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溃疡病出血

溃疡病是消化性溃疡的俗称,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出血是溃疡病的主要并发症。
英文名: peptic ulcer
发病部位: 胃   十二指肠  
多发人群: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中年最为常见;男性患病比女性较多。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并发疾病: 急性胃穿孔   瘢痕性幽门梗阻   胃癌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上腹痛为主要症状,性质多为灼痛,亦可为钝痛、胀痛、剧痛或饥饿样不适感。多位于中上腹,可偏右或偏左。一般为轻至中度持续性痛。疼痛常有典型的节律性。腹痛多在进食或服用抗酸药后缓解。部分患者无上述典型表现的疼痛,而仅表现为无规律性的上腹隐痛或不适。具或不具典型疼痛者均可伴有反酸、嗳气、上腹胀等症状。 消化性溃疡侵蚀周围血管可引起出血。出血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上消化道大出血最常见的病因(约占所有病因的 50%)。

病因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胃十二指肠黏膜经常接触有强侵蚀力的胃酸和在酸性环境下被激活、能水解蛋白质的胃蛋白酶,此外,还经常受摄人的各种有害物质的侵袭,但却能抵御这些侵袭因素的损害,维持黏膜的完整性,这是因为胃、十二指肠黏膜具有一系列防御和修复机制。目前认为,胃十二指肠黏膜的这一完善而有效的防御和修复机制,足以抵抗胃酸/胃 蛋白酶的侵蚀。一般而言,只有当某些因素损害了这一机制才可能发生胃酸/胃蛋白酶侵蚀 黏膜而导致溃疡形成。近年的研究已经明确,幽门螺杆菌和非甾体抗炎药是损害胃十二指肠 黏膜屏障从而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病的最常见病因。少见的特殊情况,当过度胃酸分泌远远超 过黏膜的防御和修复作用也可能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生。现将这些病因及其导致溃疡发生的机 制分述如下:
 (一)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 
确认幽门螺杆菌为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证据:
①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普通人群,在DU的检出率约为90%、GU约为70%~ 80%(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往往能找到。NSAID 服用史等其他原因);
②大量 临床研究肯定,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溃疡复发率明显下降,用常规抑酸治疗后愈合的溃疡 年复发率 50%~70%,而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溃疡复发率降至 5%以下,这就表明去除病因 后消化性溃疡可获治愈。至于何以在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中仅有少部分人(约 15%)发 生消化性溃疡,一般认为,这是幽门螺杆菌、宿主和环境因素三者相互作用的不同结果。 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病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目前比较普遍接受的一种 假说试图将幽门螺杆菌、宿主和环境 3 个因素在 DU 发病中的作用统一起来。该假说认为, 胆酸对幽门螺杆菌生长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因此正常情况下幽门螺杆菌无法在十二指肠生 存,十二指肠球部酸负荷增加是 DU 发病的重要环节,因为酸可使结合胆酸沉淀,从而有利 于幽门螺杆菌在十二指肠球部生长。幽门螺杆菌只能在胃上皮组织定植,因此在十二指肠球 部存活的幽门螺杆菌只有当十二指肠球部发生胃上皮化生才能定植下来,而据认为十二指肠 球部的胃上皮化生是十二指肠对酸负荷的一种代偿反应。十二指肠球部酸负荷增加的原因, 一方面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慢性胃窦炎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胃窦 D、 G 细胞,削弱了胃酸分泌的负反馈调节,从而导致餐后胃酸分泌增加;另一方面,吸烟、应 激和遗传等因素均与胃酸分泌增加有关(详后述)。定植在十二指肠球部的幽门螺杆菌引起 十二指肠炎症,炎症削弱了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和修复功能,在胃酸/胃蛋自酶的侵蚀下最 终导致 DU 发生。十二指肠炎症同时导致十二指肠黏膜分泌碳酸氢盐减少,间接增加十二指 肠的酸负荷,进一步促进 DU 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对幽门螺杆菌引起 GU 的发病机制研究较少,一般认为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黏膜 306 炎症削弱了胃黏膜的屏障功能,胃溃疡好发于非泌酸区与泌酸区交界处的非泌酸区侧,反映 了胃酸对屏障受损的胃黏膜的侵蚀作用。
