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肌疝

肌疝(myocele)是指肌肉组织经过筋膜鞘的缺损或薄弱处向外突出形成的一种疝。临床上比较少见,好发于小腿,多数肌疝疝块在0.6cm以下,有时为多发性或双侧性。
别名: muscle hernia   肌突出  
英文名: myocele
发病部位: 下肢肌筋膜  
就诊科室: 关节外科  
症状: 下肢易疲劳感   局限性肿块   下肢疼痛   下肢活动障碍   下肢肌肉明显隆起  
多发人群: 所有人群  
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
并发疾病: 肢体无力   轻度瘫痪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多数患者在剧烈运动、强体力劳动或外伤后发病,且多在小腿胫前肌部位。病人下肢有易疲劳感。患者的小腿会有肿胀、疼痛的情况,局部充血、水肿。患者出现下肢功能障碍,行走困难。有的患者还会出现下肢肿块,肿块一般没有疼痛的感觉,肿块不能自己回缩,必须要用手部按压才能回缩。

病因

正常情况下,肌肉筋膜存有正常的、生理性的缺损或薄弱区,当肌肉压力增高时,肌肉便由此疝出。如腓浅神经由腓总神径自腓骨颈的外侧发出,向下走行于腓骨长、短肌之间,其终末支在小腿中下1/3交界处穿过筋膜成为皮支,导致局部缺损或薄弱,小腿肌疝可由此疝出。肌肉经筋膜神经出口疝出可导致神经损伤、卡压,进而引起一系列症状。

检查

实验室检查: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均无异常的表现。
B超检查能清晰的显示疝口大小、组织结构的层次及筋膜回声情况,筋膜层是否有渗液等,是否有血肿,为临床明确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诊断

1.多数患者有外伤史。 
2.小腿前外侧或大腿外侧出现包块,包块质软、半球形、界限清,有一定弹性,肌肉收缩时消失变小,可触及卵圆形及较锐利边缘筋膜缺损。 
3.诊断性穿刺为阴性。 
4.超声检查可协助临床诊断。 肌肉剧烈运动或过度活动后,局部代谢增强,血氧浓度降低,代谢产物积蓄,使微循环渗出增加,组织间液增加,肌肉可发生肿胀、肥大;然而筋膜壁却限制了肥大肌肉的扩张,使肌间隔的压力增高,继而促使肌肉由薄弱或缺损部位突出而形成肌疝。创伤、手术或肌肉本身的病变,可使肌肉肿胀、压力增高,并由手术或损伤筋膜薄弱处膨出形成肌疝。 近年来,有人认为肌疝是慢性肌筋膜间室综合征的代偿性表现。张镛福等人也发现,在慢性小腿肌筋膜间室综合征中,将近一半的患者存在肌疝。

治疗

肌疝一般不需特殊治疗,症状轻者应限制活动和使用弹力绷带。
若病人是体力劳动者或有明显症状者应考虑做筋膜修补术,以恢复劳动力。
若手术在损伤2周以上才施行者,筋膜破裂口已为一薄层纤维组织所覆盖,看不清缺损和边缘,但扪之边缘尚在,肌肉收缩时,仍将从此弱点疝出。切除纤维薄膜将边缘重叠缝合,或用阔筋膜片。
 肌疝几种情况是不需要手术治疗的,比如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的较小腰疝者或者不适合进行手术的患者,还有就是两岁以下的孩子,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腹壁肌肉不断发育,局部裂隙可能会逐渐缩小。小孩子治疗的话可以采用疝带局部加压治疗,成人的话可以使用绷带束缚以防止疝环进一步增大。
但是如果经非手术治疗疝囊没有明显缩小的患者或者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可以考虑做筋膜修补术,效果会比较好一点。一般情况下,病情严重的话建议病人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防复发。
采取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手术后的饮食上要注意清淡一点,可以根据个人状况调节饮食,以流质和半流质食物为主,多吃富含高蛋白的食物有利伤口的恢复。补充多种维生素,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可多吃各种瘦肉、牛奶、蛋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预后

肌疝患者通过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后,患者一般预后情况良好,患者的症状消失或减轻。需要注意休息,定期到医院复查,防止肌疝的复发。

预防

肌疝的预防主要是要注意下肢的保暖,特别是冬天气温较低的时候,注意穿上保暖的裤子。另外适当的锻炼身体,比如慢走、慢跑活动,对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和肌肉收缩有一定的作用。要避免剧烈的下肢运动。

健康问答

  • 如何预防肌疝的发生?
    医生头像
    曾宪付 主任医师 随州市中医医院 - 外科
    肌疝的预防主要是要注意下肢的保暖,特别是冬天气温较低的时候,注意穿上保暖的裤子。另外适当的锻炼身体,比如慢走、慢跑活动,对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和肌肉收缩有一定的作用。要避免剧烈的下肢运动。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肌突出  关节外科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曾宪付

随州市中医医院 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686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2月12日 20:06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