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结合其他听觉功能检查,对准确地诊断肿瘤部位多有所帮助。
2.CT扫描
通常脑干胶质细胞瘤以低密度灶和脑干肿胀多见,少数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囊变甚少;向上可侵及视丘,向后外可发展至脑桥臂及小脑半球。强化扫描可有不均匀增强或环形增强。海绵状血管瘤在出血的急性期为均匀的高密度;在亚急性及慢性期为低密度。室管膜瘤为高密度,能增强。血管网状细胞瘤为高密度,显著增强。结核球呈环形高密度,中央为低密度,能显著加强。为区别脑干肿瘤和脑干外肿瘤,必要时可进行脑池造影CT扫描。CT扫描可将脑干肿瘤分为3型:Ⅰ型为无强化病灶,表现为低密度病变;Ⅱ型弥漫性强化;Ⅲ型为环形强化。其中Ⅰ型多见,Ⅱ、Ⅲ型较少见。
3.MRI检查
脑干胶质细胞瘤常呈长T1和长T2信号改变,多无囊变或出血,边界一般不清,形态不规则,多数肿瘤有Gd-DTPA增强。与CT扫描相比,由于其多视角成像及无颅底骨伪影干扰,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部位及范围。海绵状血管瘤在出血的急性期T1WI及T2WI上皆为均匀的高密度,轮廓清晰,常呈圆形,在亚急性及慢性期T1Wl及T2W1上也皆为高密度。室管膜瘤为长T1,长T2,向脑干外发展至第四脑室或小脑脑桥角,血管网状细胞瘤为长T1及长T2,球形位于延髓后方。结核球为环形高密度,加强后更显著,中间为低密度。
1.手术治疗
脑干充满了重要的神经核团及传导束,掌管着重要的生命功能。对脑干任何一处的手术损伤,皆可能出现重要的神经功能障碍。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切除占位病变,又要尽可能少地损伤脑干正常组织,特别是与生命本能有关的结构。手术一定要有良好照明的手术显微镜,在直视下操作,保持术野清晰,不允许有大出血。必要时,术中要有诱发电位监测,以防损伤重要结构。
2.放射治疗
脑干内弥漫性生长的肿瘤,尤其儿童以脑桥为主的脑干胶质瘤,影像上几乎没有正常脑桥结构显示者,放射治疗仍为首选。
3.化学治疗
一些作者认为术后、放疗后或是复发的脑干胶质瘤辅以化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另有认为,化疗不但对患者生存率无改善,反而又增加感染的危险。在手术中,将抗肿瘤药放入肿瘤的残腔内,有助于抑制和杀死残留的肿瘤细胞。
4.免疫和基因治疗
有报道目前免疫治疗效果不肯定,许多医生寄希望于基因治疗,但这种新的方法尚在临床初步实践中。
5.介入治疗
供瘤血管的栓塞,用于大的脑干血管母细胞瘤术前,以防止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如呼吸障碍,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等。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