 (二)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简称 NSAID) NSAID 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另一个常见病因。大量研究资料显示,服用 NSAID 患者发 生消化性溃疡及其并发症的危险性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临床研究报道,在长期服用 NSAID 患者中约 10%~25%可发现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约有 1%~4%患者发生出血、穿孔等溃疡 并发症。NSAID 引起的溃疡以 GU 较 DU 多见。溃疡形成及其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除与服 用 NSAID 种类、剂量、疗程有关外,尚与高龄、同时服用抗凝血药、糖皮质激素等因素有 关。 NSAID 通过削弱黏膜的防御和修复功能而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病,损害作用包括局部作 用和系统作用两方面,系统作用是主要致溃疡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而 起作用。COX 是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的关键限速酶,COX 有两种异构体,即结构型 COX-1 和诱生型 COX-2。COX-1 在组织细胞中恒量表达,催化生理性前列腺素合成而参与 机体生理功能调节;COX-2 主要在病理情况下由炎症刺激诱导产生,促进炎症部位前列腺 素的合成。传统的 NSAID 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旨在抑制 COX-2 而减轻炎症反应,但特 异性差,同时抑制了 COX-1,导致胃肠黏膜生理性前列腺素 E 合成不足。后者通过增加黏 液和碳酸氢盐分泌、促进黏膜血流增加、细胞保护等作用在维持黏膜防御和修复功能中起重 要作用。 NSAID 和幽门螺杆菌是引起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两个独立因素,至于两者是否有协同作 用则尚无定论。 
(三)胃酸和胃蛋白酶 消化性溃疡的最终形成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对黏膜自身消化所致。因胃蛋白酶活性是 pH 依赖性的,在 pH>4 时便失去活性,因此在探讨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时主要 考虑胃酸。无酸情况下罕有溃疡发生以及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能促进溃疡愈合的事实均确证胃 酸在溃疡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溃疡形成的直接原因。胃酸的这一损害作用一般只有 在正常黏膜防御和修复功能遭受破坏时才能发生。 DU 患者中约有 1/3 存在五肽胃泌素刺激的最大酸排量(MAO)增高,其余患者 MAO 多在正常高值,DU 患者胃酸分泌增高的可能因素及其在 DU 发病中的间接及直接作用已如 前述。GU 患者基础酸排量(BAO)及 MAO 多属正常或偏低,对此,可能解释为 GU 患者 多伴多灶萎缩性胃炎,因而胃体壁细胞泌酸功能已受影响,而 DU 患者多为慢性胃窦炎,胃 体黏膜未受损或受损轻微因而仍能保持旺盛的泌酸能力。少见的特殊情况如胃泌素瘤患者, 极度增加的胃酸分泌的攻击作用远远超过黏膜的防御作用,而成为溃疡形成的起始因素。近 年来非幽门螺杆菌、非 NSAID(也非胃泌素瘤)相关的消化性溃疡报道有所增加,这类患 者病因未明,是否与高酸分泌有关尚有待研究。
 (四)其他因素 下列因素与消化性溃疡发病有不同程度的关系:
①吸烟:吸烟者消化性溃疡发生率比 不吸烟者高,吸烟影响溃疡愈合和促进溃疡复发。吸烟影响溃疡形成和愈合的确切机制未明, 可能与吸烟增加胃酸分泌、减少十二指肠及胰腺碳酸氢盐分泌、影响胃十二指肠协调运动、 黏膜损害性氧自由基增加等因素有关。
②遗传:遗传因素曾一度被认为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 重要因素,但随着幽门螺杆菌在消化性溃疡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得到认识,遗传因素的重要性 受到挑战。例如消化性溃疡的家族史可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家庭聚集”现象;O 型血胃 上皮细胞表面表达更多黏附受体而有利于幽门螺杆菌定植。因此,遗传因素的作用尚有待进 一步研究。
③急性应激可引起应激性溃疡已是共识。但在慢性溃疡患者,情绪应激和心理障 碍的致病作用却无定论。临床观察发现长期精神紧张、过劳,确实易使溃疡发作或加重,但 307 这多在慢性溃疡已经存在时发生,因此情绪应激可能主要起诱因作用,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 途径影响胃十二指肠分泌、运动和黏膜血流的调节。
④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研究发现部分 DU 患者胃排空增快,这可使十二指肠球部酸负荷增大;部分 GU 患者有胃排空延迟,这可 增加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加重胃黏膜屏障损害。但目前认为,胃肠运动障碍不大可能是原 发病因,但可加重幽门螺杆菌或 NSAID 对黏膜的损害。
概言之,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服用 NSAID 是已知的 主要病因,溃疡发生是黏膜侵袭因素和防御因素失平衡的结果,胃酸在溃疡形成中起关键作 用。

