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趾骨骨折

趾骨骨折以脚掌局部出现的肿胀疼痛和行走受限为典型的病理特征,病情主要表现为脚掌掌背出现的瘀斑和红肿,其中瘀斑多呈现青黑色或者乌黑色,根据体格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还有询问患者病史可做诊断,治疗方法
英文名: metatarsal fracture
发病部位: 趾骨  
就诊科室: 骨科  
症状: 足趾伸屈时足部疼痛、足部肿胀压痛、发热  
多发人群: 成人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本病患者主要以脚掌局部出现的肿胀疼痛和行走受限为典型的病理特征,病情主要表现为脚掌掌背出现的瘀斑和红肿,其中瘀斑多呈现青黑色或者乌黑色,肿胀多质地较硬,没有脓液内含,不可破溃流出,有明显的自觉疼痛感和压痛感,患者常常自觉无力或者下肢疼痛水肿,行动常常受限,或者行走时出现偏侧表现,通常导致未受伤的一侧受压加大,红肿疼痛症状不可自愈,且随着病情推移可出现局部组织坏死情况,坏死组织呈现黑色僵硬样病灶。

病因

本病最为常见的病因是脚掌收到了重物的暴力重击,如重物砸地时砸伤脚面、重物碾压脚背或者失足用力踢踹坚硬物体,导致脚部趾骨发生暴力型的受压过大,从而产生骨折现象。也有病情是因为长期的劳损造成,如长时间、长距离的步行,跑步动作不当等等,都会造成慢性的趾骨损伤,最终积劳成疾导致趾骨发生破坏性的骨折情况。

检查

(1)体格检查:本病患者主要以脚掌局部出现的肿胀疼痛和行走受限为典型的病理特征,病情主要表现为脚掌掌背出现的瘀斑和红肿,其中瘀斑多呈现青黑色或者乌黑色,肿胀多质地较硬,没有脓液内含,不可破溃流出,有明显的自觉疼痛感和压痛感,患者常常自觉无力或者下肢疼痛水肿,行动常常受限,或者行走时出现偏侧表现,通常导致未受伤的一侧受压加大,红肿疼痛症状不可自愈,且随着病情推移可出现局部组织坏死情况,坏死组织呈现黑色僵硬样病灶。 
(2)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可发现患者趾骨与周围骨呈现异常的位置改变,或可发现骨质上有骨裂现象。

诊断

根据体格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还有询问患者病史可做诊断。 
(1)X线检查可发现患者趾骨与周围骨呈现异常的位置改变,或可发现骨质上有骨裂现象,其检查结果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2)患者主要以脚掌局部出现的肿胀疼痛和行走受限为典型的病理特征,病情主要表现为脚掌掌背出现的瘀斑和红肿,其中瘀斑多呈现青黑色或者乌黑色,肿胀多质地较硬,没有脓液内含,不可破溃流出,有明显的自觉疼痛感和压痛感,患者常常自觉无力或者下肢疼痛水肿,行动常常受限,或者行走时出现偏侧表现,通常导致未受伤的一侧受压加大,红肿疼痛症状不可自愈,且随着病情推移可出现局部组织坏死情况,坏死组织呈现黑色僵硬样病灶。 同时本病需与脚踝扭伤做鉴别,该病主要因为软组织挫伤或者韧带拉伤导致疼痛和运动障碍,与本病病理情况不同,通过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做鉴别。

治疗

本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针对骨折患处的复原手术,在进行一定的消炎止痛药物治疗,根据骨折的情况的不同,治疗手段有所差异。 
(1)常规的治疗方法是采用胶布固定,再使用绷带包扎,必要情况才会选用石膏靴固定,此种方法适合趾骨骨折但是未发生移位的患者。 
(2)若趾骨颈部除骨折外还发生了移位改变,需要用接骨手法将其复位,之后在选用短腿石膏,采取固定,复位不理想的情况可选用手术复位法。 
(3)加强足部的休息和康复训练,病情恢复早期选用足弓做支持治疗,防止过多的骨痂形成,也可使用足弓垫用于分散重力环节压力。

预后

本病的预后通常良好,若骨折发生情况是轻微性或者陈旧性的骨折,病情相对较轻,通常将足掌连同小腿用石膏或者石膏托固定一个月左右即可恢复,若骨折时发生了关节移位,或者有粉碎性骨折发生情况则情况稍差,需要做其他相关手术才可恢复关节正常功能,恢复期间注意饮食营养,并做好相应的康复训练,避免关节、肌肉的功能丧失即可痊愈。

预防

特殊人群如老人、小孩等骨质相对羸弱的人群应注意预防此类病症的发生,运动、工作时注意相关的防护措施做好,必要的可以佩戴护腕、护肘等保护工具,骨折发生之后不可随意轻动患处,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第二次伤害,同时,增强体质,保持精神愉快,注意锻炼,合理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健康情况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健康问答

  • 怎么与脚踝扭伤区别?
    医生头像
    高立成 住院医师 景县妇幼保健院 - 骨外科
    需要上医院做X线等影像学检查可检查出是否有骨折发生。

参考资料

庞景霞 ,改良足趾皮牵引术的应用及体会,护士进修杂志【J】,2004, 19(7)..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高立成

景县妇幼保健院 骨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810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3月01日 10:03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