,仅有鼓窦炎,本病主要是化脓性中耳炎的并发症。
英文名: 急性乳突炎 Acute mastoiditis
发病部位: 耳部  
就诊科室: 小儿耳鼻喉科  
多发人群: 小儿  
治疗手段: 综合治疗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在化脓性中耳炎恢复期中,约在疾病第3~4周,各种症状不继续减轻,反而加重,鼓膜穿孔后耳痛不减轻,或一度减轻后有逐日加重;听力不觉提高反而下降;耳流脓不见减少反而逐渐增加(脓液引流受阻时可突然减少);同时全身症状加重,体温再度升高,重者可达40℃。乳突皮肤轻度肿胀,潮红,耳廓后沟可消失,鼓窦区及乳突尖区有压痛,骨性外耳道后上壁红肿,塌陷,鼓膜充血,松弛部可膨出,鼓膜穿孔一般较小,穿孔处有脓液搏动。颞骨CT扫描可见乳突含气量减少,房隔破坏,并可见液气面。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增多,多形核白细胞增加。

病因

儿童多见。由于机体抵抗力弱,致病的毒力强,或治疗处理不当等,使中耳炎症继续发展,鼓窦入口被肿胀的黏膜堵塞,乳突内的脓液引流不畅,蓄积在乳突气房内,骨壁因受脓液压迫及自身炎性病变的影响,形成一大的脓腔,称融合性乳突炎或乳突蓄脓。若由溶血性链球菌或流感杆菌引起的急性乳突炎,称出血性乳突炎。急性中耳炎虽获治疗,但由于抗生素用量不足,乳突炎性病变虽继续发展,而全身及局部症状却不明显,以致不被发现,称隐性乳突炎。急性乳突炎如不能得到控制,炎症继续发展,可引起颅内、外并发症。

检查

1、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有无化脓性中耳炎病史,有无压痛、乳突部软组织肿胀,皮肤水肿,耳廓向前下外侧移位。鼓膜:有无充血、肥厚、后上部膨隆、穿孔。耳道内有无黏脓性或脓性分泌物,搏动等)  
2、耳镜检查:可见外耳道骨部后上壁下塌,此为急性乳突炎的重要指征。 
3、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
4、其他检查:可呈现体温高、白细胞总数增加,核左移。 
5、X线摄片或CT扫描:对急性乳突炎有诊断价值,双侧乳突进行比较,早期患侧乳突气房模糊,透明度减低呈云雾状,至融合期呈现气房间隔消失,并应注意观察周围骨板有无破坏不完整。

诊断

主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耳后鼓窦区压痛明显,感染到达皮质可出现乳突部软组织肿胀,皮肤水肿,耳廓向前下外侧移位。 鼓膜充血、肥厚、后上部膨隆,可见穿孔,多较小,但可由于外耳道后上壁及鼓膜后上部肿胀膨隆而影响鼓膜穿孔观察,耳道内常有多量黏脓性或脓性分泌物,且有搏动。)以及耳镜检查、听力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治疗

1、应早期使用大剂量抗生素注射,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为尽快控制病情,开始时即用青霉素及链霉素联合注射,同时取耳道分泌物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便再换用敏感性药物。
2、局部治疗:鼓膜已穿孔流脓者,注意清理外耳道脓液,可每日1次用吸引器轻轻吸引,但注意负压勿过大,以免将水肿熟膜脱出妨碍引流,未穿孔或穿孔过小引流不畅者,应行鼓膜切开引流,然后以抗生素浦耳液滴耳。
3、乳突单纯凿开术:抗生素治疗及鼓膜切开反应不佳,且病情继续进展,全身症状重,并有并发症发生趋势或已发生者,应行手术治疗。采用耳后进路乳突单纯凿开术,目的在于清除全部病变气房,恢复乳突鼓室通气,建立充分引流。术中注意探查鼓窦人

预后

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延误治疗、免疫力低下患者、合并并发症患者预后稍差。

预防

1.积极、及时地治疗急性中耳炎。 
2.急性乳突炎发生后,在一定时间内将自行溃破,向外扩展,应及时施行单纯乳突凿开术,将其中耳、乳突处的化脓物质引流物清除干净,以防向外扩展,形成耳后脓肿,向内扩展形成脑膜炎等颅内并发症。
3.应提高病人身体健康素质,加强营养,提供充足的蛋白质与维生素饮食,加强抵抗力。

健康问答

  • 如何预防急性乳突炎?
    医生头像
    曾海 主任医师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 重症医学科
    1.积极、及时地治疗急性中耳炎。 2.急性乳突炎发生后,在一定时间内将自行溃破,向外扩展,应及时施行单纯乳突凿开术,将其中耳、乳突处...的化脓物质引流物清除干净,以防向外扩展,形成耳后脓肿,向内扩展形成脑膜炎等颅内并发症。 3.应提高病人身体健康素质,加强营养,提供充足的蛋白质与维生素饮食,加强抵抗力。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小儿耳鼻喉科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曾海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重症医学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推荐词条

发热 听力下降 耳痛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774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1月30日 18:43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