检查

(一)胃镜检查 是确诊消化性溃疡首选的检查方法。胃镜检查不仅可对胃十二指肠黏膜直接观察、摄 像,还可在直视下取活组织作病理学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因此胃镜检查对消化性溃疡的 诊断及胃良、恶性溃疡鉴别诊断的准确性高于 X 线钡餐检查。例如:在溃疡较小或较浅时 钡餐检查有可能漏诊;钡餐检查发现十二指肠球部畸形可有多种解释;活动性上消化道出血 是钡餐检查的禁忌证;胃的良、恶性溃疡鉴别必须由活组织检查来确定。 内镜下消化性溃疡多呈圆形或椭圆形,也有呈线形,边缘光整,底部覆有灰黄色或灰 白色渗出物,周围黏膜可有充血、水肿,可见皱襞向溃疡集中。内镜下溃疡可 分为活动期(A)、愈合期(H)和瘢痕期(S)三个病期,其中每个病期又可分为 1 和 2 两 个阶段。 
(二)X 线钡餐检查 适用于对胃镜检查有禁忌或不愿接受胃镜检查者。溃疡的 X 线征象有直接和间接两种: 龛影是直接征象,对溃疡有确诊价值;局部压痛、十二指肠球部激惹和球部畸形、胃大弯侧 痉挛性切迹均为间接征象,仅提示可能有溃疡。
(三)幽门螺杆菌检测 幽门螺杆菌检测应列为消化性溃疡诊断的常规检查项目,因为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决 定治疗方案的选择。检测方法分为侵入性和非侵人性两大类。前者需通过胃镜检查取胃黏膜 活组织进行检测,主要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查和幽门螺杆菌培养;后者主要有 13C 或 14C 尿素呼气试验、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及血清学检查(定性检测血清抗幽门螺 杆菌 IgG 抗体)。 快速尿素酶试验是侵入性检查的首选方法,操作简便、费用低。组织学检查可直接观 察幽门螺杆菌,与快速尿素酶试验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幽门螺杆菌培养技术要求高, 主要用于科研。 13C 或 14C 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敏感性及特异性高而无需胃镜检查, 可作为根除治疗后复查的首选方法。 应注意,近期应用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铋剂等药物,因有暂时抑制幽门螺杆菌作 用,会使上述检查(血清学检查除外)呈假阴性。 
(四)胃液分析和血清胃泌素测定 一般仅在疑有胃泌素瘤时作鉴别诊断之用。
(五)其他检查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胶囊内镜及小肠镜检查等主要适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由于胃镜检查已能彻底搜寻十二指肠降段 以上消化道病变,故上述检查很少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但在某些特殊情况,如患者 处于上消化道持续严重大量出血紧急状态,以至胃镜检查无法安全进行或因积血影响视野而 无法判断出血灶,而患者又有手术禁忌,此时行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可能发现出血部位, 并同时进行介入治疗。

诊断

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的节律性上腹疼痛,且上腹痛可为进食或抗酸药所缓解的临床表现是诊断消化性溃疡的重要临床线索。但应注意,一方面有典型溃疡样上腹痛症状者不一 定是消化性溃疡,另一方面部分消化性溃疡患者症状可不典型甚至无症状,因此单纯依靠病 史难以作出可靠诊断。确诊有赖胃镜检查。X 线钡餐检查发现龛影亦有确诊价值。出血量少者大便隐血可出现阳性,出血量大这可出现呕血、黑粪,甚至柏油样便。根据呕血、黑粪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呕吐物或黑粪隐血试验呈强阳性, 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下降的实验室证据,可作出诊断。

