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耳疖

耳疖是一种发生在外耳道的疾病,耳痛、疖肿破溃、听力下降、耳后沟变浅,耳郭耸立、婴幼儿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哭闹,伴发热等是其主要症状。
别名: 耳疔  
英文名: furuncle of external auditory meatus
发病部位: 外耳道  
就诊科室: 外科  
症状: 耳痛、疖肿破溃、听力下降、耳后沟变浅,耳郭耸立、婴幼儿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哭闹,伴发热等  
多发人群: 所有人群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并发疾病: 头痛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风热邪毒外侵:耳痛,张口及咀嚼时加重,伴患侧头痛。全身可有发热、恶寒等症,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检查见患侧耳屏压痛,耳廓牵拉痛,外耳道壁局限性红肿,隆起如椒目状。 
2)肝胆湿热上蒸:耳痛剧烈,痛引腮脑,或有听力减退可伴有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发热等症,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检查见外耳道局限性红肿,月中甚者可堵满外耳道;若耳疖成脓则顶部可见脓点,若溃破则外耳道可见黄稠脓液

病因

1)风热邪毒外袭:多因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风热邪毒乘机侵袭,阻滞耳窍经脉而为病。 
2)还可能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或其他疾病的并发症。 
3)肝胆湿热上蒸:湿热邪毒壅盛,引动肝胆湿热,循经上乘,蒸灼耳道,壅遏经脉,逆于肌肤而致耳道红肿、疼痛。

检查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数量增多 
2)耳屏压痛,耳廓牵拉痛,外耳道壁局限性红肿,隆起如椒目状,月中甚者可堵塞外耳道。脓肿溃破后外耳道可见脓血。

诊断

1)病史:多有挖耳史。 
2)临床症状: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严重者牵引同侧头痛,全身可有发热、恶寒等症。 
3)检查:耳屏压痛,耳廓牵拉痛,外耳道壁局限性红肿,隆起如椒目状,月中甚者可堵塞外耳道。脓肿溃破后外耳道可见脓血。 
4)鉴别诊断:脓耳:骨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等。

治疗

1)外敷:可用内服中药渣再煎,取汁热敷患侧耳部,或用紫金锭调敷,以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止痛 
2)排脓:耳疖已成脓,未自行溃破者,可用针头挑破脓头,取出脓栓,排出脓血;或切开排脓,要注意切口必须与外耳道纵轴平行,以防形成外耳道狭窄。排出脓血后局部敷紫金锭或黄连膏、如意金黄散等。 
3)换药:耳疖破溃后,脓液排尽,为防止外耳道狭窄变形及肉芽组织增生,可用大适当的碘仿纱条填压外耳道,12日换1次,直至彻底痊愈。

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如果病情严重,累及耳廓软骨,则可发展成断耳疮。

预防

1)注意耳部卫生,戒除挖耳习惯。 
2)避免污水入耳,若有污水入耳,应外耳道口朝下,单足跳跃,使耳内积水倒出。或用干棉签拭干净。 
3)保持外耳道清洁,如疖肿成脓溃破,应清除脓液。睡眠时应侧卧,患耳朝下,以利脓液排出。

健康问答

  • 耳疖的并发症有哪些?
    医生头像
    李丙华 副主任医师 浙江省人民医院 - 耳鼻喉科
    1.形寒,发热,痛如锥刺、寒热头痛,全身不适,不思饮食,苔黄腻,脉弦数。 2.若出血在耳膜外,可能是耳疖,另外头疼头痛也是耳疖的并发...症。随着脓血流出,耳疖的好转,头疼会减轻或消失下拉查看详情

参考资料

《中国民间疗法》2012年第20卷.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李丙华

浙江省人民医院 耳鼻喉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003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3月01日 10:24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