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三期梅毒

.三期梅毒:亦称晚期梅毒,主要表现为杨梅结毒。此期特点为病程长,易复发,除皮肤黏膜损害外,常侵犯多个脏器。
英文名: tertiary syphilis
发病部位: 全身  
就诊科室: 性病科  
症状: 树胶肿样浸润   溃疡  
多发人群: 婚外性接触人群  
治疗手段: 药物
是否遗传: 不确定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树胶肿样浸润;
2、数目少,分布不对称;
3、炎症现象及主观症状轻微;
4、可形成溃疡,有中心愈合,溃疡向四周蔓延的倾向,可呈环形,多环形,马蹄形;
5、破坏性大,愈合后有瘢痕形成,边缘有色素沉着;
6、抗梅治疗愈合较快。常见的类型有结节性梅毒疹,树胶肿和近关节结节。晚期骨梅毒以骨膜炎常见,常侵犯长骨,但损害较少,疼痛较轻,病程较慢。晚期骨梅毒也可发生骨树胶肿性骨炎,常见于扁骨(如颅骨),可形成死骨及皮肤溃疡。发生于眼部的晚期梅毒可出现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炎及角膜炎等,可导致失明。发生于心血管的晚期梅毒多出现在感染后10-30年,可导致主动脉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瘤,冠状动脉口狭窄,心肌树胶肿等。晚期神经梅毒可出现脑膜树胶肿,脑血管梅毒,脊髓梅毒以及由于脑实质梅毒引起的麻痹性痴呆。此外,还可发生呼吸、消化及泌尿系统梅毒。总之,梅毒几乎可侵犯全身各器官,并且随着病程的延长会出现多种多样复杂的症状和体征。

病因

主要由梅毒螺旋体引起,通常通过性传播,但也可以通过胎盘由患病母亲传染给婴儿,极少见的情况下亦可由接吻、哺乳、对梅毒病人检查、手术意外、输血等方式传播

检查

1、螺旋体检查: 病损分泌物做抹片,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见到可活动的梅毒螺旋体 
2、血清学检查: 包括非螺旋体试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或性病研究试验(VDRL)。和螺旋体试验(包括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3、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包括脑脊液细胞计数、蛋白测定和脑脊液VDRL。

诊断

主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以及梅毒螺旋体检查、血清学检查、脑脊液检查明确诊断

治疗

1、苄星青霉素,240万U,单次,肌肉注射。新生儿及儿童推荐方案,苄星青霉素,5万U/kg,最大剂量240万U,单次,肌肉注射。 
2、青霉素过敏。多西霉素100mg,口服,2次/d,连续14d。四环素500mg,4次/d,口服,连续14d。头孢曲松1~2g,1次/d,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连续10~14d。阿奇霉素2g,单次口服,对某些一期梅毒及二期梅毒有效,仅当青霉素或多西霉素治疗无效时可以选用。阿奇霉素方案不能用于男-男性交者、合并HIV感染患者和孕妇。若青霉素过敏者的依从性及随访追踪不能确定时,应先行脱敏治疗后予以苄星青霉素治疗。

预后

经充分治疗能够痊愈,形成瘢痕,功能障碍有的得到恢复,有的损害如鼻骨的树胶肿、上腭穿孔等则不能恢复,血清学阴转有部分患者不可能达到,但可防止发生心血管和神经梅毒。三期梅毒患者如过度饮酒,吸咽,身体衰弱及患者有结核等慢性病者预后不良。

预防

(1)由于人类对梅毒无免疫力,无预防性疫苗,因此,最好的预防就是注意性卫生,洁身自好,遵守道德规范,严禁淫乱,避免不洁性行为。 
(2)在早期梅毒治愈前禁止性生活,女性梅毒患者在彻底治愈前应避免妊娠。 
(3)梅毒患者的性伴侣应到医院检查、化验,最好按早期梅毒同时进行治疗。 
(4)出现梅毒可疑症状者,应去正规医院的性病专科就诊,早期诊治,一旦明确诊断,需充分配合医生,彻底治疗。 
(5)早期梅毒治疗后,应定期随访2~3年。

健康问答

  • 如何预防梅毒?
    医生头像
    曾海 主任医师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 重症医学科
    (1)由于人类对梅毒无免疫力,无预防性疫苗,因此,最好的预防就是注意性卫生,洁身自好,遵守道德规范,严禁淫乱,避免不洁性行为。 (2...)在早期梅毒治愈前禁止性生活,女性梅毒患者在彻底治愈前应避免妊娠。 (3)梅毒患者的性伴侣应到医院检查、化验,最好按早期梅毒同时进行治疗。 (4)出现梅毒可疑症状者,应去正规医院的性病专科就诊,早期诊治,一旦明确诊断,需充分配合医生,彻底治疗。 (5)早期梅毒治疗后,应定期随访2~3年。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曾海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重症医学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810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1月23日 18:23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