治疗

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病情急、变化快,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抢救。 抗休克、迅速补充血容量治疗应放在一切医疗措施的首位。
(一)一般急救措施 患者应卧位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血液吸入引起窒息,必要时吸氧。活动性出血期间禁食。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尿量及神志变化;观察呕血与黑粪情 况;定期复查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与血尿素氮;必要时行中心静脉压测 定;对老年患者根据情况进行心电监护。 
(二)积极补充血容量 立即查血型和配血,尽快建立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尽快补充血容量。在配血过程中,可先输平衡液或葡萄糖盐水。改善急性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关键是要输血,一般输浓缩红 细胞,严重活动性大出血考虑输全血。下列情况为紧急输血指征:
①改变体位出现晕厥、血 压下降和心率加快;
②失血性休克;
③血红蛋白低于 70g/L 或血细胞比容低于 25%。输血 量视患者周围循环动力学及贫血改善而定,尿量是有价值的参考指标。应注意避免因输液、 输血过快、过多而引起肺水肿,原有心脏病或老年患者必要时可根据中心静脉压调节输入量。 
(三)止血措施 主要有:
(1)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血小板聚集及血浆凝血功能所诱导的止血作用需在 pH>6.0 时才能有效发挥,而且新形成的凝血块在 pH<5.0 的胃液中会迅速被消化。因此,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 pH 值具有止血作用。临床上,对消化性溃疡和急性胃黏膜损害所引起的出血,常规予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后者在提高及维持胃内 pH 值的作用优于前者。 急性出血期应静脉途径给药。 
(2)内镜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约 80%不经特殊处理可自行止血,其余部分患者则会持续出血或再出血。内镜如见有活动性出血或暴露血管的溃疡应进行内镜止血。证明有效的方法包括热探头、高频电灼、激光、微波、注射疗法或上止血夹等,可视各单位的设备及病情选用。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也可视情况选择上述方法进行内镜止血。 
(3)手术治疗:内科积极治疗仍大量出血不止危及患者生命,须不失时机行手术治疗。 不同病因所致的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具体手术指征和手术方式各有不同。 
(4)介入治疗:患者严重消化道大出血在少数特殊情况下,既无法进行内镜治疗,又不能耐受手术,可考虑在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找到出血灶的同时进行血管栓塞治疗。
(四)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及其应用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可分为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和保护胃黏膜的药物两大类,主要起缓解症状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常与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配合使用。现就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分别简述如下: 
1.抑制胃酸药物 溃疡的愈合与抑酸治疗的强度和时间成正比。抗酸药具中和胃酸作用,可迅速缓解疼痛症状,但一般剂量难以促进溃疡愈合,故目前多作为加强止痛的辅助治 疗。H2受体拮抗剂(H2RA)可抑制基础及刺激的胃酸分泌,以前一作用为主,而后一作用 不如 PPI 充分。使用推荐剂量各种 H2RA 溃疡愈合率相近,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西咪替丁可通过血脑屏障,偶有精神异常不良反应;与雄性激素受体结合而影响性功能;经肝细胞色 素 P450代谢而延长华法林、苯妥英钠、茶碱等药物的肝内代谢。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和尼扎 替丁上述不良反应较少。已证明 H2RA 全日剂量于睡前顿服的疗效与 1 日 2 次分服相仿。由 于该类药物价格较 PPI 便宜,临床上特别适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疗程完成后的后续治疗,及 某些情况下预防溃疡复发的长程维持治疗。质子泵抑制剂(PPI)作用于壁细胞胃酸 分泌终末步骤中的关键酶 H+-K+ATP 酶,使其不可逆失活,因此抑酸作用比 H2RA 更强且作 用持久。与 H2RA 相比,PPI 促进溃疡愈合的速度较快、溃疡愈合率较高,因此特别适用于 难治性溃疡或 NSAID 溃疡患者不能停用 NSAID 时的治疗。对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PPI 与 抗生素的协同作用较 H2RA 好,因此是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中最常用的基础药物。使用 推荐剂量的各种 PPI,对消化性溃疡的疗效相仿,不良反应均少。 
2.保护胃黏膜药物 硫糖铝和胶体铋目前已少用作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一线药物。枸橼 酸铋钾(胶体次枸橼酸铋)因兼有较强抑制幽门螺杆菌作用,可作为根除幽门螺杆菌联合治 疗方案的组分,但要注意此药不能长期服用,因会过量蓄积而引起神经毒性。米索前列醇具 有抑制胃酸分泌、增加胃十二指肠黏膜的黏液及碳酸氢盐分泌和增加黏膜血流等作用,主要 用于 NSAID 溃疡的预防,腹泻是常见不良反应,因会引起子宫收缩故孕妇忌服。
(五)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消化性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不但可促进溃疡愈合,而且可 预防溃疡复发,从而彻底治愈溃疡。因此,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无论初发或 复发、活动或静止、有无合并症,均应予以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六)NSAID 溃疡的治疗、复发预防及初始预防 对服用 NSAID 后出现的溃疡,如情况允许应立即停用 NSAID,如病情不允许可换用对黏膜损伤少的 NSAID 如特异性 COX-2 抑制剂(如塞来昔布)。对停用 NSAID 者,可予常 规剂量常规疗程的 H2RA 或 PPI 治疗;对不能停用 NSAID 者,应选用 PPI 治疗(H2RA 疗 效差)。因幽门螺杆菌和 NSAID 是引起溃疡的两个独立因素,因此应同时检测幽门螺杆菌, 如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应同时根除幽门螺杆菌。溃疡愈合后,如不能停用 NSAID,无论幽门 螺杆菌阳性还是阴性都必须继续 PPI 或米索前列醇长程维持治疗以预防溃疡复发。对初始使用NSAID的患者是否应常规给药预防溃疡的发生仍有争论。已明确的是,对于发生NSAID 溃疡并发症的高危患者,如既往有溃疡病史、高龄、同时应用抗凝血药(包括低剂量的阿司 匹林)或糖皮质激素者,应常规予抗溃疡药物预防,目前认为 PPI 或米索前列醇预防效果较 好。
 (七)外科手术指征 由于内科治疗的进展,目前外科手术主要限于少数有并发症者,包括:
①大量出血经内科治疗无效;
②急性穿孔;
③瘢痕性幽门梗阻;
④胃溃疡癌变;
⑤严格内科治疗无效的顽 固性溃疡。

预后

由于内科有效治疗的发展,预后远较过去为佳,死亡率显著下降。死亡主要见于高龄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并发症,特别是大出血和急性穿孔。

预防

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及彻底停服 NSAID,可消除消化性溃疡的两大常见病因,因而能大大减少溃疡复发。对溃疡复发同时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复发(再感染或复燃)者,可予根 除幽门螺杆菌再治疗。下列情况则需用长程维持治疗来预防溃疡复发:①不能停用 NSAID 的溃疡患者,无论幽门螺杆菌阳性还是阴性(如前述);②幽门螺杆菌相关溃疡,幽门螺杆 菌感染未能被根除;③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溃疡(非幽门螺杆菌、非 NSAID 溃疡);④幽门螺杆菌相关溃疡,幽门螺杆菌虽已被根除,但曾有严重并发症的高龄或有严重伴随病患者。 长程维持治疗一般以 H2RA 或 PPI 常规剂量的半量维持,而 NSAID 溃疡复发的预防多用 PPI 或米索前列醇。 

健康问答

  • 如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医生头像
    杨海波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 - 外科(肛肠病)
    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案 已证明在体内具有杀灭幽门螺杆菌作用的抗生素有克 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或替硝唑)、四环素、呋喃唑酮、某...些喹喏酮类如左氧氟沙星 等。PPI 及胶体铋体内能抑制幽门螺杆菌,与上述抗生素有协同杀菌作用。目前尚无单一 药物可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因此必须联合用药。应选择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高的治疗方案力 求一次根除成功。研究证明以:PPI 或胶体铋为基础加上两种抗生素的三联治疗方案有较高根除率。这些方案中,以 PPI 为基础的方案所含 PPI 能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提高口 服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从而提高根除率,再者 PPI 本身具有快速缓解症状和促进溃疡愈合作 用,因此是临床中最常用的方案。而其中,又以 PPI 加克拉霉素再加阿莫西林或甲硝唑的方 311 案根除率最高。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问题和幽门螺杆菌对治 疗方案中抗生素的耐药性。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了解所在地区的耐药情况,近年世界 不少国家和我国一些地区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的耐药率在增加,应引起注意。呋喃唑酮(200mg/d,分 2 次)耐药性少见、价廉,国内报道用呋喃唑酮代替克拉霉素或甲硝 唑的三联疗法亦可取得较高的根除率,但要注意呋喃唑酮引起的周围神经炎和溶血性贫血等 不良反应。治疗失败后的再治疗比较困难,可换用另外两种抗生素(阿莫西林原发和继发耐 药均极少见,可以不换)如 PPI 加左氧氟沙星(500mg/d,每天 1 次)和阿莫西林,或采用 PPI 和胶体铋合用再加四环素(1500mg/d,每天 2 次)和甲硝唑的四联疗法。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结束后的抗溃疡治疗 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疗程结束后,继续给 予一个常规疗程的抗溃疡治疗(如 DU 患者予 PPI 常规剂量、每日 1 次、总疗程 2~4 周, 或 H2RA 常规剂量、疗程 4~6 周;下拉查看详情

参考资料

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杨海波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 外科(肛肠病)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199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1月15日 15:32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